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巩固练习
展开【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后)
一、单选题
2018年12月22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首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卫星,这些卫星将充当“太空路由器”角色,在距离地面1 000千米的低空轨道上组网围绕地球运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的是( )
A.对流层 中间层 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C.平流层 高层大气 对流层
D.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 )
A.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B.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C.降低—升高—降低
D.升高—降低—升高
下图为局部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3.图示大气层属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4.该层大气( )
A.适合飞机高空飞行 B.极光现象频繁
C.适合人造卫星飞行 D.对流运动显著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6.“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 B.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
C.丙-丁段空气对流显著 D.丁-戊段空气密度增大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右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7.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8.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讯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 )
A.臭氧层 B.电离层 C.对流层 D.热层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 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火箭飞行约2 200秒后顺 利将探测器送入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时进入图示②层至地面所经历的大气温度 变化情况是( )
A.不断升高 B.不断下降 C.先下降后升高 D.先升高后下降
10.图示大气圈层中( )
A.①层大气层内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B.②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C.③层大气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D.④层中存在臭氧层
下图为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图中大气层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I层多云雨天气 B.Ⅱ层大气对流运动强
C.I层存在若干电离层 D.Ⅱ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12.大气中臭氧含量大幅度减少,可能造成( )
①皮肤病发病率增加 ②降水大幅度增加
③高层大气升温 ④农林牧业减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二、综合题
13.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 a、b、c、d 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 ,根据A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 层(填字母),原因是 。
(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 , 原因是 。
(4)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1800---2400 米,请回答: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2.A
【解析】
1.大气垂直方向上存在物理性质的显著差异,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所以“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故本题选择D。
2.“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气温先降低(对流层:气体上冷下热,一般温度随高度递增而递减),后升高(平流层:气体上热下冷),后降低再升高(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的热状态受太阳紫外辐射加热所控制,所以大气温度随高度增高而增大),综合选项应该是:降低—升高—降低—升高。故本题选择A。
3.D
4.B
【分析】
3.
读图可知,图示大气层高度位于50千米以上,表示高层大气,D正确;对流层和平流层均位于距离地表50千米以下,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故选D。
4.
高层大气易与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发生摩擦,产生极光,B正确;平流层更适合飞机的高空飞行;人造卫星飞行在大气层之外;高层大气对流运动不显著,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故选B。
【点睛】
气温与大气的垂直分层关系总结如下图:
5.A
6.D
【分析】
5.
“嫦娥五号”升空最后到达月球,因此此过程中生穿越了地球大气层,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正确。故选A。
6.
“嫦娥五号”返回途中,甲-乙段位于120km----6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因此甲-乙段不是对流层,没有雷雨天气,A错误。乙-丙位于60km----10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乙-丙位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错误。丙-丁段位于100km----1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对流层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丙-丁段空气对流不显著,C错误。丁-戊段位于10km----地表,应该是对流层中,对流层往下空气密度增大,D正确。故选D。
【点睛】
7.D
8.B
【分析】
7.
从地面到100千米上空,自下而上经过的大气层为对流层(0-12千米)、平流层(12-50千米)、高空大气层底部及热层(50千米以上)。对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增强,受到地面辐射的影响减小气温降低;平流层中,上部为臭氧层,温度较高,随着高度增加,气温升高;高层大气底部,温度急剧降低,到达热层时气温又逐渐升高,所以记录的气温变化规律为递减、递增、递减、递增,故选D。
8.
大气层电离层中含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可以干扰电磁波无线通讯,因而探空气球与基站的通讯发生异常可能出现在电离层,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地球大气三个圈层的气温变化的熟悉,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变化一般都熟悉,主要是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比较陌生,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高层大气并不是高度越高气温越高,而是存在一个高空对流层,先降后升。
9.C
10.A
【分析】
9.
读图分析,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时进人图示②层平流层后,随高度下降温度下降;进入①层对流层后,随高度下降温度升高,C正确。
10.
①层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常见云雨等现象,A正确;③层和④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B错误;平流层大气稳定,能见度适合航空飞行,②层为平流层,③层为高层大气,C错误;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②层为平流层,④层为高层大气,D错误。故选A。
【点睛】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A
12.C
【分析】
11.
I层为对流层,气流以对流上升运动为主,天气变化频繁,多云雨天气,A正确。Ⅱ层为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B错误。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C错误。Ⅱ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D错误。故选A。
12.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若大气气中臭氧含量大幅度减少,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可能造成皮肤 病发病率增加,①正确;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农林牧业减产,④正确;对地球 的降水和高层大气温度不会产生影响,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垂直大气的分层及其特点。解题时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的信息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3.(1)b 地面(地面的长波辐射)
(2)A 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大气的对流运动
(3)航空飞行 该层大气中水汽、杂质含量极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极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4)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
【分析】
本题以气温垂直变化图为背景,考查大气垂直分层及其各层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 根据近地面的气温就可以做出判断:a曲线近地面气温在-50℃ ,b在20℃左右,c在50℃左右,d接近100℃。所以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b,根据A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是水汽凝结形成的在对流层(A)有丰富的水汽和杂质,这是成云致雨的前提条件。其次,该层上冷下热,大气对流旺盛,水汽容易遇冷凝结。
(3)平流层由于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且水汽、杂质少,故基本无云雨现象,大气的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4)根据所学知识随海拔的增加氧气含量降低,适当的缺氧能够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所以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有利于提高训练成绩。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同步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随堂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