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讲义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1讲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一) 讲义(考点+经典例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1讲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一) 讲义(考点+经典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瞬时问题,超重和失重,临界和极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基本思路
2.基本步骤
3.解题关键
(1)两类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
(2)两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速度是各物理过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4.常用方法
(1)合成法:在物体受力个数较少(2个或3个)时一般采用合成法。
(2)正交分解法:若物体的受力个数较多(3个或3个以上)时,则采用正交分解法。
类型1 已知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物体运动情况
【典例1】如图甲所示,滑沙运动时,沙板相对沙地的速度大小会影响沙地对沙板的动摩擦因数。假设滑沙者的速度超过8 m/s时,滑沙板与沙地间的动摩擦因数就会由μ1=0.5变为μ2=0.25。如图乙所示,一滑沙者从倾角θ=37°的坡顶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滑至坡底B(B处为一平滑小圆弧)后又滑上一段水平地面,最后停在C处。已知沙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μ3=0.4,AB坡长L=20.5 m,sin 37°=0.6,cs 37°=0.8,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求:
(1)滑沙者到B处时的速度大小;
(2)滑沙者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最大距离;
(3)滑沙者在AB段与BC段运动的时间之比。
解析 (1)滑沙者在斜面上刚开始运动时速度较小,
设经过t1时间下滑速度达到8 m/s,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 θ-μ1mgcs θ=ma1解得a1=2 m/s2
所以t1=eq \f(v,a1)=4 s
下滑的距离为x1=eq \f(1,2)a1teq \\al(2,1)=16 m
接下来下滑时的加速度a2=gsin θ-μ2gcs θ=4 m/s2
下滑到B点时,有veq \\al(2,B)-v2=2a2(L-x1) 解得vB=10 m/s。
(2)滑沙者在水平地面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a3=μ3g=4 m/s2
所以能滑行的最远距离x2=eq \f(veq \\al(2,B),2a3)=12.5 m。
(3)滑沙者速度从8 m/s增大到10 m/s所用时间t2=eq \f(vB-v,a2)=0.5 s
在斜面上滑行的总时间T1=t1+t2=4.5 s,
在水平地面上减速的时间T2=eq \f(vB,a3)=2.5 s所以时间之比eq \f(T1,T2)=eq \f(9,5)。
答案 (1)10 m/s (2)12.5 m (3)9∶5
类型2 已知物体运动情况,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典例2】我国第五代制空战机歼-20具备高隐身性、高机动能力,为防止极速提速过程中飞行员因缺氧晕厥,歼-20新型的抗荷服能帮助飞行员承受最大9倍重力加速度。假设某次垂直飞行测试实验中,歼-20以50 m/s的初速度离地,开始竖直向上飞行。该飞机在10 s内匀加速到3 060 km/h,匀速飞行一段时间后到达最大飞行高度18.1 km。假设加速阶段所受阻力恒为重力的eq \f(1,5)。已知该歼-20战机质量为20 t,g取10 m/s2,忽略战机因油耗等导致的质量变化。
图9
(1)请计算说明在加速阶段飞行员是否晕厥;
(2)求本次飞行测试中歼-20战机匀速飞行的时间;
(3)该次测试中,求在加速阶段歼-20发动机提供的推力大小。
解析 (1)3 060 km/h=850 m/s
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a=eq \f(Δv,Δt)=80 m/s2
因为a<9g,因此飞行员不会晕厥。
(2)在匀加速阶段,飞机上升的高度为x=v0t+eq \f(1,2)at2=4 500 m
所以匀速上升的时间为t′=eq \f(h-x,v)=eq \f(18 100-4 500,850) s=16 s。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f-mg=ma
代入数据解得F=1.84×106 N。
答案 (1)不会,计算过程见解析 (2)16 s (3)1.84×106 N
二、瞬时问题
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合=ma,加速度由物体所受合力决定,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一致。当物体所受合力发生突变时,加速度也随着发生突变,而物体运动的速度不能发生突变。
2.轻绳、轻杆和轻弹簧(橡皮条)的区别
(1)轻绳和轻杆:轻绳或轻杆断开后,原有的弹力将突变为0。
(2)轻弹簧和橡皮条:当轻弹簧和橡皮条两端与其他物体连接时,轻弹簧或橡皮条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两种模型
加速度与合力具有瞬时对应关系,二者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具体可简化为以下两种模型:
抓住“两关键”,遵循“四步骤”
(1)分析瞬时加速度的“两个关键”
①明确绳或线类、弹簧或橡皮条类模型的特点。
②分析瞬时前、后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
(2)“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原来物体的受力情况。
第二步:分析物体在突变时的受力情况。
第三步: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第四步:求出瞬时加速度,并讨论其合理性。
.两个易混问题
(1)图甲、乙中小球m1、m2原来均静止,现如果均从图中A处剪断,则剪断绳子瞬间图甲中的轻质弹簧的弹力来不及变化;图乙中的下段绳子的拉力变为0。
(2)由(1)的分析可以得出:绳的弹力可以突变而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
【典例3】如图,A、B、C三个小球质量均为m,A、B之间用一根没有弹性的轻质细线连在一起,B、C之间用轻弹簧拴接,整个系统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并且处于静止状态。现将A上面的细线剪断,则在剪断细线的瞬间,A、B、C三个小球的加速度分别是(重力加速度为g)( )
,1.5g,0 B.g,2g,0
C.g,g,g D.g,g,0
答案 A解析 剪断细线前,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知,A上面的细线的拉力为3mg,A、B之间细线的拉力为2mg,轻弹簧的拉力为mg。在剪断A上面的细线的瞬间,轻弹簧中拉力不变,小球C所受合力为零,所以C的加速度为零;A、B小球被细线拴在一起,整体受到二者重力和轻弹簧向下的拉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3mg=2ma,解得a=1.5g,选项A正确。
【典例4】如图所示,A球质量为B球质量的3倍,光滑固定斜面的倾角为θ,图甲中,A、B两球用轻弹簧相连,图乙中A、B两球用轻质杆相连,系统静止时,挡板C与斜面垂直,弹簧、轻杆均与斜面平行,重力加速度为g,则在突然撤去挡板的瞬间有( )
A.图甲中A球的加速度大小为gsin θ
B.图甲中B球的加速度大小为2gsin θ
C.图乙中A、B两球的加速度大小均为gsin θ
D.图乙中轻杆的作用力一定不为零
答案 C解析:设B球质量为m,则A球的质量为3m。撤去挡板前,题图甲、乙中挡板对B球的弹力大小均为4mgsin θ,因弹簧弹力不能突变,而轻杆的弹力会突变,所以撤去挡板瞬间,题图甲中A球所受的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B球所受合力大小为4mgsin θ,加速度大小为4gsin θ;题图乙中,撤去挡板的瞬间,A、B两球整体受到的合力大小为4mgsin θ,A、B两球的加速度大小均为gsin θ,则每个球受到的合力大小均等于自身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轻杆的作用力为零,C正确,A、B、D错误。
三、超重和失重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4.实重和视重
(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台秤的示数即为视重。
5.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重”改变。
(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
(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6.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对比
7.超重、失重现象的判断
【典例5】 (多选)建筑工地通过吊车将物体运送到高处。简化后模型如图所示,直导轨ABC与圆弧形导轨CDE相连接,D为圆弧最高点,整个装置在竖直平面内,吊车先加速从A点运动到C点,再匀速率通过CDE。吊车经过B、D处时,关于物体M受力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过B点时,处于超重状态,摩擦力水平向左
B.过B点时,处于超重状态,摩擦力水平向右
C.过D点时,处于失重状态,一定不受摩擦力作用
D.过D点时,处于失重状态,底板支持力一定为零
解析 吊车从A向C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斜向上,在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向上,所以物体M处于超重状态;同时吊车水平方向的分加速度的方向向右,所以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向右,故A项错误,B项正确;吊车经过D点时,做匀速圆周运动,则物体M的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处于失重状态;在水平方向物体M不受摩擦力,故C项正确;由于加速度大小未知,不能判断出吊车的底板对M的支持力是否为零,D项错误。
答案 BC
四、临界和极值
1.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
(1)题目中“刚好”“恰好”“正好”等关键词句,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题目中“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一般对应临界状态。
(3)题目中“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词句,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2.常见临界问题的条件
(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N=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断裂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FT=0。
(4)最终速度(收尾速度)的临界条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3.解题基本思路
(1)认真审题,详尽分析问题中变化的过程(包括分析整体过程中有几个阶段)。
(2)寻找过程中变化的物理量。
(3)探索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4)确定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找出临界关系。
4.解题技巧方法
【典例6】如图所示,质量m=2 kg的小球用细绳拴在倾角θ=37°的光滑斜面上,此时,细绳平行于斜面.取g=10 m/s2(sin 37°=0.6,cs 37°=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斜面以5 m/s2的加速度向右加速运动时,绳子拉力大小为20 N
B.当斜面以5 m/s2的加速度向右加速运动时,绳子拉力大小为30 N
C.当斜面以20 m/s2的加速度向右加速运动时,绳子拉力大小为40 N
D.当斜面以20 m/s2的加速度向右加速运动时,绳子拉力大小为60 N
答案 A
解析 小球刚好离开斜面时的临界条件是斜面对小球的弹力恰好为零,斜面对小球的弹力恰好为零时,设绳子的拉力为F,斜面的加速度为a0,以小球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cs θ=ma0,Fsin θ-mg=0,代入数据解得a0≈13.3 m/s2.
①由于a1=5 m/s2a0,可见小球离开了斜面,此时小球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设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以小球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2cs α=ma2,F2sin α-mg=0,代入数据解得F2=20eq \r(5) N,选项C、D错误.
【典例7】如图甲所示,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夹角θ可以随意改变,当θ=30°时,可视为质点的一小物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如图乙,若让该小物块从木板的底端每次均以大小相同的初速度v0=10 m/s沿木板向上运动,随着θ的改变,小物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x将发生变化,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1)求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2)当θ角满足什么条件时,小物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最小,并求出此最小值.
答案 (1)eq \f(\r(3),3) (2)θ=60° eq \f(5\r(3),2) m
解析 (1)当θ=30°时,小物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
则mgsin θ=Ff,Ff=μmgcs θ 联立解得:μ=eq \f(\r(3),3).
(2)当θ变化时,设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物块的加速度为a,
则-mgsin θ-μmgcs θ=ma,
由0-v02=2ax得x=eq \f(v\\al(02),2gsin θ+μcs θ),
令cs α=eq \f(1,\r(1+μ2)),sin α=eq \f(μ,\r(1+μ2)),
即tan α=μ=eq \f(\r(3),3),
故α=30°,
又因x=eq \f(v\\al(02),2g\r(1+μ2)sin θ+α)
当α+θ=90°时x最小,即θ=60°,
所以x最小值为xmin=eq \f(v\\al(02),2gsin 60°+μcs 60°)=eq \f(\r(3)v\\al(02),4g)=eq \f(5\r(3),2) m.
名称
超重
失重
完全失重
现象
视重大于实重
视重小于实重
视重等于0
产生条件
物体的加速度向上
物体的加速度向下
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g
对应运动情境
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宇宙航行
极限法
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假设法
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数学法
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7讲 圆周运动 讲义(考点+经典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匀速圆周运动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离心运动和近心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6讲 抛体运动的规律 讲义(考点+经典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平抛运动,一般的抛体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3讲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三) 讲义(考点+经典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传送带的动力学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