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含答案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
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D 解析:材料“‘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表明门阀政治有利于实现东晋政局的相对稳定,并维系着东晋政权,在当时具有合理性,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皇权与族权的制衡和选官制度,排除B、C两项。
2.(2020·聊城二模)“北朝四史(《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所记当时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共计7 188位,其中汉族4 941人,约占总人数的68.72%,鲜卑族人物1 737人,约占19.10%,匈奴人物215人,约占3.10%,其余氐、羌、羯、蛮、柔然、吐谷浑、杂胡和西域人共计1 080人,约占9.08%。”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结束了南北对峙B.推动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儒学复兴D.导致了北人南移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朝四史中记载的历史人物除六个主要民族(汉族加五胡)外,还包含其他少数民族人物,说明北朝政权均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多元化的混合体政权,这推动了民族交融,故选B项;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排除A项;唐宋时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排除C项;北方战乱导致北人南移,排除D项。
3.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A 解析:根据“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使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
4.(2021·六安模拟)据《隋书·食货志》载:朝廷在京师及卫州、洛州、陕州、华州等建仓置粮,广招运丁,并在各县建义仓。文帝又令各州寻便利之地,凿水通渠,官民船舶可快速通达。由此可见( )
A.隋朝粮食储运体系较完善
B.隋文帝有重节俭的传统
C.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D.江南地区产粮超过北方
A 解析:隋朝在各地建仓储粮,而且建设相应的配套交通设施,说明当时粮食储运体系较为完善,A项正确;题干与节俭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对农民的剥削,排除C项;题干未对南北方粮食产量进行对比,排除D项。
5.在《帝范》中,李世民数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析,离也”。据此可知,李世民( )
A.强调了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
B.凸显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反思了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D.实践了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
C 解析:材料中李世民引用荀子之语,意在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拉拢人心,以身作则,才能上下一心,这体现了对隋朝暴政而亡的反思,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荀子的王道思想,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君民两者的关系及两者在维护统治中的作用,不只是单纯的民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排除D项。
6.(2020·山东模考)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以颁布诏令的方式推行“钱帛兼行”政策,该诏令要求以绢帛等作为大宗交易时的首选交易媒介,严重妨碍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原有的交易规范,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是关于货币的使用规定,并不会抑制土地兼并,B项错误;据材料分析可知,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趋势,D项错误。
7.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D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节度使是在边境兵力不足和中央财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才获得了较大的军权和财权,因此它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故选D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是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朝边境的袭扰,属于民族战争,排除A项;当时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有效地弥补了兵力不足和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压力,维护了边境安定,排除B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只是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新唐书》记载:贞元八年(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中书侍郎陆贽秉持“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之“王化远被”理念“上奏”劝德宗遣使赈灾。陆贽的“上奏”立足于( )
A.把应灾权力逐步收回中央
B.“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C.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
D.加强中央财权,防止独立倾向
C 解析: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陆贽遣使赴地方赈灾的建议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力图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故选C项;把应灾权力收回中央只是表象,并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民本理念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执政理念,但其政策出发点还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D项只是表象,并非根本目的,排除。
9.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写道,唐代的藩镇,并不都是割据的。所谓“藩镇割据”只是藩镇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河朔型藩镇,也具有游离性和依附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地方财政收入B.共同抗衡了中央政权
C.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D.实现了对中央的控制
C 解析:由材料“唐代的藩镇,并不都是割据的”“即使是河朔型藩镇,也具有游离性和依附性并存的双重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部分藩镇的官员由中央任免,没有脱离朝廷的统治,况且这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情形,说明了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
10.(2020·烟台模拟)戎氏原是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戎谅(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籍贯从“上源西域”改为“恒州灵寿”。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 )
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B.统治区域扩大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北方人口南迁
C 解析:根据籍贯从“上源西域”改为“恒州灵寿”可知,戎氏家族籍贯随着迁移而改变,这体现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籍贯的变更体现的是人物活动区域的变化,而非唐朝统治区域扩大,排除B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叡(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叡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解析:(1)从材料中“恨其姓名殊为重复”可以看出两者的矛盾,于是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2)首先明确孝文帝把太子废为庶人,其次分析出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决态度。(3)从材料三中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答案:(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措施:推行了改汉姓、改说汉语、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政策。
(2)说明: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唐朝统一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12.(2021·北京延庆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胡人执犁俑
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唐代文物“胡人执犁俑”。“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结合所学,为该文物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00字)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总结论点,再围绕论点引用史实展开论述。如根据“唐代文物”“胡人执犁俑”可知该胡人所执应该是曲辕犁。结合唐朝时期经济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文化辐射范围广阔和曲辕犁的相关内容对该文物进行解说。注意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
答案:唐朝是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和文化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曲辕犁是唐朝农具的重要发明和进步,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深度;从“胡人执犁俑”可以看出曲辕犁轻巧便捷,便于操作携带,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当时已经传播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曲辕犁促进了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Word版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9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