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国主要城市化学中考真题及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_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_,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B.干冰升华
C.水的三态变化 D.天然气燃烧
2.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液体体积读数 B.点燃酒精灯
C.检查气密性 D.滴加液体
3.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2个铁离子:Fe2+ B.2个氧分子:2O2
C.2个氢原子:H2 D.氧化铝:A1O
4.利用催化剂可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如图所示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
B.生成物丙和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生成物丙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分子个数比为1:1
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鲜果汁 B.液氮 C.自来水 D.空气
6.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将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热水中的水变红快,说明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
B.变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间间隔变大
C.雾霾频发、尘土飞扬,是由于分子在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D.氢气与液氢都可以燃烧,是由于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7.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管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B.a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8.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B.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
D.水能灭火,是因为水的冷却作用,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9.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Al2O3,Al2O3由铝和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电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10.嫦娥五号计划于2018 年发射,发射火箭所用的燃料液态偏二甲肼(C2H8N2) 与N2O4发生的反应可写作:C2H8N2+2N2O43N2↑+2CO2↑+nH2O,则n 等于( )
A.2 B.3 C.4 D.5
11.用托盘天平称量3.6克食盐,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此时应( )
A.加砝码 B.加药品
C.减药品 D.调节螺丝向左旋
1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石墨质软,可用作电池电极
B.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C.金属镁有银白色光泽,可用作闪光弹
D.干冰易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
13.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热水只是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C.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D.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14.下列各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氧气和金刚石 B.二氧化碳和水
C.铜和氢气 D.氨气和氯化钠
15.氮化镓是生产5G芯片的关键材料之一。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镓是金属元素
B.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
C.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
D.氮化镓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16.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丁可能是单质
B.乙一定能改变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C.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D.反应后甲和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丁的质量
17.甲、乙、丙、丁4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
31
21
10
反应后的质量/g
m
40
6
16
A.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丙物质一定属于化合物
D.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5:2
18.如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点熄灭蜡烛产生的白烟引燃蜡烛,说明蜡烛燃烧生成可燃性物质
B.硫在集气瓶内燃烧比瓶外剧烈,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量有关
C.对比燃着的木条燃烧现象,说明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CO2含量发生变化
D.干燥石蕊纸花喷水不变色,放入瓶中变红,说明CO2是使石蕊变色的因素
19.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C的质量为( )
A.6.8g B.9.6g C.8.8g D.4.4g
20.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同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肯定大于6毫升
B.肯定小于6毫升
C.肯定等于6毫升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6毫升
二、填空题
21.用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填空。
(1)氦气 。
(2)3个氮分子 。
(3)锌离子 。
(4)硫酸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5)SO2中“2”的意义 。
22.中华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泡茶时使用无污染的天然水为佳。
(1)天然水属于混合物,水的硬度会影响茶的口感,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往样品中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 ;生活中通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水质好的水泡出的茶味道醇厚,香气怡人。从微观角度分析,能闻到“香气”的原因是 ;水变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的原因是 。
(3)紫砂壶是常用的泡茶壶具。紫砂是指矿石成分中二氧化硅、氧化铝及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陶土。SiO2、Al2O3、Fe2O3都属于 (填“单质”或“氧化物”),Al2O3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如图甲,X是氢气、汞、氯化钠三种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填化学符号,下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Y是 (填微粒名称)。
(2)如图乙所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如图丙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4)如图丁所示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〇”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表示单质的是 。(填字母)
24.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请用化学观点分析下列诗歌或俗语。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 。
(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和水的化学性质 (选填“相同”或“不同”),理由是 。
(3)“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刚石可以在陶瓷上打孔,利用了金刚石 的性质,图中 (填字母)是金刚石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4)“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之所以能永久流传的原因是 。
25.如图中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请分析回答:
(1)G的化学式是 。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③ 。
(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中一个明显的现象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图B中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可知蜡烛的成分中一定含有 元素。
(3)图C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实验中红磷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足量。
(4)图D实验结束后,若先停止加热,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酒精灯火焰上方金属网罩的作用是 。
(5)如图E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用适量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代替乙实验中的水,甲图和乙图中都有的玻璃仪器①的名称为 ,实验中铁丝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与乙实验相比,甲实验的优点是 (写出一条即可),写出甲瓶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7.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做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谈论】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的现象:小烧杯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1)实验前,现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条即可).
四、计算题
28.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木糖醇的化学式是C5H12O5,则木糖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硫酸铵是一种氮肥,则该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0.1%)
29.为了测量某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10g石灰石样品,反复灼烧至质量不再改变,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6.7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请计算:
(1)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为 g。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B.干冰升华
C.水的三态变化 D.天然气燃烧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水的三态变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液体体积读数 B.点燃酒精灯
C.检查气密性 D.滴加液体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点燃酒精灯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内壁,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2个铁离子:Fe2+ B.2个氧分子:2O2
C.2个氢原子:H2 D.氧化铝:A1O
【分析】A、表示多个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C、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D、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书写化学式。
【解答】解:A、表示多个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铁离子表示为2Fe3+,故A错误。
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氧分子表示为2O2,故B正确。
C、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C错误。
D、氧化铝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铝元素化合价为+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4.利用催化剂可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如图所示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
B.生成物丙和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生成物丙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分子个数比为1:1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构成,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醛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CH2O+O2CO2+H2O。
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甲醛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选项说法正确;
B.生成物丙(CO2)和丁(H2O)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均为﹣2价,选项说法正确;
C.生成物丙(CO2)是由分子构成的,每个丙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选项说法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CH2O)和生成丁(H2)的分子个数比为1:1,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微观示意图解题,重在读图,从图中获取解答题目需要的信息。
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鲜果汁 B.液氮 C.自来水 D.空气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答】解:A、鲜果汁中含有维生素、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液氮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自来水中含有水和一些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6.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将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热水中的水变红快,说明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
B.变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间间隔变大
C.雾霾频发、尘土飞扬,是由于分子在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D.氢气与液氢都可以燃烧,是由于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将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热水中的水变红快,说明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雾霾频发、尘土飞扬,属于宏观物质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氢气与液氢都可以燃烧,是由于分子构成相同,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管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B.a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有关的叙述。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解答】解:
A、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可知,b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不能燃烧,故错误;
B、由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示意图可知,a试管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不具有助燃性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故错误;
C、电解水的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可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错误;
D、从微观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电解水实验的现象、结论即可分析判断。
8.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B.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
D.水能灭火,是因为水的冷却作用,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A、根据燃烧概念判断;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C、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
D、根据灭火原理判断。
【解答】解:A、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故正确;
B、盖上锅盖能隔绝氧气,隔绝氧气可以灭火,故正确;
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故正确;
D、水能灭火,是因为水的冷却作用,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Al2O3,Al2O3由铝和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电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解答】解: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而铝、氧两种元素是不同种元素,因而其核内质子数不同。
故选:B。
【点评】根据元素的概念进行解答.
10.嫦娥五号计划于2018 年发射,发射火箭所用的燃料液态偏二甲肼(C2H8N2) 与N2O4发生的反应可写作:C2H8N2+2N2O43N2↑+2CO2↑+nH2O,则n 等于( )
A.2 B.3 C.4 D.5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n的数值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火箭所用的燃料液态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发生的反应可写作:C2H8N2+2N2O43N2↑+2CO2↑+nH2O,根据反应前后氢原子的数目相等,则8=2n,n=4。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用托盘天平称量3.6克食盐,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右偏转,此时应( )
A.加砝码 B.加药品
C.减药品 D.调节螺丝向左旋
【分析】本题考查了使用托盘天平来称量固体的实际操作,根据指针向右偏转可知固体质量不到3.6g.
【解答】解:
称量3.6g药品时,砝码和游码都已放好,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药品质量不够3.6g,需继续添加药品,直到天平平衡。
故选:B。
【点评】学生应能根据杠杆原理来理解天平称量固体,明确存在的质量等式关系和指针偏转表示的意义.
1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石墨质软,可用作电池电极
B.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C.金属镁有银白色光泽,可用作闪光弹
D.干冰易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池电极,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属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作闪光弹,故选项说法错误。
D、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热水只是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C.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D.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
【解答】解:
A、图1中的热水既能够提高温度,又能够使白磷和氧气隔绝。不正确。
B、图2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够燃烧;而白磷换成红磷后,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不正确。
C、图1中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不正确。
D、图1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虽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也不能燃烧。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4.下列各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氧气和金刚石 B.二氧化碳和水
C.铜和氢气 D.氨气和氯化钠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均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别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氮化镓是生产5G芯片的关键材料之一。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镓是金属元素
B.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
C.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
D.氮化镓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根据镓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镓,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3个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阴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丁可能是单质
B.乙一定能改变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C.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D.反应后甲和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丁的质量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A、反应后甲质量分数增大,是生成物,乙质量分数不变,丙质量分数增大,是生成物,丁质量分数减小,是反应物,因此丁反应生成甲和丙,属于分解反应,因此丁一定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丁反应生成甲和丙,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后甲和丙的质量之和不一定等于丁的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7.甲、乙、丙、丁4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
31
21
10
反应后的质量/g
m
40
6
16
A.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丙物质一定属于化合物
D.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5:2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后反应物的质量是减少的,生成物的质量是增加的,再由表格的信息就可以判断出甲,乙,丙,丁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及反应类型和质量比。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4+31+21+10=m+40+6+16,m=4,丙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乙、丁质量增加,为生成物,甲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
A、甲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错误;
B、由以上知,丙→乙+丁,为分解反应,错误;
C、由以上知,丙→乙+丁,丙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D、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40﹣31):(16﹣10)=3:2,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这是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8.如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点熄灭蜡烛产生的白烟引燃蜡烛,说明蜡烛燃烧生成可燃性物质
B.硫在集气瓶内燃烧比瓶外剧烈,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量有关
C.对比燃着的木条燃烧现象,说明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CO2含量发生变化
D.干燥石蕊纸花喷水不变色,放入瓶中变红,说明CO2是使石蕊变色的因素
【分析】A、根据点熄灭蜡烛产生的白烟引燃蜡烛,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集气瓶内燃烧比瓶外剧烈,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剧烈,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点熄灭蜡烛产生的白烟引燃蜡烛,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不能说明蜡烛燃烧生成可燃性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图中实验,硫在集气瓶内燃烧比瓶外剧烈,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量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剧烈,图中实验,说明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O2含量发生变化,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石灰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图中实验,干燥石蕊纸花喷水不变色,放入瓶中变红,说明CO2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是使石蕊变色的因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9.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C的质量为( )
A.6.8g B.9.6g C.8.8g D.4.4g
【分析】根据“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则可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a、8a,又因为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则可求一定量B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可求C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则可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a、8a,又因为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则,则B=9.6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8+9.6=C+3.6,故C=8.8克。
故选:C。
【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学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处理问题的方法.
20.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同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肯定大于6毫升
B.肯定小于6毫升
C.肯定等于6毫升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6毫升
【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解答】解: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8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mL,仰读数偏小,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大,即剩余体积大于12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小于6mL。
故选: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量筒的使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大,实际则偏小,仰视读数小,实际则偏大。
二、填空题
21.用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填空。
(1)氦气 He 。
(2)3个氮分子 3N2 。
(3)锌离子 Zn2+ 。
(4)硫酸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2(SO4)3 。
(5)SO2中“2”的意义 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2个氧原子 。
【分析】(1)氦气由原子直接构成,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相同。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5)化学式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原子的个数。
【解答】解:(1)氦气由原子直接构成,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相同,表示为He;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氮分子表示为3N2;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锌离子表示为Zn2+;
(4)硫酸铁中硫酸根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铁元素化合价为+3,表示为2(SO4)3;
(5)化学式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原子的个数,SO2中“2”的意义为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2个氧原子。
故答案为:(1)He;
(2)3N2;
(3)Zn2+;
(4)2(SO4)3;
(5)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2个氧原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中华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泡茶时使用无污染的天然水为佳。
(1)天然水属于混合物,水的硬度会影响茶的口感,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往样品中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 硬水 ;生活中通常用 煮沸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水质好的水泡出的茶味道醇厚,香气怡人。从微观角度分析,能闻到“香气”的原因是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水变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的原因是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
(3)紫砂壶是常用的泡茶壶具。紫砂是指矿石成分中二氧化硅、氧化铝及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陶土。SiO2、Al2O3、Fe2O3都属于 氧化物 (填“单质”或“氧化物”),Al2O3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3 价。
【分析】(1)根据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生活中硬水软化的方法分析回答。
(2)根据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性质分析回答。
(3)根据物质的组成、化合价原则分析回答。
【解答】解:(1)天然水属于混合物,水的硬度会影响茶的口感,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往样品中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生活中通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水质好的水泡出的茶味道醇厚,香气怡人。从微观角度分析,能闻到“香气”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茶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去了;水变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的原因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3)紫砂壶是常用的泡茶壶具。紫砂是指矿石成分中二氧化硅、氧化铝及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陶土。SiO2、Al2O3、Fe2O3都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Al2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由化合价原则可推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故答案为:(1)硬水;煮沸;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3)氧化物,+3。
【点评】本题通过中华的茶文化考查了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硬水的软化、分子的性质、氧化物的判断、化合价原则等知识,难度不大,属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只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即可分析解答。
2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如图甲,X是氢气、汞、氯化钠三种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Hg (填化学符号,下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H2 ,Y是 离子 (填微粒名称)。
(2)如图乙所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
(3)如图丙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l22HCl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 纯净物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4)如图丁所示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〇”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B ,表示单质的是 C 。(填字母)
【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以及酚酞溶液的变色情况来分析;
(3)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4)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以及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1)氢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汞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原子用过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因此Y表示离子;故答案为:Hg;H2;离子;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故答案为: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3)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氢气和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氢,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因此属于纯净物;故答案为:H2+Cl22HCl;纯净物;
(4)A图中存在两种分子,该物质属于混合物;B图中只存在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该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因此该物质属于化合物;C图中只存在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因此该物质属于单质;D图中存在两种分子,因此该物质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B: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表示,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反应的实质结合模型的结构充分理解图中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4.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请用化学观点分析下列诗歌或俗语。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 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
(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和水的化学性质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理由是 分子的构成相同 。
(3)“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刚石可以在陶瓷上打孔,利用了金刚石 硬度大 的性质,图中 B (填字母)是金刚石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4)“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之所以能永久流传的原因是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分析】(1)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冰是固态的水,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金刚石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梅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诗人闻到梅花花香。
(2)冰是固态的水,冰和水的化学性质相同;理由是它们分子的构成相同。
(3)金刚石可以在陶瓷上打孔,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图中B是金刚石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4)“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之所以能永久流传的原因是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故答案为:
(1)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2)相同;分子的构成相同;
(3)硬度大;B;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与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如图中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请分析回答:
(1)G的化学式是 CaCO3 。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CH4+2O2CO2+2H2O ③ Ca(OH)2+CO2═CaCO3↓+H2O 。
(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反应中一个明显的现象是 放出热量 。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故A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是氧气,CD是二氧化碳和水中的一种,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故G是碳酸钙,D和E生成的F能与C反应生成碳酸钙和D,故D是水,C是二氧化碳,E是氧化钙,F是氢氧化钙,据此解答。
【解答】解: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故A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是氧气,CD是二氧化碳和水中的一种,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故G是碳酸钙,D和E生成的F能与C反应生成碳酸钙和D,故D是水,C是二氧化碳,E是氧化钙,F是氢氧化钙,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1)G是碳酸钙,故填:CaCO3;
(2)反应①是甲烷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③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CH4+2O2CO2+2H2O;Ca(OH)2+CO2═CaCO3↓+H2O;
(3)反应②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故填:化合反应;放出热量。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
26.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不燃烧、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
(2)图B中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可知蜡烛的成分中一定含有 氢元素 元素。
(3)图C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实验中红磷 不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足量。
(4)图D实验结束后,若先停止加热,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石灰水会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破裂 。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CuO2Cu+CO2↑ 。酒精灯火焰上方金属网罩的作用是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
(5)如图E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进实验,用适量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代替乙实验中的水,甲图和乙图中都有的玻璃仪器①的名称为 集气瓶 ,实验中铁丝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Fe+2O2Fe3O4 ,与乙实验相比,甲实验的优点是 实验更简便,还有双氧水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让铁丝燃烧更持久 (写出一条即可),写出甲瓶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分析】(1)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行分析;
(4)根据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5)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及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装置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1)图A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燃烧、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不燃烧、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2)图B中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说明反应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答案为:氢元素;
(3)图C红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需要足量红磷,只要发生了化学反应,看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即可;故答案为:不需要;
(4)图D实验结束后,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气管移出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会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破裂;试管A中,高温条件下氧化銅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2↑;金属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故答案为:石灰水会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破裂;C+2CuO2Cu+CO2↑;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4)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①的名称为集气瓶;铁丝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与乙相比,甲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代替原集气瓶里的水,其优点除了使实验更简便外,还有双氧水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让铁丝燃烧更持久;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答案为:集气瓶;3Fe+2O2Fe3O4;实验更简便,还有双氧水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让铁丝燃烧更持久;2H2O22H2O+O2↑。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性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燃烧条件及铁丝燃烧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27.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做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烧杯内壁有水雾 ,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交流谈论】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的现象:小烧杯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炭黑 .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1)实验前,现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反应 .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先撤酒精灯,稍后撤蜡烛 .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一条即可).
【分析】根据检验水的方法进行解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蜡烛中含有碳元素;一氧化碳和碳都具有还原性;促进燃烧可以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据此解答.
【解答】解: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故答案为:烧杯内壁有水雾;
(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溶解度变小,析出了氢氧化钙,
故答案为: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
【交流讨论】蜡烛中含有碳元素,不完全燃烧能生成炭黑,
故答案为:炭黑;
【实验验证】
(1)由于生成的炭黑也能与氧化铜反应,故加入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阻挡生成的炭黑,防止生成的炭黑与氧化铜反应,
故答案为: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反应;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应该先撤酒精灯,然后再撤蜡烛,
故答案为:先撤酒精灯,稍后撤蜡烛;
【拓展应用】为了充分燃烧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故答案为: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
【实验验证】
(1)烧杯内壁有水雾
(2)Ca(OH)2+CO2═CaCO3↓+H2O
【交流讨论】炭黑
【实验验证】
(1)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反应
(4)先撤酒精灯,稍后撤蜡烛
【拓展应用】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点评】本题考查了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生成产物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
四、计算题
28.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木糖醇的化学式是C5H12O5,则木糖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52 。
(2)硫酸铵是一种氮肥,则该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1.2% 。(结果保留到0.1%)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木糖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5+1×12+16×5=152;故答案为:152;
(2)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21.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难度不大。
29.为了测量某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10g石灰石样品,反复灼烧至质量不再改变,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6.7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请计算:
(1)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为 3.3 g。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碳酸钙的质量,进一步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的CO2的质量为10g﹣6.7g=3.3g,故填:3.3;
(2)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44
x 3.3g
x=7.5g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75%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9/5 14:49:14;用户:13784622801;邮箱:13784622801;学号:3796097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化学期末复习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扬帆初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线上)化学试题(无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