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功能。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图解历史】 集镇的出现
【思维点拨】 从古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等地早期城市兴起的因素来看,王权制度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在腓尼基、古希腊等地城市兴起的因素中,商业的作用更大一些。因此,各个地方城市兴起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一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材料一 人类最初是住在洞穴里,当时的人们以狩猎为生。在洞穴中他们很安全。人们在洞口生火,这样既能取暖又能在他们烤肉时防范动物。人类离开洞穴,气候或许是个原因,当冰川撤回到北方时,气候变得温暖潮湿,植物生长,阳光让人们走出洞门,正如它催发了花开。同时,冰河消融让其他地区的肥沃土壤得以显露,大批畜群也随之而去,离开了人类居住的平原——这意味着狩猎不再是可靠的食物来源。
从狩猎到农业、从洞穴到房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大约是在1万年前,农业定居地诞生了,定居地意味着房屋。房屋是一种创造物,一种新东西,一种独立于洞穴观念的庇护所。洞穴的基本形态大体上是半圆的,于是房屋就设计成圆形的。——摘编自[英]加得纳《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问题1] 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居住场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变化:人类从穴居到定居。因素:人类最初选择穴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制约。人类离开洞穴,开始营建房屋定居,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狩猎、原始农业生产和房屋建造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材料二 列廛(chán,商店)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材料三 集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民区。——《现代汉语词典》[问题2] 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关于集镇发展的哪些有效信息?(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答案】有效信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出现了一些手工业者的聚居区,这是集镇产生的主要原因。集镇成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
【要点总结】 影响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①地形:世界上的大城市多在平原。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农耕、交通、城镇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理想场所。②气候:城市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带,或者热带较凉爽的高原上及山区的河谷盆地,气候舒适,降水适中。③河流: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处、河口及河流两岸城市众多,越往下游城市越密集。河流有供水、军事防卫和运输功能,对城市选址具有深远影响。
④自然资源:城市多分布在或靠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工业革命后矿产地便于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由此形成工业城市。(2)社会因素。①交通:靠近公路、铁路干线或濒临海洋、临近海港的地方,是客货流必经之地和对外联系的便捷地带,经商、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交通是近代城市的优选区位因素。②政治、军事、文化:文化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往往是为举行文化活动、完成军事任务或分散大城市职能、带动内陆地区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③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主要通过生产工具、动力、水利设施等得以体现,例如铁犁牛耕。生产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例如生产如何组织起来,是简单协作还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
探究点二 中外古代的民居材料一 古代两河流域民居主要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为材料,只在支撑房顶的栋梁使用木材。材料二 古埃及民居大多数以泥和木材建筑而成,用椰子叶等铺成屋顶防晒,房内墙壁涂泥以防止热气。材料三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材料四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外古代民居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差别:中外古代的民居在建筑材料和样式上都有很大差异。原因:一方面受自然环境、气候、物产等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所在地区文化的影响。
【要点总结】 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民居的特点(1)古代中国民居的特点。①讲究对称,主次分明。②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③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2)古代西方民居的特点。①不同地区的民居,布局和材料都有所不同。②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希腊罗马民居的核心。③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下图是20世纪中期发现的耶莫遗址。该遗址是西亚新石器时代农业村落遗址,遗址中发现了炉灶、地窖和大量石制、骨制工具。可见,该村落居民的生活状况是( )A.村落定居 B.渔猎采集C.游牧迁徙 D.铁犁牛耕【答案】A
【解析】耶莫遗址是西亚新石器时代农业村落遗址,遗址中发现了炉灶、地窖和大量石制、骨制工具,可见该遗址的居民过着村落定居生活,故选A项。
2.据古代文献记述:“村落有墟,每二日一集,百货萃焉。五里则建屋三间,四面置榻,以为聚墟之所。”下列对“墟”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古代村民定时集会的场所B.明清时期大商人聚集的会馆C.官府设置和管理的农村集市D.农村兴起的定时而聚的贸易市场【答案】D 【解析】材料“村落有墟,每二日一集,百货萃焉”说明“墟”是农村兴起的定时而聚的贸易市场,故D项正确。
3.唐代全国性城市仍以长安、洛阳为首,但是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泛流行“扬一益二”的说法。这说明(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城市分布格局发生变化C.扬州是全国第一大城市D.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改善【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分布格局的变化,故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扬州是全国第一大城市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城市管理水平,排除D项。
4.世界民居的形式复杂多样。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不能体现( )A.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B.当地的交通通信状况C.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D.当地历史和风土人情【答案】B 【解析】各地民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但民居的建筑风格不能反映当地的交通通信状况,故选B项。
5.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制度演进 B.主流思想变化C.商品经济发展 D.气候条件改变【答案】A 【解析】西汉以前沿袭宗法礼制,以东向为尊,都城坐西朝东,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帝在都城的南郊进行祭天大典,为推崇皇权,汉代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故A项正确。
6.宁波辖区内有三七市镇、二六市村(乡)等城镇,从城镇的形成来看,下列相关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这些城镇( )A.由草市逐渐发展而来B.由工商业市镇逐渐发展而来C.由夜市逐渐发展而来D.由特色农业经济逐渐发展而来【答案】A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备课课件ppt,文件包含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课件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pptx、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解析版docx、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评课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村落的产生,文明发展,主题二集镇的出现,中国古代的集镇,中国古代的城市,影响民居的因素,两河流域的民居,古埃及的民居,受自然环境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堂教学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村落的产生,3构成,集镇的出现,集镇出现原因,原始社会末期,集镇雏形,为军事目的而设立,工商业集镇发展,集镇发展过程,明清四大名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