![《我与地坛》同步训练(附答案及解析)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536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我与地坛》同步训练(附答案及解析)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5361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我与地坛》同步训练(附答案及解析)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536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习题
展开《我与地坛》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熨帖(yù) 坍圮(tān) 祈祷(qí)
B.隽永(juàn) 恪守(gé) 慰藉(jiè) 蝉蜕(tuì)
C.譬如(pì) 雕琢(zhuó) 荒芜(wǔ) 剥蚀(shí)
D.荒僻(pì) 猝然(zú) 坎坷(kě) 亘古(gèn)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桑 落寞 焦灼 一愁莫展
B.余暇 教诲 剥蚀 玉砌雕栏
C.纷纭 肆意 狼藉 莫明其妙
D.暴燥 恍惚 荒僻 急于求成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B.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C.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这家商店专卖假冒伪劣产品,早已经声名狼藉,无人光顾。
4、下列各项中,对《我与地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部分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写地坛的景色,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废弃的古园”,更是被作者视为精神栖息地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地。
B.作者所谓的“宿命的味道”,就是指“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废,“我”残废。
C.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思想感情上经历了一个由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D.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5、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衬托的方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B.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母亲的崇高形象。
C.采用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不是以情节曲折巧妙取胜,而是以“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6、下列关于《我与地坛(节选)》的人文价值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能完美,要以聪慧、理解和通达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B.世界上的人和物千差方别,“残疾”也可以造就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C.所有的人都会有孤独、痛苦,但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争取、奋进。
D.感悟人生,识破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精神生态健康。
7、对画线部分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母亲祈求“我”不要自寻绝路,要活下去。)
B.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既可以通过日出日落感受时间,也可以凭借地坛的钟或其他的计时器了解时间的早晚。)
C.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母亲爱“我”但不明说,不做出来给别人看,而是蕴藏在心中,或者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中表现出来。)
D.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作者说地坛中有许多东西由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而发生改变,但太阳每天的升没却永不改变,以变与不变构成对比,增强沧桑之感,以日的恒久反衬人世的变迁,这种手法在古代诗词中也常见,如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地坛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不张扬已有过的繁华,任凭人们从记忆中洗去那些于今看来似乎多余的影像。
①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热闹场景而今云散烟消
②以至荒芜冷落如同野地,忍受着被人遗忘的孤独和寂寥
③过去每年夏至便是她的沸腾之期
④曾经的圣地却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
⑤她以静物的身份聆听了死神的宣示,又以思想者的姿态进入了无余之涅槃
⑥或许可以说,地坛也经历了一番生死的轮回,而且最终大彻大悟
A.⑤①③②④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③①④②⑥⑤ D.⑥③①④②⑤
二、语言表达
9、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
10、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病去世。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坚持着精神的高度,坚守着心灵的高贵和生命的尊严,坚持着文学的崇高信念。在我们送别史铁生 之际,请参照所给出的语句,续写出自己对史铁生的理解。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经历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给我们的却是__________________;他体验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的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①____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②____________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③________________,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④________________。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⑤________________。
12、请以庄子、屈原、史铁生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1)庄子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铁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根据以下材料,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不需横批)。不超过30字。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史铁生的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出来,用于医学研究,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他一生著作颇多,获得了诸多奖项和荣誉。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史铁生在电影创作上也是成果丰硕,他所创作的电影剧本《死神与少女》等充满诗意,并在国内外获奖,为该类型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散文界认为《我与地坛》风格独特,向人们提供了许多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从一般意义上说它不是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就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______________,以思、辩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在这么长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_______________。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渡,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_____________而组合进去的,(_____________)。史铁生是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辩,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思_____________的味道,显得和谐而毫无龃龉。
1.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
B.一般意义上说它不是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
C.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就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
D.一般意义上说它不是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就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间隙 自由自在 加入 深刻
B.间隔 自由洒脱 嵌入 深沉
C.间隔 自由自在 嵌入 深沉
D.间隙 自由洒脱 加入 深刻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是所有章节在内容上都能各自独立,自成风格
B.然而这些地方正是他良苦用心、独具匠心的体现
C.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
D.所以我们会感到整篇作品浑然一体,完美融合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不可思议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如“论坛”“讲坛”“大讲堂”,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有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 ),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我们相信,“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其家乡——中国。
B.河面泛着粼粼的波光,这时,“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C.乐观,自信,热情活泼,心地善良——这一切都是她的优点。
D.“你今天真漂亮,——周末要不要去郊游呀?”李青说道。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有个矛盾庞大的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
B.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
C.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
D.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有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
C.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D.“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
三、现代文阅读
16、回想铁生
陈村
①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②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
陈村:
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铁生
八九年十月
③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④2021年,我在《去找史铁生》中写: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看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里,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来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⑤2011年1月4日,史铁生六十岁生日这天,上海和北京先后开会追思他的一生。我在复旦大学的追思会上提到“坦然”二字。史铁生坦然地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⑥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夭。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⑦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作者谢绝媒体采访,是怕记者不能真实地展现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以免他们在文中编造虚构。
B.前半部分叙写史铁生残疾、饱受疾病折磨的生活状态,意在表现对史铁生命运多舛、遭逢不幸的同情和惋惜。
C.第④段引述部分中的第3段结尾引用诗句,表明史铁生作品恰如清水洗涤灵魂,具有巨大的精神感染力。
D.第⑥段提到的史铁生教陈村女儿玩吃豆子游戏,说明史铁生和常人一样也喜欢玩电脑游戏,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描写史铁生所遭受的病痛,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史铁生与苦难抗争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
B.第⑥段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简练地写出了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灵状况。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
C.文章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抒发着对史铁生的怀念与追思,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这位不屈服于命运的作家的敬意。
D.文章结构首尾呼应,从初闻死讯的意外到“追思会”时的释然,表明作者通过对亡友史铁生的回忆,开始对死亡、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3.第②段引用史铁生送“我”的《礼拜日》一书上所写的文字有什么用意?
4.有人说“真实、哲理、情感酿成了陈村散文,使他的散文犹如一首美丽动人的情歌”,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四、
17、《我与地坛》(节选)中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种种感悟与思考。如:写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且充满生机,与“我”的残疾自伤对比,“我”从中找到了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且事事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已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对比,表达了“我”的自责、悔恨和对母亲的怀念。
请你恰当地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自己对种花的感悟。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B项,“恪”应读“kè”。C项,“芜”应读“wú”。D项,“猝”应读“cù”。
2、答案:B
解析:A项,“一愁莫展”应该是“一筹莫展”。C项,“莫明其妙”应该是“莫名其妙”。D项,“暴燥”应该是“暴躁”。
3、答案:A
解析:A项语句的语境强调需要自己到现场去闻才可以,所以应将“设身处地”改为“身临其境”。
4、答案:B
解析:B项,理解错误。作者所谓的“宿命的味道”,不仅是指“我”家与地坛很近,“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废,“我”残废,更是指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故选B。
5、答案:B
解析:B项“对比”的方法不当,节选部分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思考人生、塑造母亲的形象。
6、答案:B
解析:B项偏离了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人生的思考,意在探讨人类在生与死面前,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精神。
7、答案:B
解析:B项中对“时间”理解得太表面化了,作者表达的是对生命长度的感悟。
8、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可结合语段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所给语句中的内在联系及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语段描述的是古代明清时期的地坛,故第一空应从地坛在古代的曾经辉煌的角度去选择,由此可得出③应在前面;其他语句均为描述地坛如今的命运的,与前文具有转折关系,由此可得出①排在③后;然后再根据地坛现状选出②④,由“曾经”“以至”可得出先④后②;⑥⑤具有递进关系。故选C。
9、答案:[示例]①文字平实;②感情真挚;③具有哲理;④充满悲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类题应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段层次,注意每个句子中的关键词,特别是一些评价性词语,如谈到史铁生的文字时的“平实”,谈到其作品情感时的“真情”,谈到作品内容时的“哲理”,谈到语言时的“悲怆”,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10、答案:(示例)生存的窄缝里的艰难 豁然开朗的喜悦 生命的苦难 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11、答案: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在语段中把句子补充完整,我们要弄清语段的主要内容,再结合一些关联词语及上下文的暗示,答案还是比较容易写出的。例如第①处前面的内容提示我们要对上述感恩活动用疑问句质疑,我们可以写成“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通读文段可知,第②空后面“无疑是正确的”肯定了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行为,第②空可以填“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之类的句子。第③空前面说“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和特点”,说明不少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脚,这种做法是“一刀切”。再如第④处,前面“恐怕不但……”提示我们应写出负面效应,我们可以写成“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第⑤空前面说感恩教育牵涉到很多方面,而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第⑤空可以填“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2、答案:(示例)
(1)(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2)(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3)(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蕭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13、答案:斯人已逝,地坛只剩旧迹;英灵宛在,文坛永存福音。
14、答案:
1.A
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一般意义上”应是用来修饰“创作散文”的,应将“从一般意义上说”改为“一般意义上的”,并将其置于“它不是”之后,据此排除B、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不是……,就是……”表示选择关系,“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此句要强调的是《我与地坛》在创作风格上与其他散文的不同,是一种并列关系,应用“不是……,而是……”,据此排除C项。故选A。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间隙”指中间空着的不大的地方或尚未占用的不长的时间;“间隔”作为名词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作为动词指隔开,隔绝。根据上文“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可知应选“间隔”,据此排除A、D两项。再看第二空:“自由洒脱”指(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自由自在”形容安闲舒适,没有任何拘束和限制。此处要说明史铁生写作率性而为,无心于章法,应用“自由洒脱”,据此排除C项。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处语境谈的是行文结构的问题。从上文“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难得见到……似无关联”可以看出补写的句子应是一个转折句,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据此排除D项。上文谈到“分章而列”“好多章节”“个别章节”等结构布局上的特点,应是想要强调整篇作品所收到的艺术效果,故排除A、B两项。故选C。
15、答案:
(1)A;(2)C;(3)B
解析:
(1)文中的破折号和A项中的破折号都标示解释说明。B项,标示声音的延长。C项,标示总结上文。D项,标示话题的转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谓语“有”使用不当,通过分析可知,语段说的是“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糟粕和精华共存,应将“有”改为“是”;二是成分残缺,应在“消极”后加“两种力量”。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3)依据后文“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可知,括号内的句子的论述对象应是“中国传统文化”,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16、答案:1.C;2.D;
3.①《礼拜日》一书上所写的文字意在表达身体的残疾、生活的磨难、人生的挫折,生活的不完美等是个人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表现了史铁生面对身体残疾和自身苦难的坦然、乐观的态度。②为了引出下文对史铁生热爱生命、乐观感恩、勇敢面对困难等精神的记叙、议论。
4.①真实:这篇文章是陈村以朋友的角度写的自己与史铁生之间的交往,反映出史铁生真实的生活和思想。同时,因为作者和史铁生有相似的经历,所以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也是真实而真挚的。②哲理: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耐人寻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史铁生的思想的理解与体悟。③情感:文中在回想史铁生的记述中,有很多的议论,这些议论从史铁生对生命的思索、乐观感恩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以免他们在文中编造虚构”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①段可知,作者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只是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真实的史铁生。B项,“意在表现对史铁生命运多舛、遭逢不幸的同情和惋惜”错误。根据原文第②③④段可知,“前半部分叙写史铁生残疾、饱受疾病折磨的生活状态”意在表现史铁生的乐观豁达。D项,文中第⑥段写“玩吃豆子游戏”,不仅反映了史铁生的日常生活状态,更表现了史铁生与疾病抗争的顽强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非说明“史铁生和常人一样也喜欢玩电脑,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表明作者……开始对死亡、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于文无据。作者通过对亡友史铁生的回忆,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朋友不屈服于命运的敬意。文中并没有体现出作者开始对死亡、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3.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史铁生在《礼拜日》一书上所写的文字,重点是最后一句话“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可以结合下文,如第④段中引述部分的第2段“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第⑥段“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分析,这些文字意在表达身体的残疾、生活的磨难、人生的挫折、生活的不完美等是个人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缺憾的,史铁生通过自己的残疾看到生活不完美的本质,表现了史铁生面对身体残疾和自身苦难的坦然、乐观的态度。从结构上讲,作者引用这段文字,意在引出下文对史铁生热爱生命、乐观感恩、勇敢面对困难等精神的记叙、议论。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理解题目中所说的“真实、哲理、情感”,然后依据文本内容,分条作答。从内容上看,本文是作者陈村以史铁生朋友的身份写的,文章写了史铁生赠给作者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并在上面题字,以及作者到北京史铁生家中与他交流,还有史铁生教作者的女儿玩游戏等情节,都可以反映出史铁生真实的生活和思想。从思想上看,这篇文章又是富有哲理的,如文中第④段中引述部分的第4段“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第⑥段最后一句“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表现了作者对史铁生的理解与追忆。从情感上看,文中在回想史铁生的记述中有很多的议论性语句,比如文中第③段“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第④段中引述部分第4段“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第⑦段“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这些议论从史铁生对生命的思索、乐观感恩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据此分别概括即可。
17、答案:
【写作示例】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儿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花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你真有能耐。”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有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语文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填空题,综合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5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同步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素养巩固,能力素养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3* 鸿门宴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3* 鸿门宴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