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同步训练题
展开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7小题)
1.太极顶山地的西南坡气温垂直变化幅度的季节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夏季大于冬季,太阳辐射
B.冬季大于夏季,地形地势
C.夏季大于冬季,人类活动
D.冬季大于夏季,季风环流
【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解答】解:读图可知,太极顶山地西南坡的夏季气温垂直变化的坡度大于冬季时的变化坡度,因此太极顶山地的西南坡气温垂直变化幅度夏季大于冬季。原因是夏季时,太极顶山地的太阳高度角大,昼长时间长形成,A正确。
故选:A。
2.逆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山谷(盆地)易发生逆温现象的时段及主要原因分别是( )
A.白天,温暖的谷风顺山坡上升
B.白天,低温的山风顺山坡下沉
C.夜晚,温暖的谷风顺山坡上升
D.夜晚,低温的山风顺山坡下沉
【分析】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
【解答】解:根据逆温的概念和山谷风形成原理推断,山谷(盆地)易发生逆温现象的时段是夜晚,因为夜晚气温偏低的山风顺山坡向山谷(盆地)底部下沉集聚,山谷(盆地)底部较暖空气受挤抬升,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D正确。
故选:D。
3.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解答】解:据材料可知,辐射逆温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导致,所以应该为晴朗天气,而锋面气旋、准静止锋和对流运动强盛都为降水天气,故ACD错;
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地面辐射较强,故多发辐射逆温,故B对。
故选:B。
4.一般而言,气温的垂直变化与高度有着较吻合的关系,这个关系被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直减率自由大气气温直减率约为0.65℃/100m。如表为宁波市四明山区不同海拔观测点所测量的平均气温(单位:℃)和平均直减率数据。关于四明山气温直减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
站点
海拔/米
春
夏
冬
年
四明湖
25
16.4
27.7
5.8
17.3
雪窦寺
338
14.4
25.3
4.8
15.5
丁家畈
450
13.8
24.7
3.5
14.6
商量岗
710
12.8
23.4
3.1
13.8
森林公园
820
12.4
22.9
2.4
13.1
平均直减率
0.52
0.63
0.39
0.51
A.受暖空气活动的影响,夏季直减率偏大
B.受冰雪保温作用影响,冬季直减率偏小
C.据表可推测冬季日出前后直减率比正午时要小
D.据表可推测直减率的年际变化偏大
【分析】在对流层大气中,大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表,因此距离地表越近,大气接受的热量越多,气温也就越高,而空气又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地表空气获得的热量不能在短时间内传递给高层大气,因此形成了上冷下暖的对流层大气气温分布,而一般而言,气温的垂直变化与高度有着较吻合的线性关系,这个线性关系的系数就是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全球平均为6°Ckm。
【解答】解:根据图中春李.夏季.冬季的各地大气平均直减率夏季>春季>冬季,同时气温高低也是夏季>春季>冬季;可推断平均直减率与气温呈正相关,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平均直减率偏大,与暖空气活动关系不大,A错误。
该地位于浙江宁波市,山区海拔不超过1000m,没有冰雪覆盖,保温作用小,B错误。
根据平均直减率与气温呈正相关,冬季时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正午气温高,因此冬季正午时直减率大于日出前后,C正确。
表中数据为不同季节的平均直减率,根据表中数据无法推出直减率的年际变化情况,D错误。
故选:C。
5.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 )
A.经度呈负相关 B.纬度呈负相关
C.海拔呈正相关 D.河网密度呈正相关
【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
【解答】解:A、经度差异对近地面气温影响不大,所以经度差异对对流层顶部高度的影响不大,故错。
B、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对流层顶的海拔也高。纬度越高,近地面大气温度降低。所以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纬度呈负相关,故对。
C、对流层的高度与海拔呈负相关,故错。
D、水面温度比陆地较低,所以河网密度大的地区,对流层顶部的高度越低,故错。
故选:B。
6.由于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导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大气分层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解: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直接的热源是地面,A错误。
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因为是靠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的,B正确。
中间层属于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因臭氧含量低,且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C错误。
热层属于高层大气,自中间层顶(约85千米)至250km(在太阳宁静期)或500km左右(太阳活动期)之间的大气层,由于波长很小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所以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D错误。
故选:B。
7.对流层厚度因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下列地区中,对流层厚度季节差异最大的是( )
A.巴黎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刚果盆地
【分析】对流层厚度因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低纬度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千米,中纬度对流层高度可达12﹣13千米,高纬度对流层高度可达8﹣9千米。
【解答】解:对流层是大气垂直对流运动为主的层次,夏季地面受热多,大气对流运动最旺盛,因此对流层最厚,选项中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时间长,且塔里木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夏季温度最高,因此对流层厚度大;由于塔里木盆地冬季昼长短,日照时间短,且比热容小,降温快,冬季温度低,对流层厚度小,因此季节差异最大。
故选:B。
8.孟女士乘坐的飞机途径西伯利亚上空出现了颠簸,当飞机从8800米高度爬升到10800米时,颠簸的情况消失了,这是由于飞机( )
A.从②层进入到①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B.从③层进入到②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C.从④层进入到③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从③层底部进入到③层顶部,大气较稳定
【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解:由图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判断④层为对流层,③层为平流层,②层和①层为高层大气,由于对流层厚度在不同纬度有差异,高纬度对流层厚度约为8﹣9千米,低纬度约为17﹣18千米,当在西伯利亚时飞机从8800米高度爬升到10800米时,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所以就没有了颠簸情况。
故选:C。
9.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A. B.
C. D.
【分析】近地面气温直接来自于近地面,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增加100米,气温越下降0.6℃。如果出现逆温,则气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
【解答】解:A、近地面属于对流层,由图可知,高度越大,温度越高,达到一定高度后,这种现象消失,故A正确。
B、近地面属于对流层,由图可知,高度越大,温度越低,达到一定高度后,这种现象消失,是和逆温现象相反,故B错误。
C、近地面属于对流层,由图可知,高度越大,温度越低,没有出现逆温,故C错误。
D、近地面属于对流层,由图可知,高度越大,温度越高,对流层顶以上为平流层,不是近地面,故D错误。
故选:A。
10.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平流层中的臭氧全部吸收
②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
③云雨等天气现象只出现在对流层
④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解: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并不会被平流层中的臭氧全部吸收,所以①错误;
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所以②正确;
所有的天气现象只出现在对流层,所以③正确;
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所以④错误。
综上②③正确,所以B。
故选:B。
11.2021年4月29日11时22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射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目前卫星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升空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分析】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空气的密度自下向上是越来越小的,并且气压越来越低,气温的变化总体是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
【解答】解:地球的大气圈自下而上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因此发射卫星时依次穿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正确。
故选:D。
12.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顺利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在珠峰上竖立觇标,展开珠峰的测量工作。如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珠峰峰顶位于地球大气层的(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臭氧层
【分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的影响: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读图可知,甲层是对流层,乙层是平流层,丙层是高层大气。
【解答】解:据课本知识可知,对流层在中纬地区的高度是10千米~12千米即10000米至12000米;珠穆朗玛峰位于中纬地区,平均海拔8848.43米,仍处于对流层范围之内,位于甲层,A选项正确。
故选:A。
13.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氢气
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
④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分析】(1)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吸收紫外线,称为生命的保护伞;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干洁空气的78%;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占干洁空气的21%。
【解答】解:①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温度的重要气体,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故正确;
②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干洁空气的78%;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占干洁空气的21%,故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故不符合题意;
③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而高层大气仅仅为干洁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④臭氧吸收紫外线,称为生命的保护伞,故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
故选:C。
14.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
A.上冷下热 B.水汽、杂质含量多
C.对流旺盛 D.二氧化碳含量多
【分析】结合书本内容可知,形成云雨的主要条件是凝结核的存在,空气垂直上升所进行的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
【解答】解:云雨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主要是对流层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A正确,不符合题意。
水汽、杂质含量多,凝结核多,B正确,不符合题意。
对流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雨,C正确,不符合题意。
与二氧化碳含量多无关,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平流层对人类活动具有的意义主要是( )
A.水汽充足,成云致雨 B.能大量吸收红外线
C.适合飞机飞行 D.光热条件优越
【分析】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平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臭氧集中在22~27千米的气层中,形成臭氧层。臭氧层以上,臭氧含量逐渐减少,但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上升。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由此而得名。该层中水汽、杂质含量稀少,天气现象少见。平流层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解答】解:A、该层水汽、尘埃含量极少,天气晴朗,不符合题意。
B、该层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的影响,防止白内障、皮肤癌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C、平流层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故正确。
D、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光照条件好,但对人类影响不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关于地球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质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分析】(1)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吸收紫外线,称为生命的保护伞;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干洁空气的78%;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占干洁空气的21%。
【解答】解:①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温度的重要气体,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故正确;
②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干洁空气的78%;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占干洁空气的21%,故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故不符合题意;
③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而高层大气仅仅为干洁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④臭氧吸收紫外线,称为生命的保护伞,故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
故选:C。
17.下列关于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B.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C.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D.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呈电离状态
【分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解答】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但紫外线属于短波辐射,故A错误。
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故B正确。
臭氧层所在的平流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大,故C错误。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而非平流层,故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关于高层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空气密度很大
②空气中有若干电离层
③海拔高度在12~50km
④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分析】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解: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逐渐接近真空,①错误。
高层大气中在若干电离层,②正确。
高层大气海拔高度在50km以上,③错误。
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④正确。
故选:D。
19.同一纬度地区“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
A.气压低 B.空气稀薄
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分析】(1)“同一纬度”(即指同纬度垂直方向上)的情况,热量不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
(2)弄清“高处不胜寒”(出自苏东坡词)的含义.根据有关知识如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解答】解: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同一经纬度(即同一地点),海拔越高,离热源越远,得到的地面辐射就越少。故原因为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故选:D。
20.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该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
A..上冷下热 B..对流旺盛
C.二氧化碳含量高 D.水汽杂质含量高
【分析】降水的条件有遇冷凝结、凝结核、充足的水汽。
【解答】解: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包括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对流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雨,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云雨现象与二氧化碳含量多无关,C项错误,符合题意。
水汽、杂质含量多,凝结核多,易出现云雨现象,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过的大气层是( )
A.始终在对流层 B.始终在平流层
C.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D.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②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③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高层大气的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先降低后上升。
【解答】解:由于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而不同地理纬度的地面受热不均,因此对流层的高度也不同,低纬度空气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千米,而高纬度对流层的高度仅为8﹣9千米,因此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气层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故选:D。
22.下列关于干洁空气的主要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C.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D.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分析】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解答】解: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A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重要的物质条件,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氮气不是基本原料,C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
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表生物避免受到大量紫外线照射而受到伤害,因此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了( )
A.大气层温度随着高度上升而降低
B.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降低而降低
C.大气层热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
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
【分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解答】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了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根据所学知识,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所以距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故B错误,D正确。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故A错误。
近地面大气层的热量直接来自于地面,故C错误。
故选:D。
24.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如图示意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对图中气温分布情况的说明,正确的是( )
A.a、b、c曲线均符合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
B.c曲线表示对流层底部有逆温层存在
C.b曲线表示对流层底部有逆温层存在
D.a曲线表示2000m以内有逆温现象
【分析】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
【解答】解:逆温是指在对流层中出现随高度的升高而气温升高的现象,a曲线在1000~2000m间发生逆温现象,D正确。
a曲线不符合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A错误。
bc曲线都没有发生逆温现象,BC错。
故选:D。
25.( )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分析】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可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而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又具有杀菌的作用,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解答】解:A、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不符合题意。
B、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不是平流层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不符合题意。
C、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不符合题意。
D、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故正确。
故选:D。
26.来自太空的流星体会在( )的高空中燃烧,成为夜晚看到的流星。
A.高层大气 B.对流层 C.平流层 D.地球表面
【分析】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成为火所产生的光迹。流星有单个流星、火流星、流星雨三种。大部分可见的流星体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在进入大气层的速度介于11km/s到72km/s之间。人们通常为它赋予美好的意义,认为看到并对着流星许愿就能实现心愿。高层大气气温先随高度增加而下降,随后又持续上升。在80~120千米的高空,多数来自太空的流星体会与大气摩擦燃烧,产生流星现象。在80~500千米的高空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解答】解:A、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在80~120千米的高空,多数来自太空的流星体会与大气摩擦燃烧,产生流星现象,故正确。
B、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大气在对流上升过程中易产生云雨现象,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不会出现流星现象,不符合题意。
C、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不会出现流星现象,不符合题意。
D、流星出现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不会出现地球表面,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地球低层大气(25千米以下)中,属于干洁空气成分的是( )
①氧气
②氮气
③二氧化碳
④杂质
⑤臭氧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分析】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解答】解:干洁空气的成分主要有氮、氧、氩、二氧化碳、甲烷等,①②③⑤正确。
低层大气的组成除了干洁空气外,还含有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因此杂质不属于干洁空气的成分,④错误。
故选:A。
28.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如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
“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分析】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
【解答】解:“嫦娥五号”升空最后到达月球,因此此过程中生穿越了地球大气层,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正确。
故选:A。
29.(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而且它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氢气
【分析】二氧化碳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 或无色无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
【解答】解: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二氧化碳吸收红外波段(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故选:C。
30.大型客机多飞行在平流层,主要是因为平流层( )
A.厚度范围大
B.气温下部高,上部低
C.臭氧集中分布
D.天气晴朗,大气流动平稳
【分析】平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解答】解:大气垂直分层中平流层的厚度范围不是最大的,高层大气的厚度范围大,A错误。
平流层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气流稳定,天气晴朗,B错误,D正确。
臭氧层确实存在于平流层,但是臭氧集中分布与适合高空飞行无关,C错误。
故选:D。
31.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增高的现象,此时大气相对稳定,空气对流运动减弱或停滞,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下面四幅图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B.
C.
D.
【分析】题意表明,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增高的现象,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增高会使得“热的、轻的空气在上,冷的、重的空气在下”,不利于产生对流,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在垂直方向上扩散。
【解答】解:选项中四幅图中,图B、图C和图D均在不同高度出现了逆温现象,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而图A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扩散,A正确。
故选:A。
32.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得的数据要大12%,数据表明( )
A.地球大气层中臭氧含量在减少
B.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
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
【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解答】解:结合材料可知近年来太阳紫外线的强度增加,因此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氟氯烃,消耗了臭氧,导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扩大,进而导致吸收的紫外线减少,达到地面的增增多,A正确。
大气中的臭氧减少,使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B错误。
臭氧减少是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氟氯烃,消耗了臭氧,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错误。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D错误。
故选:A。
33.下列是“太空快递”升空新闻上部分网友的弹幕,没有道理的是( )
A.我晕,越来越缺氧
B.经历了风吹雨打,前途晴空万里
C.小哥不易啊,一阵冷一阵热地往上飞
D.我要飞得更高,离地300千米去见我的彩虹妹妹
【分析】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平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解答】解:“太空快递”由对流层上升到高层大气,随着高度的升高引力减小,大气越来越稀薄,氧气越来越少,所以越来越缺氧,A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在对流层会出现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在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会出现晴空万里的现象,B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在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在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上升,会出现一阵冷一阵热地往上飞,C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彩虹会出现在对流层中,对流层的平均高度是12千米,300千米的高空不会有彩虹出现,D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故选:D。
34.探空气球可直接测量并实时传回30km高空的气象数据,假设在下列各地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的是( )
A.海口(20°N) B.广州(23°N)
C.上海(31°N) D.哈尔滨(45°N)
【分析】对流层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夏季高于冬季。
【解答】解: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以上,若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的地点应该是对流层厚度最小的地点。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对流层厚度规律大致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小。因此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纬度最高的城市对流层厚度小,30km处应该是平流层,故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哈尔滨(45°N) 纬度最高,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5.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据此回答问题。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B.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遏制光化学反应发生
D.促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紫外线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解答】解:A、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故正确。
B、臭氧不吸收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光化学反应与臭氧无关,不符合题意。
D、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臭氧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6.一位去巴厘岛的游客在游记中写道:在乌布行走,常能看到随山势修筑的层层稻田,错落有致……走着走着便会毫无预兆地遭遇一场阵雨,于是便在路旁的亭子里停下来听雨赏雨,看到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如图为巴厘岛水系分布图。
在巴厘岛乌布遭遇毫无预兆的一场阵雨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对流活动强烈 B.台风活动频繁
C.西南季风强盛 D.东北信风控制
【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度之间。具体说来,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洲的刚果河流域、几內亚湾、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亚洲的印度半岛西南沿海、孟加拉湾沿岸、马来半岛南部、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伊里安岛,大洋洲的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澳大利亚的东北部部分。
【解答】解:读图可知,乌布在南纬8.5°S附近,位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对流运动旺盛,多对流雨,为热带雨林气候,A正确。
故选:A。
37.如图是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变化图。关于图中①②两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②层适合飞机飞行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分析】大气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高层大气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解答】解:①层为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应该变薄,A错误。
②层为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使大气增温,不是氧原子,B错误。
②层为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C正确,D错误
故选:C。
38.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分析】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平流层由于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降低再升高。
【解答】解:探空气气记录的高度至100km范围,因此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根据大气的组成成分以及大气分层的原理可知水汽、固体杂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所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对流层,A正确。
故选:A。
39.人们推测原始大气的成分接近于( )
A.现大气成分 B.月球大气成分
C.太阳大气成分 D.火山喷出气体成分
【分析】地球大气层是地球内部喷发出的气体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吸附到地球周围而形成的。
【解答】解:地球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有的大气成分差别较大,A错误。
月球体积和质量较小,没有形成大气层,B错误。
太阳的大气以氢气为主,与原始大气差别较大,C错误。
由于原始大气层是由于地球内部其他喷出形成,因此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火山喷出气体成分类似,D正确。
故选:D。
40.低层大气中除了干洁空气,还含有水汽和杂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多
②水的相变不能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④水汽和杂质含量会因时空差异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知识,大气圈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其主要成分是N、O,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氮是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成分,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少,但它能够强烈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解答】解:低空大气的组成主要包括干洁空气和水汽和固体杂质,水汽和固体杂质较少,故①错。
水的相态变化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影响近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故②错。
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凝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故③对。
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因时空不同而差异很大,故④对。
故选:D。
41.北京时间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女士乘坐的政府包机国航CA552航班从加拿大起飞,飞跃北极上空,当晚顺利降落深圳(22°32′N,114°03′E)宝安国际机场,在被加拿大非法拘押1028天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若飞机保持一万米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深圳的途中,不考虑天气因素,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一直在平流层中平稳飞行
B.一直在对流层中颠簸飞行
C.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先颠簸后平稳
D.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先平稳后颠簸
【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解:由于对流层厚度在不同纬度有差异,高纬度对流层厚度约为8﹣9千米,低纬度约为17﹣18千米,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深圳上空,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故二人途中感受是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2.2018年初中国南方的雪灾天气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面四幅图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B.
C. D.
【分析】题意表明,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增高的现象,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增高会使得“热的、轻的空气在上,冷的、重的空气在下”,不利于产生对流,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在垂直方向上扩散。
【解答】解:选项中四幅图中,图B、图C和图D均在不同高度出现了逆温现象,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而图A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扩散,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43.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汽和固体尘埃不会影响地面的温度
B.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C.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D.臭氧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分析】干洁空气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
【解答】解:水汽和固体尘埃的含量也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故A错。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故B错。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不是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故C错。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被称为地球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故D对。
故选:D。
44.我们的气象工作者经常利用气象气球来获取一定方面对流层的气象数据,在下列各地点中,气象气球上升高度最高的是( )
A.赤道 B.30°N C.60°N D.90°N
【分析】在不同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不同,纬度越低,对流层厚度越大,一般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约12千米,高纬度地区对流层厚8﹣9千米。
【解答】解: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对流运动强烈,气球上升高度最大,A正确。
故选:A。
45.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色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如图)。当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客机飞过才容易产生航迹云。判断客机水平飞行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航迹云的是( )
A.对流层中部
B.平流层顶部和中间层底部
C.平流层中部
D.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大气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高层大气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
【解答】解: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气温为﹣60℃~﹣40℃。说明飞机在平流层,且距离对流层很近。
故选:D。
46.“东北雾霾,孩子问是世界末日吗;长沙雾霾呛得辣眼睛;天津雾霾袭城……”成为热门词汇。雾霾天气发生时,当地大气中物质含量大幅度增加的是( )
A.二氧化碳 B.固体杂质 C.氧气 D.氮气
【分析】雾霾物质主要由可吸入颗粒物(固体杂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水汽等组成,可吸入颗粒物(固体杂质)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
【解答】解:根据分析判断,雾霾天气发生时,当地大气中物质含量大幅度增加的是固体杂质,B正确。
二氧化碳、氧气、氮气不是雾霾污染物,因此雾霾天气发生时,二氧化碳、氧气、氮气含量不会大幅度增加,ACD错误。
故选:B。
47.下列有关大气的组成,说法错误的是( )
A.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且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C.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D.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主要分布在平流层,是产生云、雨等天气现象的必要条件
【分析】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由地面到高空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平流层有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解:A、根据所学知识,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且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说法正确,故A错。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说法正确,故B错。
C、平流层中有臭氧,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说法正确,故C错。
D、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是产生云、雨等天气现象的必要条件,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D对。
故选:D。
二.解答题(共13小题)
48.北京市某同学暑期到青海省旅行。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出发当天,北京小雨。飞机起飞后,迅速爬升,经历了一段颠簸后,进入平稳状态。
(1)飞机起飞时,处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对流 层,该层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气 对流 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多变,易造成飞机颠簸。中午时分到达青海省西宁市,感觉到阳光强烈。
(2)说明西宁市光照较强的主要原因。
旅途中,该同学记录了如下旅行日志。
旅行日志
从西宁前往青海湖,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散落在公路两边的田野。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夜间,漫步湖边,感受到湖面吹来的凉风习习,是因为夜晚湖面温度低于湖岸陆地温度。仰望星空,看到美丽的银河,组成银河的行星星光闪烁,引人遐想......
环湖游览的鸟岛景区和沙岛景区,也都是很有特色。
(3)请挑出旅行日志中的两处错误,按示例格式抄写错误原文并改正。
【示例】错误1.原文:淡水湖改正:咸水湖
【分析】(1)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别为散逸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其中。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光照强需要结合海拔、空气进行分析。
(3)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需要结合环境、天体、温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所学,地球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此飞机从地面起飞时,处于对流层。读图可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对流层下部热上部冷,因此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2)根据所学,青海西宁位于我国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平均在4000米,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因此光照较强。
(3)夜间,湖水较陆地降温慢,湖面温度高于湖岸陆地温度。银河内主要天体是恒星,恒星能够自己发光,在地球上看,恒星表现为星光闪烁,行星不能自己发光,只能反射阳光,表现为星光稳定。
故答案为:
(1)对流;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对流
(2)海拔较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
(3)错误1.原文:低于。改正:高于。错误2.原文:行星。改正:恒星
49.材料一:当空中过冷却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这种降水在地表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大量冻结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严重的冻雨会把房子压坍,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时,机翼、螺旋桨会积水,影响飞机空气动力性能造成失事。冻雨多出现在冬季近地面气温低于零度,中层大气出现逆温层。如图1为冻的形成与逆温层关系图。
材料二:我国出现冻雨最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等地区,如图2是某日我国冻雨区预报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冻雨形成与逆温有何关系?
(2)贵州省受冻雨天气危害最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分析】(1)逆温是对流层大气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逐渐上升的现象。
(2)冻雨天气危害大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根据冻雨的形成过程,上层云中水汽充足,冷却形成小水滴、冰晶、雪花后下降,掉进逆温层中后气温回升,融化成液态的小水滴;水滴继续下降,近地面气温低于0℃,地面温度更低使得降落到地面的水滴立即凝结成冰壳或冰柱,形成冻雨。
(2)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冬季近地面温度较低;初冬时节,该地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容易出现降水天气;冬季该地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位于冷气团一侧,冬季多阴雨冷湿天气,中层空气受锋面逆温影响较大,容易出现冻雨天气。
故答案为:
(1)逆温发生时,中间温度较高,上、下层温度较低,上层温度较低导致水汽冷却形成小水滴、冰晶、雪花;之后降落到中间层,温度较高,融化形成液态的水滴;继续下降进入气温较低的下层,近地面气温低于0℃时,降落到地面水滴凝结成固态,形成冻雨。
(2)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地面气温低;位于云贵准静止锋冷气团一侧,容易出现锋面逆温现象;西南气流带来大量的暖湿水汽。
5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温度、积雪、植被覆盖影响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冻结时长。受地形因素影响,山区往往发生逆温现象。伊犁河谷逆温现象在海拔800m﹣1600m之间,非常典型。6月的伊犁河谷,沉浸在薰衣草最大紫色花海中,8月人们可品尝种植在海拔800m﹣1200m山坡的“糖心”苹果,满山的绿草中,牛羊成群。如图为伊犁河谷地的位置及其年降水量和土壤冻结最大深度随海拔变化情况示意图。
(1)简述伊犁河山谷逆温典型的条件。
(2)分析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在海拔约1200m以上下降的原因。
(3)说明8月人们可品尝伊犁河“糖心”苹果的理由。
(4)指出霍城实施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具体产业方向。
【分析】(1)逆温成因及其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2)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在海拔约1200m以上下降的原因主要从增加地面温度的角度进行分析。
(3)8月人们可品尝伊犁河“糖心”苹果的原因主要从热量、昼夜温差等角度进行分析。
(4)霍城的产业发展方向主要从与当地第一产业之间的关联角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逆温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材料中提到“受地形因素影响,山区往往发生逆温现象”,读图可知,伊犁河谷向西开口,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西风)深入,谷底温度较高;天山山体高大,冬季高山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谷底,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从而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层。(2)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在海拔约1200m以上下降,说明1200m以上温度高,读图可知,1200m以上降水量增加,季节性积雪厚度增大,积雪的保温作用减弱了冬季地面热量散失,温度高;材料中“伊犁河谷逆温现象在海拔800m﹣1600m之间,非常典型”,逆温明显,温度较高;降水量增加和逆温现象显著使得1200m以上地区水热条件改善,植被覆盖率高。
(3)8月人们可品尝伊犁河“糖心”苹果,应该注重分析8月(上市早)和糖心(有机质丰富),上市早是由于热量条件好,该地山坡逆温带温度高使苹果生长快,成熟早,上市早;该地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光照强、温差大,白天苹果持续光合作用,夜晚呼吸作用弱,色泽好、味甜。
(4)霍城实施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三产业联动发展,就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第二产业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如农产品深加工(皮革加工,萃取薰衣草精油等)产业;第三产业可以发展依托薰衣草的旅游业,地处边境地区可以发展边境贸易等进出口服务业。
故答案为:
(1)冬季,向西开口的谷底,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进入,谷底气温高;天山山体高大,冬季高山冷空气下沉,集聚谷底,谷底暖空气被抬升。
(2)1200米以上降水量增多,季节性积雪厚度增大,减弱了冬季地面热量散失,保温作用增强;逆温效果明显,温度高;且植被覆盖好。
(3)山坡逆温带使苹果生长快,成熟早,上市早;干旱、光照强、温差大,利于苹果持续光合作用,色泽好、味甜。
(4)农产品深加工(皮革加工,萃取薰衣草精油等)产业;旅游业,边境贸易等进出口服务业。
5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低层大气由多种成分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因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而对自然环境和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图1为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示意图,图2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全球气温的变化示意图。
(1)据图1推测近年来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臭氧含量的总体变化特点。
(2)据图1并结合臭氧的吸收功能分析近年来臭氧含量的变化对地球生命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读图2,根据二氧化碳和全球气温变化的关联性,简述近150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特点及为减缓气温的这种变化趋势可采取的措施。
【分析】(1)近年来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臭氧含量的总体变化特点是从总量与纬度的变化、中高纬度臭氧的变化解答。
(2)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因此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人类会患皮肤癌、白内障等;还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3)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一般从节流和开源角度解答。
【解答】解:(1)读左图中40°S到60°S平流层臭氧总量分布线可知,从1975﹣2000年 臭氧分布总量由从350~400DU之间下降到300﹣﹣350/DU之间;70°S到80°S平流层臭氧分布总量从250﹣300/DU之间下降到小于150/DU。由此可以推测近年来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臭氧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降低,而且南半球高纬度地区降幅最大。
(2)由左图可知南半球中高纬度平流层中臭氧含量逐渐降低,臭氧能强烈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氧含量降低,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适量的紫外线照射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有益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提高,白内瘴患者增多,危害人体健康。同时过量的紫外线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物正常生长,从而影响动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3)读右图可知,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显著升高,尤其1950年后增加迅速,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面温度提高,从而进﹣步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使大气温度升高。因此近150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总体趋势是波动_上升。产生这种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要减缓气温的这种变化趋势,就要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气中=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 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人们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减少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所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恢复和保护天然植被,增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同时加强宣传,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并加强国际合作等。
故答案为:
(1)臭氧含量降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降幅最大。
(2)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含量降低,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3)波动上升。措施: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恢复和保护天然植被;加强国际合作;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节能减排意识等。
52.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图N)”和“某地的气压状况图(图P)”,图P是图N中A层某地的气压状况图,该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N中A为 对流 层,其直接热源是 地面长波辐射 ,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升高或降低)。
(2)图P中①②③④⑤中气压最高的是 ④ 。
(3)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为:甲地 晴朗 ,乙地 阴雨 。
(4)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 海洋 (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夜间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 谷地 (山地或谷地)。
(5)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6)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气压状况,则甲乙两地之间风向为 西北 风。
【分析】(1)对流层平均厚度是12km,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是自对流层顶部到50km,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2)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3)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气流下沉易出现晴朗天气。
(4)海滨地区晴热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山谷地区较热,气压较低,山顶地区较冷,气压较高,近地面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白天山谷地区较冷,气压较高,山顶地区较热,气压较低,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5)近地面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受冷后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高空和近地面空气分别由高气压水平运动到低气压,出现热力环流。
(6)判断风向分三步:一、根据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二、判断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三、判断偏转幅度,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解答】解:(1)根据图N,A是大气层中最低层的对流层,其直接热源是地面放出的地面长波辐射;对流层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2)图P中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气压值相同;⑤位于①的上方,⑤气压值低于①;④位于③的下方,④气压值高于③,因此五地气压值最高的是⑤。
(3)根据图片,高空⑤地气压低于④地,因此高空由④流向⑤,该地气流首尾相连而形成热力环流,因此甲地气流下沉,容易出现晴朗天气;乙地气流上升,容易出现阴雨天气。
(4)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甲地气流下沉,是白天升温较慢的海洋;若图P表示夜间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乙地气流上升,是夜间气温较高的谷地。
(5)热力环流如图所示:
(6)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气压状况,则甲乙两地之间风向由甲流向乙的基础上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近地面偏转30°﹣45°左右形成西北风。
故答案为:
(1)对流;地面长波辐射;降低
(2)④
(3)晴朗;阴雨
(4)海洋;谷地
(5)如图所示:
(6)西北
53.读图1“大气垂直分层图”,图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3示意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适宜高空飞行的是 ②平流 层(填序号,并写文字),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太阳辐射 。
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点火仪式充分体现的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2)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 D 。(读图2选择填空)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3)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 ③ (填图2中数字),大气温度升高,同时 ④ (填图2中数字)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4)在图4画出图3中6:00﹣21:00的热力环流(箭头)。
【分析】(1)对流层平均厚度是12km,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是自对流层顶部到50km,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2)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大部分会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放出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后大气温度升高,释放出大气辐射,其中指向地面的一部分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温室大棚能够阻隔地面辐射,加强大气的逆辐射,起到保温的作用。
(4)近地面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受冷后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高空和近地面空气分别由高气压水平运动到低气压,出现热力环流。
【解答】解:(1)平流层大气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空气的能见度高,适合高空飞行,对应图中的②层;平流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臭氧和氧原子对太阳辐射中紫外线的吸收。
(2)倡导低碳生活,能够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效应,减少大气的逆辐射,图中①是太阳辐射,②是照射向宇宙空间中的大气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温室大棚内,大气能够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对应图中的③;大气升温后,大气辐射增强,对应图中的④。
(4)白天沙漠地区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绿洲地区升温慢,空气受冷下沉,近地面地区空气由绿洲流向沙漠,高空空气由沙漠流向绿洲。
故答案为:
(1)②平流;太阳辐射
(2)D
(3)③;④
(4)
54.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机长》是根据四川3U8633航班机组飞往西藏途中成功处置气象事件进行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与119名乘客遭遇极端险情,在9800米高空直面强风、低温等考验后成功脱险的故事。
(1)推测机组遭遇险情的大气层的气温变化和天气特点。
(2)简析此次机组遇险的主要自然原因。
【分析】(1)对流层高度在低纬度大约为17﹣18千米,中纬度约为12﹣13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它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该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大气主要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天气的原因需要从地形、对流、大气、天气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材料可知,飞机从四川飞往西藏时位于中纬度地区,其对流层厚度为10﹣﹣12千米因此飞机位于对流层中,其气温随高度升高逐渐降低,天气复杂多变。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机组途经地区为横断山,地势起伏大,当时大气运动强烈。
故答案为:
(1)气温随高度升高逐渐降低;天气复杂多变。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机组途经地区地势起伏大;当时大气运动强烈。
5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财产均可造成严重危害。部分地区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火箭、高射炮,可以射到几千米高的冰雹生长区爆炸,用以防冰雹,称为爆炸防雹法。如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1)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描述冰雹的形成过程。
(2)结合冰雹形成过程,试说明爆炸法能防冰雹的原理。
【分析】(1)本题考查冰雹的知识,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华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2)注意是从过程中进行分析,要从水分、热量、对流角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1)冰雹的形成过程是:首先是地表受热,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地表受热使地表水汽化,并且随着气流上升,凝聚成云;水汽上升遇冷,在凝结核上凝结形成雨滴或冰晶;水汽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吸附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增大;当冰粒的重力大于浮力时,冰粒开始下降;由于下降速度快,降到地面时仍未融化,呈现固态,称为冰粒或冰雹。
(2)由于冰雹的形成是地表水汽化上升,然后遇冷凝结,爆炸法可以通过冲击波破坏本来的对流作用,而且爆炸之后会释放热量,不会凝结形成冰雹。
故答案为:
(1)地表受热,地表水汽化上升,凝聚成云;遇冷在凝结核上凝结形成雨滴或冰晶;其上升过程中,不断吸附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增大;当重力大于浮力时,开始下降,由于下降速度快,降到地面时仍未融化水呈固态,则为冰粒或冰雹。
(2)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干扰冰雹生长区的对流运动,破坏其内部的水分输送,减少大冰雹的形成;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令大冰雹破碎变成小冰雹,在下降时更容易融化成雨。
5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7:06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以800km/h的速度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9800米高空时,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抖动。机长临危不乱,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迅速手动操作迫降,3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成都机场,119名乘客无一伤亡,创造了民航史上的一次史诗级壮举。
(1)写出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并从温度变化、垂直运动特点两方面描述其所在大气层的特征。
(2)当机舱挡风玻璃爆裂时,简述机舱外的气温和气压特点。
【分析】(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对流层气温上冷下热;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高度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因此9800米高空应位于对流层。对流层的特征为: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固体杂质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贴近地面,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在下降,因此机舱外的气温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机舱外的气压低。
故答案为:
(1)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显著。
(2)气温低,气压低
5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流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逆温现象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往往形成下冷上热的大气结构,即下部为冷空气,上部为热空气。我国云南昆明位于地势较低且四周被高山环绕的坝子地形中,研究表明,昆明的逆温现象多发生在夜间。如图一为昆明及周边的地形图,如图二示意昆明逆温层气温随海拔的变化。
(1)简述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说明原因。
(2)结合昆明的地形特点,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说明昆明夜间逆温现象多发的原因。
(3)出现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质量往往较差,简述其原因。
【分析】(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2)昆明夜间逆温现象多发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夜间冷空气运动等方面分析。
(3)出现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质量往往较差的原因主要从逆温现象出现时大气温度的分布、大气运动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由材料“逆温现象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往往形成下冷上热的大气结构,即下部为冷空气,上部为热空气”可知,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让绝大多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对地面辐射强烈吸收,从而使大气吸收热量。因此近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热量越少,所以气温越低。
(2)由材料“我国云南昆明位于地势较低,且四周被高山环绕的坝子地形中”可知,昆明地势较低,且四周被高山环绕;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夜间四周山坡降温较快,谷地大气降温较慢,山坡温低,气压高;谷地气温较高,气压低;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冷空气沿着山坡向低处的坝子运动,坝子底部的较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了下冷上热的大气结构,因此昆明夜间逆温现象频发。
(3)根据材料“逆温现象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往往形成下冷上热的大气结构,即下部为冷空气,上部为热空气”可知,逆温现象出现时,气温下冷上热,抑制了空气的对流运动,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近地面受到污染的空气在近地上空集聚,空气质量较差。
故答案为:
(1)规律: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原因:近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热量越少,所以气温越低。
(2)昆明地势较低,且四周被高山环绕;夜间四周山坡降温较快,冷空气沿着山坡向低处的坝子运动,坝子底部的较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了下冷上热的大气结构,因此昆明夜间逆温现象频发。
(3)逆温现象出现时,气温下冷上热,抑制了空气的对流运动,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5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7:06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以800km/h的速度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9800米高空时,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抖动。机长临危不乱,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迅速手动操作迫降,3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成都机场,119名乘客无一伤亡,创造了民航史上的一次史诗级壮举。
材料二:图一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和图二为“某地的气压状况图”。
(1)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图一中的 A (填字母)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原因是其直接热源是 地面辐射 。
(2)当机舱挡风玻璃爆裂时,机舱外的气压 低 (高、低)。
(3)图二中①②③④⑤中气压最高的是 ④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
【分析】(1)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
(3)热力环流原理,受热空气上升,冷却空气下沉。空气上升,在顶部辐散开,在底部辐合;空气下沉,在顶部辐合,在底部向四周辐散。空气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凝结,天气晴朗。
【解答】解:(1)根据材料可知,飞机飞行高度为9800米,该地区位于中低纬度,对流层高度12千米以上,飞机应位于对流层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因此气温随高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机舱外的气压低。
(3)同一地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可判断出④气压高于③,①气压高于⑤;③②①在同一等压面上,气压值相同,五地气压由高到低为④>③=②=①>⑤,④地气压最高。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相反,近地面甲气压高于乙地,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可画出热力环流图为逆时针,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
(1)A;降低;地面辐射
(2)低
(3)④;绘图如下:
5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高度约400km的预定轨道。7月4日空间站的航天员首次实现出舱,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航天服进行舱外作业。如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图。
(1)图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① 层(填序号),简述图中该层云雨多发的原因。
(2)图中利于高空飞行的是 ② 层(填序号),其理由是 气流平行流动,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
(3)读材料,对中国空间站所处的大气层,叙述正确的是 D 。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B.气流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C.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生命
D.大气密度极小且被高度电离
(4)下列不属于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功能的是 A 。
A.遮风挡雨
B.防强辐射
C.调节温度
D.提供氧气
【分析】(1)对流层的特点:位于地面至平均高度12千米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位于平均高度12千米至50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的特点:位于高度50千米以上,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4)空间站所处宇宙环境有强辐射、温度变化大、大气稀薄等特点。
【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读图可知,①代表对流层,对流层距离地面最近,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气下部热,上部冷,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且由于地表状况和人类活动,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层近地面水汽和杂质在向上输送的过程中随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2)根据所学知识,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且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读图可知,②代表平流层。
(3)读材料,中国空间站位于高度400km,结合图可知其位于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后升,A错误。
平流层适合高空飞行,B错误。
臭氧位于平流层,C错误。
大气稀薄,密度极小,且存在电离层,D正确。
故选:D。
(4)空间站所处宇宙环境有强辐射、温度变化大、大气稀薄等特点,但无云雨现象,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功能有防强辐射、调节温度、提供氧气的功能,但不具备遮风挡雨的功能,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遮风挡雨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部具有遮风挡雨的作用,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故答案为:
(1)①层;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层大气下部热,上部冷,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近地面水汽和杂质在向上输送的过程中随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2)②层;气流平行流动,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3)D
(4)A
60.读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 b 。
(2)图中A层是 对流层 ,B层是 平流层 ,C层是 高层大气 。
(3)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因为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这样的直接热源 。
(4)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D (选择)。
A.接受太阳辐射多
B.接受地面的热量多
C.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
D.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5)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 A 层,该层大气层空气 对流 运动显著。有利于航空飞行的是 B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 C 层,在 C 层中可发现极光。(填字母)
【分析】(1)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判断可以结合近地面气温高低和高空气温高低进行判读。
(2)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之上,顶界伸展到约50~55公里。大气最上层为高层大气。
(3)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4)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5)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解答】解:(1)近地面平均温度约为20℃,对流层顶部气温降至约﹣60℃,故b符合。
(2)从地表到大气上界,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故右图中A层是对流层,B层是平流层,C层是高层大气。
(3)读图可知,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A层为对流层,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4)读图可知,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中有臭氧层,而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平流层升温,因此平流层越接近太阳,温度越高,即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故选:D。
(5)从地表到大气上界,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故右图中A层是对流层,B层是平流层,C层是高层大气。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对流层,即A层。该层大气层下热上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航空飞行的是平流层,即B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即图中C层。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因此在高层中可发现极光,即C层。
故答案为:
(1)b
(2)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3)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这样的直接热源
(4)升高;D
(5)A;对流;B;C;C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6/21 20:55:07;用户:刘珊;邮箱:13409947086;学号:26210551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训练,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M地盛行风和降水状况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6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课后练习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兆瓦,【答案】A,【答案】C,【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