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习题全套
高中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精品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精品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五石之瓠》练习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五石之瓠》练习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
第6.2课 《五石之瓠》
基础篇
1.下列各项中对《庄子》其人其书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是东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B.《庄子》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
C.《庄子》是道家著作,为庄子和他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又名《南华真经》。
D.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B.“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说法错误,《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故选B。
2.(2021·福建·浦城县教师进修学校高二期中)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A项,“行”同“形”,形体;
B项,“泮”同“判”,分离;
C项,“龟”同“皲”,皮肤冻裂。
故选D。
3.下列句子含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凿户牖以为室 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C.世世以洴澼絖 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没有词类活用,全句意思是:“建造房屋,墙上必须留出空洞装门窗。”
B项,没有词类活用,全句意思是:“踮起脚跟难以站立,迈开脚步反而不能远行。”
C项,没有词类活用,全句意思是:“世世代代都是做漂洗棉絮这样一个工作。”
D项,“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培植;“实”,名词活用为动词,容纳、盛装;“五石”,数量词活用为名词,五石的东西。全句的意思是:“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可以容纳五石的东西(或有五石的容积)。”
故选D。
【点睛】
判断词类活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同时要注意语法分析。“树”在文中作谓语,应该理解为动词,种植、培植的意思,“之”作宾语;“实”作动词,容纳,“五石”作宾语,且“五石”是数量词活用为名词,五石的东西。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C项,“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句意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空心的部分,房屋才能发挥其作用。当:有了。
故选C。
5.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越,是吴国与越国的并称,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但“吴越同舟”这个成语,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B.子,在古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如果是面对面地交谈,就相当于“您”;如果不是面对面,就相当于“先生”,也用来称呼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C.罾,用网捕捉鱼或鸟兽。在水里面用的叫网,在陆地上抓野兽的叫罾。
D.绳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屈原《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中的“绳墨”是前者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前者义”错,应为后者义。屈原《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意思的是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绳墨”的意思是规矩或法度。
故选D。
6.(2021·重庆·万州纯阳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 难:困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D项,“越有难,吴王将之将”的意思是越国发难,吴王就派他统率军队”。其中“难”,作动词,译为“发难,指越国发兵攻打吴国”。
故选D。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聚族而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
D.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B项,“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是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不求闻达于诸侯”是说“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两个“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
A项,“聚族而谋之曰”是说“把全族的人聚在一起商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C项,“剖之以为瓢”是说“把它切开当瓢”,“作《师说》以贻之”是说“写了《师说》来送给他”。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D项,“则所用之异也”是说“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入则无法家拂士”是说“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两个“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
故选B。
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老子,……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说法错误。老字应是道家学派。
故选A。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
故选C。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目前,阅读成语故事是一种享受,很多比一些西方寓言更有趣味,狐假虎威把我们带进山林,南柯一梦带我们入梦乡,精卫填海到大海,夸父逐日去原野。有人叫庄子这本书做成语之泉,里面的成语故事很多,引人入胜,也很有教育意义,朝三暮四令我们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井底之蛙① ,蜗角之争② ,螳臂挡车③ 。书中其他有趣的成语还有涸辙之鲋、庖丁解牛、薪火相传、邯郸学步等等,不胜枚举。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①警戒大家不要眼光短浅
②提醒不值得为小事而争执
③指出不自量力的后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前文“里面的成语故事很多,引人入胜,也很有教育意义,朝三暮四令我们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可知,三个空处要求填写空前的成语的教育意义,且句式以否定的形式进行表达。
第①空,“井底之蛙”,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故可填写“警戒大家不要眼光短浅”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蜗角之争”,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故可填写“提醒不值得为小事而争执”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螳臂挡车”,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故可填写“指出不自量力的后果”之类的句子。
11.(2021·天津·高二期中)《庄子》是成语的宝库,请你根据庄子的下面几段寓言故事写出对应的成语。
(1)【原文】“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庄子·天运》)
(2)【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3)【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4)【原文】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1)东施效颦(2)鹏程万里或鲲鹏展翅(3)呆若木鸡(4)望洋兴叹或贻笑大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成语的能力。
(1)文中的“里之丑人”看到西施皱着眉头,按着心口的姿态很美,于是也开始效仿她,却丑得可怕。后人把这个丑女人称作东施。据此可以分析得出成语“东施效颦”。
(2)文中大鹏鸟借着旋风,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前程远大。由此得出成语“鹏程万里”或“鲲鹏展翅”。
(3)文中的鸡在经过纪渻子训练后,看上去像木鸡一样,没有了先前的盛气。由此得出成语“呆若木鸡”。
(4)文中“望洋向若而叹”是说河神在见到海神后感慨自己的渺小,由此得出成语“望洋兴叹”。“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是说自己幸亏看到大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而改变自己之前自高自大的态度,否则会被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由此得出成语“贻笑大方”。
参考译文:
(1)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
(2)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3)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目光犀利并有傲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4)因此河神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说,‘听到了很多条道理,便认为天下莫过于自己是最好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我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提升篇
(一)(2021·吉林江城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培育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D.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考虑
13.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B.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以说吴王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B.惠子举了大瓠的例子,是为了讽刺庄子的理论大而无当,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说明庄子的理论是不会被众人认可的。
C.惠子和庄子的辩论,实际上是事物价值的辩论,庄子的语言雄辩、精辟,从而使惠子也认为大瓠是物有所用的。
D.庄子认为,大有大的用处,但是一般人被世俗经验束缚,以用小的方式来思考用大,因而产生困扰,无法逍遥。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答案】12.D
13.D
14.C
15.(1)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成熟后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2)有擅长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人,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作为事业。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虑:通“摅”,用绳络缀结。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把;
B.介词,把;
C.介词,把;
D.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而使惠子也认为大瓠是物有所用的”错。文章结尾“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并未谈到惠子的看法。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贻”,送,赠送;“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培育;“实”,结出的果实。
(2)题得分点有:“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宋人”;“洴澼絖”,浮在水中漂洗丝絮;“事”,职业。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二)(2021·浙江杭州·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
乙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C.舍于故人之家 舍:寄宿
D.弟子志之 志:志向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剖之以为瓢 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B.聚族而谋曰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C.则瓠落无所容 无所可用
D.其坚不能自举也 其唯道德之乡乎
19.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请买其方百金
C.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达,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本文借助“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价值不一样。
C.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D.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答案】16.B
17.D
18.C
19.C
20.C
21.(1)同是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2)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
语段主要讲“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可以停顿,排除AC;
“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故”表结果,所以在“也”之后可以停顿,排除CD;
“若夫”为发语词,前面可以停顿,排除AD;
“无誉无訾”与“一龙一蛇”结构相同,各自断开,排除AD;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弟子们记住了。志:记,记住。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都是所字结构。
A.介词,把/连词,因为。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D.代词,它的/副词,婉商的语气,恐怕。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
B.省略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请(以)百金买其方”。
C.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请杀奚”。
D.判断句,就是使用它的地方不同,“也”字表判断。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原文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免于累。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一”,一样;“或”,有人;则所用之异也,判断句。
(2)题得分点有:第一个“役”,役使;“不物于物”,被动句;“胡”,怎么。
、
参考译文:
甲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乙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穷困,别人就压抑你;你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随堂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课后复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混合默写,选择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优秀课时练习,文件包含《大学之道》练习-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大学之道》练习-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