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76 次下载
- 第三单元课后诗 第一课时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80 次下载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80 次下载
- 第14课《背影》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91 次下载
-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93 次下载
第三单元课后诗 第二课时课件+教学设计
展开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后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
3、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或道理。
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或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一、 导入新课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对此是怎样的态度?
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诗篇以五言著称,少与王粲友善,后同应玚一起被曹操征召。刘祯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当歌.深受曹氏父子喜爱,19岁任丞相掾属。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文章之圣”。
刘桢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他的诗分为两类:
赠答诗:《赠从弟》三首;游乐诗:《斗鸡诗》《公宴诗》等。
2.知识积累
知人论诗:读刘桢的诗,须先了解他的为人。在建安时代,刘桢是一位很有骨气并有正气的文士。据《典略》记载,一次曹丕宴请诸位文人,席间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皆伏",唯独刘桢"平视",不肯折节。曹操恨他"不敬",差点砍了他的脑袋。以这样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跨俗"。
三、朗读诗歌
1.听读诗歌,读准字音。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断句:五言古诗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拍。
押韵:本诗阅读时要注意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松”“风”;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盛”“劲”“正”等。
语气:诗歌赞扬松柏凌寒的气魄,因而朗读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四、疏通诗意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柏,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多么猛烈,松枝是多么刚劲!
任严冬冰霜严酷寒冷,松柏的腰杆常年端正挺拔。
难道松柏没有遭受严寒?(是因为)松柏有耐寒的本性。
五、赏析诗歌
赏析:第一、二句描写松柏在狂风中挺拔的景象。“亭亭”写松柏傲岸的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突出了松柏的傲骨。
赏析:第三、四句进一步渲染“谷中风”的凛冽。第一个“一何”慨叹谷风之猛,第二个“一何”咏叹松枝之劲,合起来表现了松柏顽强的生命力。
赏析:第五、六句写严酷的冰霜摧残下的松柏形象,一“正”一“常”,凸显出环境的严酷和松柏岁寒不凋的特性。
赏析:第七、八句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以此表明松柏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它的坚贞不屈、高风亮节。
六、品析诗意
1.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
从弟即堂弟。题目的意思是写诗慰勉堂弟,写的内容是松柏树。
2.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两字,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松柏这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属于哪种写法?
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峻挺拔,傲骨铮铮。这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
4.松柏具有怎样的本性?(可以从诗中找出相关词语 )
亭亭 挺拔
劲 坚韧
端正 正直
罹凝寒 耐寒
5.除了写松柏,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用意?
谷风 瑟瑟 盛
冰霜 惨凄
对比 衬托
6.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诗送给从弟?
希望从弟能保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品性,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7.品析诗歌第一、二句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寒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通过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的高洁。
8.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9.诗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还运用何种写作手法?试简要说明。
第三、四句用了衬托(或对比)手法。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七、主旨归纳
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堂弟的勉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坚贞自守的品格。
八、课堂总结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本诗中,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诗意和韵味。
九、拓展延伸
回顾我们背过的咏物言志诗
【明】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写石灰从开采,到烧炼,表现其不怕考验,坚强不屈的凛然正气。
【清】郑燮(xiè)《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先用“咬”写出竹的刚毅个性,再通过写竹的生长环境的恶劣,表现竹的顽强生命力。
十、板书设计
赠从弟
(其二)
风盛 衬托(或对比)松柏
劲
托物言志
十一、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赠从弟》(其二)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赠从弟》(其二)中以寒冷的冰霜来衬托松柏的品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本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要正气凛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赠从弟》(其二)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 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堂弟的勉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坚贞自守的品格。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第三、四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其中以“山上松”的坚忍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以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来象征一种高洁、坚贞的情怀。
学习《梁甫行》
一、导入新课
你认识吗?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独占八斗”。
清朝诗人、学者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 、李白、苏轼三人耳。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2.背景资料
曹植因才华横溢,早年受曹操宠爱,其兄曹丕称帝后,对他严加防范。公元221年,曹植被人诬告“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而获罪,贬为鄄 (juàn)城侯(今山东鄄城),曹植在梁甫山下看到百姓的疾苦,有感而发写下这一首《梁甫行》。
三、 诵读诗歌
1.听读诗歌,读准字音。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2. 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四、疏通诗意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诗意:各地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也不相同。
艰难啊海边的人民,他们栖身在荒野的破旧草屋中。
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
简陋的房屋多么萧条,狐狸、兔子在房屋里自在地行走。
五、赏析诗歌
赏析:第一、二句以对偶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暗含对最高统治者的忠告:要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赏析:第三至六句直接描写诗人所见所感,如实记录海边人民贫困的生活图景:草屋破旧,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剧哉”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海边人民贫苦生活的无限同情。
赏析:第七、八句紧承上文,描写狐狸、免子自由出没于房屋的景象,侧面烘托出海边贫民生活环境的荒蛮,深化了主题。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六、品析诗歌
1.曹植在海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民不聊生,破败荒凉。其中,“寄身”三句,从生活环境、生活艰难和居住环境三个方面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海民寄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难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狐兔翔我宇”一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描写,侧面描绘出海边贫民家庭条件的恶劣以及家园的破败。全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海边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2.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句,总括海边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剧哉”是这首诗的“诗眼”,下面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挈全诗的作用。诗人面对海边贫民的痛苦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
3.“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海边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
4.试简要分析作品写法上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在展现海边贫民生活的时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七、课堂小结
开篇两句,希望统治者能够施恩于人民百姓。
中间四句,详细描写了海边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
最后两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进一步反衬出海边人民生活环境的蛮荒和内心的恐惧与凄楚。
八、诗歌主旨
全诗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海边人民在荒野草丛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实惠于民。
九、拓展延伸
试从以下两个角度朗读诗歌:
1.以诗人的身份朗读本诗。
慷慨激愤
2.以“边海民”的身份朗读本诗。
无奈悲凉
十、拓展延伸
试选择品析这两首诗中值得一品的字,并结合三首诗谈谈启示。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见出战争于百姓的百害而无一利,百姓于战乱中如蝼蚁禽兽般求生于天地间。这些现实的描绘,无不引发后人对战争的深入思考与认真审视。
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歌德
十一、板书设计
梁甫行
海民环境苦
象禽兽正面 怜悯激愤
依林阻 济世情怀
狐兔翔侧面
十二、课堂练习
1. 理解性默写。
(1)《梁甫行》中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海边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甫行》中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海边人民生存环境的蛮荒及边海人民的凄楚恐惧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描写的角度鉴赏《梁甫行》诗中的“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这两句诗是侧面描写,写狐狸、兔子在荒芜的家园自由出没,从侧面反衬出海边贫民生存环境的荒蛮恶劣,抒发了诗人对海边人民生活困苦的感慨和同情。
3.《梁甫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白描。这首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全方位描写了海边人们的贫困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