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复习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复习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37页。
观沧海 曹操知人论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曹操,字( ),(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孟德东汉末年文学常识《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乐府初设于秦代,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诗体,《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与《木兰诗 》合称“乐府双璧”。体裁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眺望那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碣石山上树木葱葱郁郁,各种草长得很茂盛。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好似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幸运得很,写一首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交代观海的地点统领全篇动态静态动静结合想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B.诗歌的前两句,交代了“观沧海”的位置。“观”字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C.“日月之行”四句,既是眼前实景,又融入了想象,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D.诗歌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同时与诗的内容也一脉相承。D D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请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进行简要的赏析。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绘了一派草木繁茂、大海辽阔壮美(1分)的宏伟壮丽的景象(1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宽广豪迈的胸襟。(1分)3.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大海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大海包容万物、宽阔浩荡的特征。 C.全诗虚实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C虚写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体现了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象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想象、夸张5.自古以来,咏“秋”多寂寥。但曹操面对萧瑟的秋景却意气风发,为什么?(3分)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打了胜仗,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这也表现了他乐观、豪迈的气概。次北固山下 王湾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给家里写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给家里写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1诗题“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是: _________。(2分)停宿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给家里写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乡书何处达3.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3分)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开阔;船行江中,春风吹拂,船帆高挂,船行驶得平稳而轻快。(考生能根据诗句大意描绘出基本景象生 即可) 画面题4.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炼字题“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荡漾,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广阔浩渺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5.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海日”和“江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并用“生”和“入” 将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新旧更替的自然理趣,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6.从意象选用的角度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诗。(3分)“雁”在古诗中多为游子思乡的寄托,传达惆怅和哀愁之情。(1分)这两句诗写诗人欲借归雁传递家书,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诗歌大意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一、通过题目,了解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听说王昌龄,唐代诗人,以写边塞题材著称,尤擅七绝。贬官,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官名,龙标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朗读诗歌三、理解诗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柳絮已落尽,杜鹃鸟声声哀啼,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已经过了五溪。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时令:暮春时节叙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四、品读诗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拟人,赋予明月以人的动作与情态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同情。情景交融1、对上面的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左迁”一词的意思是贬谪、降职,这首诗是诗人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后,为友人所作。B.首句中“花落尽”“子规啼”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诗的开头虽不见悲痛之句,但悲痛之意自然流露。C.诗歌三、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之事的忧愁,不能当面话别的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D.这首诗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之情,同时也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D暮春2这首诗的首句选取了“______”“______”这两种具有地方特征的景物,描绘了南国________时节的景象,烘托出一种________的气氛。杨花子规暮春凄凉哀伤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拟人,赋予明月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关心与同情。4.这首诗后两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干枯的藤蔓(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桥下流动着(潺潺的)溪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上,萧瑟的秋风中,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早已从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1.这首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季节、时间2.不列对这首散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是元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更能触发“断肠人”的孤独、悲愁。C.这首元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曲眼。D.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C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曲眼。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翻译+想象4 从炼字的角度给“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做批注。“瘦”,瘦削,路途之遥,马因此而瘦。(1分)在古旧的道路上,萧瑟的西风中,走着一匹瘦马。(1分)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1分)1.解释字义2.解释句意3.点出该字烘托怎样的意境或表达怎样的情感5.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出游子怎样的心境?这首小令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营造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及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