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测评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测评,共13页。
第五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驰道宽约67米,十匹战马可以并排奔跑,至今仍然坚固,寸草不生,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大成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战马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B.陆路交通建设质量较高
C.秦朝军队的战斗力强大
D.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受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里余”
B.“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3.北宋元丰年间颁布的《广州市舶条法》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外贸成文法规,其“不仅行于广州,而且遍行于其他诸路”,成为当时官府进行海外贸易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它的颁布( )
A.说明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对海外诸国贸易的港口
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C.表征着我国古代海外贸易活动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D.反映了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
4.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
A.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船队的远航
5.新航路开辟以后,亚非和欧洲之间联系加强,但是需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为此人们修建了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伊利运河 D.京杭大运河
6.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4.83万千米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1.52米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1.49米,部分地区还采用1.83米、1.71米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7.工业革命中,“随着产品价格降低,快速的铁路交通推动了市场扩大,需求增长反过来要求有更多的工厂和更多的机器,这样就强化了工业革命自我支持的特性。这种动态性标志着与欧洲传统经济的根本决裂”。“这种动态性”反映出在工业革命中( )
A.铁路运输是最重要的环节
B.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互相推动
C.生产对技术的依赖性增强
D.各个环节都围绕着交通运输运转
8.随着火车、轮船、汽车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和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9.京沪高速铁路途经中国的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两端连接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域,沿线以平原为主,局部为低山丘陵区。京沪高铁的修建给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域带来的影响是( )
A.提高铁路的自主创新能力
B.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C.推动铁路运输结构优化和完善
D.促进两大经济圈之间的交流
10.“上海公共租界街市之繁盛,以南京路之江西路转角处为最,自晨七时至晚七时,各车往来,不绝于道,约计其次数,则电车450次,摩托车(汽车)900次,马车1 000次,腕车(黄包车)18 000次,羊角车(独轮车)1 000次,有过之无不及也。”材料表明,近代上海城市交通( )
A.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率先引进了近代交通工具
D.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
11.近代中国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地的铁路局修建的铁路轨距是1米,俗称为“窄轨”,与中国当时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这种情况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
B.重工业基础的薄弱
C.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铁路建设各自为政
12.国家邮政局于2003年发行《飞机发明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其中2元面值的一枚为“中国篇”,以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驾驶的二号飞机为邮票图案。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在中国航空史上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已领先世界
B.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
C.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D.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13.商朝的驿使用48天走了600千米,清朝的快马递送公文一昼夜可行400千米。现代的高铁、飞机的速度已分别超过350千米每小时和900千米每小时。这反映了( )
A.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流和物流的时间
B.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了“地球村”
C.交通发展为人们在市内发展提供方便
D.交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14.下面是1908—1912年上海制造电气公司运营的电车载客量统计表。据表可知,此时的上海( )
1908年 | 1909年 | 1912年 |
57万人 | 1 177.3万人 | 4 073.4万人 |
A.传统等级观念被彻底打破
B.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
D.实现交通工具近代化
15.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 )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中国自行车制造水平高于汽车的制造水平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摘编自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8分)
(2)根据材料中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轮船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其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及思想领域的变化,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
轮船招商局历年船值统计(1873—1893年)(单位:两)
年份 | 轮船 | 小轮船 | 趸船 | 驳船 | 合计 |
1873— 1874年 | 476 141 | — | 12 078 | 1 084 | 489 303 |
1875— 1876年 | 1 342 953 | 12 738 | 40 014 | 4 121 | 1 399 826 |
1876— 1877年 | 2 782 391 | 49 903 | 197 960 | — | 3 030 254 |
1886年 | 2 300 000 | 6 000 | 115 000 | 3 000 | 2 424 000 |
1890年 | 1 964 000 | 6 500 | 80 000 | 1 500 | 2 052 000 |
1893年 | 1 640 000 | 8 000 | 50 000 | 2 000 | 1 700 000 |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整理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年份 | 全世界 | 欧洲 | 美洲 | 亚洲 | 非洲 | 澳洲 |
1870年 | 210 | 105 | 93 | 8 | 2 | 2 |
1880年 | 372 | 169 | 175 | 16 | 5 | 8 |
1890年 | 617 | 224 | 331 | 34 | 9 | 19 |
1900年 | 760 | 284 | 402 | 60 | 20 | 24 |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沟通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京沪高铁是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造就多个世界纪录。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摘编自新华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人抓住了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的几十年时间,在短短的30年里走完了英国人用了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跻身于世界工业化强国之列。这一时期,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和汽车的诞生,它的诱人前景使当时德国的汽车厂纷纷涌现。1901年,全德国只有12家汽车厂,职工1 773人,年产汽车884辆;到1908年,德国的汽车厂已达到53家,职工12 400人,年产汽车5 547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汽车工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汽车年产量达2万辆,这是仅次于美国的汽车产量。
——摘编自蔡玳燕《永恒的经典:
德国汽车文化掠影》
材料二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通产省召集汽车公司首脑商讨日本工业再建问题,制定出以小轿车产业作为今后工业发展龙头的计划,并将生产排气量1 500毫升以下的小轿车作为日本经济发展龙头的战略。1952年制定的《关于引进有关小汽车的外资的计划方针》,提出不准与外国制造商实行资本合作但鼓励技术合作的主张。该政策从1952年一直贯彻到1969年,在此期间日本通过技术消化吸收,成功完成由军用到民用,由公共用途汽车向小型乘用车的历史转变。到1970年,日本汽车生产总量达到500万辆,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陈建龙《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汽车产业政策与汽车工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工业化的突出特点,并进一步分析20世纪初德国汽车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日本政府起到了哪些具体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其经济有何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铁路发展大事简表
19世纪 中叶 | 1830年,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的铁路干线(曼彻斯特—利物浦)运行 |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 |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大量修建海外铁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仅拥有29个国家的100多条铁路,还试图修建纵贯非洲的开普敦至开罗铁路来串联英国殖民地,并破坏了法国横跨非洲和德国连接巴格达的铁路计划。中国、印度等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反抗列强对铁路的控制。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
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 | 大规模修建铁路主要集中在开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地发展铁路,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非洲援建铁路。世界第一条高铁线于1964年在日本投运,法国、德国高铁后来居上 |
21世纪 以来 | 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 2005年中国开始建造高速铁路。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占全球总里程的60%以上,并与17个国家协商计划在10年内修建三条高铁,连通欧亚高速铁路网络 |
——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1答案:B
解析:从驰道的宽度以及坚固性来看,当时的陆路交通建设质量较高,故B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反映了市坊的界限被打破,这出现于宋朝,故A项错误。C项出现于宋朝,故排除。D项强调雇佣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故D项错误。B项反映了当时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符合唐朝的实际情况,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北宋时期颁布的《广州市舶条法》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外贸成文法规,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宋朝海外贸易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重大现实作用,同时表明我国古代海外贸易活动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故C项正确。A项错误,北宋时期对海外诸国贸易的港口众多,并非只广州一处;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D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
4答案:D
5答案:A
解析: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故A项正确。巴拿马运河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故排除B项。C、D两项分别为美国和中国国内的运河,故排除。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铁路有多种轨距”,可知当时美国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存在不便,这阻碍了全国成熟的统一市场的形成,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低价格的产品、快速的交通推动市场扩大,市场扩大又推动生产扩大,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各个环节相互推动,从而保证了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这说明工业革命的各个环节是相互推动发展的,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说明铁路运输是最重要的环节,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工业革命各环节间的相互推动,并没有涉及生产对技术的依赖性,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论述的中心并不是交通运输,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故选A项。
9答案:D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电车、汽车、马车、黄包车、独轮车等交通工具的类型,可知近代上海交通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答案:D
解析:近代中国军阀割据一方,铁路建设各自为政,是导致“窄轨”出现、铁路接不上轨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故选C项。当时中国航空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A项错误;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B项错误;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是在改革开放后,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数据的变化,可知随着交通的发展,人流与物流的时间缩短了,故A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1908—1912年上海制造电气公司运营的电车载客量逐年增加,说明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故C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可知环保、健康生活理念的转变引发了许多人骑自行车出行,故D项正确。
16参考答案:(1)成果: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2)方面: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17参考答案:示例一
信息:经济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
说明:在西方工业的冲击下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信息:学习西方技术并逐步付诸实践。
说明: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若答出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如创办近代工业和新式学堂等亦可)。
示例二
信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度发展迅速,但又迅速萎缩。
说明:迅速发展得益于西方工业的刺激、政府的支持。迅速萎缩的原因是外资企业的排挤、封建因素的制约。
18参考答案:(1)特点: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影响:加速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沿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
19参考答案:(1)特点:发展迅速(快速跻身世界工业化强国行列);大力发展汽车制造等新型产业。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内燃机及汽车的发明。
(2)作用:制定发展计划;引导发展重点与发展方向;鼓励与外国技术合作。影响: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日本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20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蒸汽机车率先在英国出现并运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机的发明对交通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末,欧美国家建成电气化铁路,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这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