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3 海水“制碱”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1.“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 下面是4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部分见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甲同学说: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较小
B.乙同学说:NaHCO3不是纯碱
C.丙同学说:析出NaHCO3固体后的溶液中只含氯化铵和氯化钠
D.丁同学说:从该反应生成的NaHCO3可以加热制取纯碱
2.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 。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不变),某变量 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A.生成 CO2的体积B.生成 CaO 的质量
C.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3.下列是四位著名科学家的照片,其中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的照片是( )
A.B.C.D.
4.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B.工业上利用空气制氧气
C.溶洞中钟乳石的形成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5.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B.干粉灭火器中含有碳酸氢钠,可用于扑灭油、气燃烧引起的火灾
C.碳酸氢钠和柠檬酸、水等混合可制成汽水
D.碳酸氢钠不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6.糕点制作时所用的发酵粉中含有小苏打,小苏打的化学式是( )
A.NaClB.NaHCO3C.Na2CO3D.CaCO3
7.“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加压条件下向饱和氨盐水中通二氧化碳,能加速NaHCO3的生成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NaHCO3的不饱和溶液
C.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H4Cl的大
D.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8.欲除去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可采用的办法是
A.加热B.用砂子擦洗C.加稀盐酸浸洗D.用水洗
9.发明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
A.居里夫人B.侯德榜
C.诺贝尔D.拉瓦锡
10.已部分变质的Ca(OH)2固体试样10g,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2.2gCO2,则该固体试样中Ca(OH)2的质量分数为
A.30%B.40%C.50%D.60%
二、填空题
11.有下列各组物质:①稀盐酸②硝酸钾③Pb(NO3)2④氢氧化钠⑤NH4C1⑥碳酸钠,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属于有毒重金属盐的是_____,跟熟石灰一块混合研磨能放出刺鼻性气味气体的是_____,海水制“碱”所得的碱是_____。(以上填写序号)
12.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是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着广泛的用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碳酸钠常用作食用碱,水溶液pH_____(填“>”“=”或“<”)7。
(2)碳酸氢钠在医疗上用作治疗胃酸过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碳酸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的碳酸氢钠,常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H2O则“”中的化学式为_____。
(4)干粉灭火器利用碳酸氢钠来灭火,其灭火原理是_____。
13.酸碱反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1)由于人的胃里有胃酸,因此胃液分泌过多会引起胃病,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可缓解病痛,其治疗的原理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2)未成熟的水果大多具有涩味,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鞣酸.脱涩的方法之一是先用少量的水将生石灰化成石灰乳,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然后把它用清水稀释,取上层清液,浸泡水果5~6天即可除去涩味。
14.某小组发现实验室中盛放氧化钙的塑料瓶膨胀破裂,设计实验探究瓶中固体的成分。
步骤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平铺于试管中,通入足量水蒸气。一段时间后,将固体充分干燥并称量,质量不变。
步骤Ⅱ:另取等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后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上层清液变红。再加入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有气泡产生,沉淀消失。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塑料瓶膨胀破裂的主要原因_______。
(2)由步骤Ⅰ推断固体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__。步骤Ⅱ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是_________(酚酞除外)。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及现象,确定该固体的成分是_______。
(3)上述实验中,通过测定某些量,还能确定固体中各成分的质量比。若选择加入一种过量的其它类别物质的溶液代替稀盐酸,也能达成此目的,加入的溶液是_______;确定该溶液过量,所选的试剂是__________。
15.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____(填标号)。
A 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 火上浇油 D 煽风点火
(2)古籍《天工开物》就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
①“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
②“石”转化为“灰”的反应属于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灰”遇水成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室内起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原因是_____。
三、实验题
16.实验室中有一瓶烧碱固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小王认为它可能变质,请你和他一起探究。
(1)小王认为烧碱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的原因是:_____(写化学方程式),所以保存氢氧化钠必须_____保存。
(2)小王认为这瓶烧碱的可能组成有:A全部是烧碱;B、全部是碳酸钠;小李认为还有第三种可能性,请你说出C、_____。
(3)对于第三种可能性,小李设计了一下的探究实验,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4)小赵认为检验固体中有氢氧化钠的实验可以这样设计:取少量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往其中滴加酚酞试剂,变红色,呈碱性,说明固体中还有氢氧化钠。这种设计_____吗?(填“合理”或“不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往其中滴加_____。
有气泡冒出
固体中含有_____
②另取少量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_____
固体中含有碳酸钠。
③对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在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
变红色
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
答案解析
1.C
【解析】
A、碳酸氢钠以沉淀的形式析出,说明该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选项A正确;
B、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纯碱是碳酸钠,选项B正确;
C、析出碳酸氢钠固体后的溶液中一定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所以溶液中除含有氯化铵和氯化钠,还含有碳酸氢钠,选项C错误;
D、纯碱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加热碳酸氢钠可以制取纯碱,选项D正确。
故选:C。
2.C
【解析】
A. 碳酸钙高温煅烧后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碳,开始固体中不含二氧化碳,应从零开始,故选项错误;
B. 碳酸钙高温煅烧后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碳,开始固体中不含氧化钙,应从零开始,故选项错误;
C. 高温煅烧碳酸钙达到分解温度才开始分解,反应开始后,碳酸钙的质量减少,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固体总质量减少,但杂质不变,所以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当碳酸钙完全分解后,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选项正确;
D. 碳酸钙高温煅烧后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氧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反应后,氧化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B
【解析】
A、徐光宪在稀土元素等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侯德榜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岀青蒿素,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解析】
A、石蜡受热熔化过程只有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工业上利用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沸点的不同将混合气体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溶洞中钟乳石的形成:碳酸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5.D
【解析】
A、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正确;
B、干粉灭火器中含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可以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扑灭油、气燃烧引起的火灾,正确;
C、碳酸氢钠和柠檬酸、水等混合可制成汽水,正确;
D、碳酸氢钠可以和胃酸盐酸反应,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错误。
故选D。
6.B
【解析】
A、NaCl俗名为食盐,不符合题意;
B、NaHCO3的俗名是小苏打,符合题意;
C、Na2CO3俗名苏打或纯碱,不符合题意;
D、CaCO3是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解析】
A、在加压的条件下向饱和氨盐水中通二氧化碳,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故选项说法正确。
B、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NaHCO3,为NaHCO3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于反应时生成的碳酸氢钠多,而NH4Cl少,所以在溶剂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只能说碳酸氢钠更容易形成饱和溶液,不能说明溶解度就一定是碳酸氢钠的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析出的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是NH4Cl和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8.C
【解析】
A、采用加热的方法容易损坏热水瓶胆,故A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B、用砂子擦洗,不易操作,且会损坏热水瓶胆,故B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C、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氯化钙,从而除去水垢,故C选项采用的方法正确;
D、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用水洗,故D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故选C。
9.B
【解析】
A、居里夫人发现镭,不符合题意;
B、发明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侯德榜,符合题意;
C、诺贝尔对炸药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不符合题意;
D、拉瓦锡测定空气含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变质的Ca(OH)2固体试样中含有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继而可求出该固体试样中Ca(OH)2的质量分数。
解:设固体试样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 +H2O+CO2↑
100 44
x 2.2g
100:44= x:2.2g
解之得:x=5g
即固体试样中碳酸钙的质量为5g,
则该固体试样中Ca(OH)2的质量:10g-5g=5g,
则该固体试样中Ca(OH)2的质量分数="5g/10g" ×100%═50%;故选C
11. ① ③ ⑤ ⑥
【解析】
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①稀盐酸是溶液,其中溶质是氯化氢,属于混合物;属于有毒重金属盐的是Pb(NO3)2,含有铵根离子的铵态氮肥和碱性物质可以反应能生成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氨气,氯化铵含有铵根离子,属于铵态氮肥;海水制“碱”所得的碱是碳酸钠。
故答案是:①;③;⑤;⑥。
12. > CO2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得到二氧化碳气体,隔绝了空气,达到灭火目的
【解析】
(1)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其pH>7;
故答案为:>。
(2)碳酸氢钠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3)反应物含有2个钠原子,2个氢原子,2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生成物目前有2个钠原子,1个碳原子,4个氧原子,因此还应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正好组成1分子二氧化碳,所以方框内的物质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CO2。
(4)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覆盖在燃烧物周围,隔绝了空气,同时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达到灭火目的,所以碳酸氢钠能用于灭火;
故答案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得到二氧化碳气体,隔绝了空气,达到灭火目的。
13.
【解析】
(1)氢氧化铝和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14. 氧化钙 氯化钙或氯化钙、氯化氢 氢氧化钙、碳酸钙 碳酸钠溶液(或其它合理答案) 稀盐酸(或其它合理答案)
【解析】
(1)塑料瓶膨胀破裂是因为氧化钙与瓶中气体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热量使瓶中的气体膨胀致塑料瓶瓶中破裂,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O+H2O=Ca(OH)2。
(2)氧化钙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氢氧化钙的质量大于氧化钙的质量,步骤I中取一定质量的固体平铺于试管中,通入足量水蒸气。一段时间后,将固体充分干燥并称量,质量不变,所以由步骤Ⅰ推断固体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氧化钙,故填氧化钙;
步骤II中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上层清液变红,说明原上层清液呈碱性,说明原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再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原固体中含有碳酸钙,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且溶液呈中性或酸性,如溶液呈酸性,溶液中还含有剩余的盐酸,即步骤Ⅱ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是氯化钙或氯化钙、氯化氢,故填氯化钙或氯化钙、氯化氢;
由步骤I可知,固体中不含氧化钙,由步骤II可知,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故填氢氧化钙、碳酸钙。
(3)碳酸钠能够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取一定量的固体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的质量,利用前后固体的质量差求出固体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和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两种物质的质量关系,故填碳酸钠溶液;
盐酸能够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确定碳酸钠溶液过量的方法是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如产生气泡则碳酸钠过滤,故填稀盐酸。
15. A 化学能→热能→化学能(或“化学能→热能、热能→化学能”) 分解反应 打开门窗,为可燃物提供更多氧气,使火势更猛(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1)A、卧薪尝胆是勾践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与燃烧无关,故A正确;
B、釜底抽薪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涉及到柴火的燃烧,故B错误;
C、火上浇油意思是往火上倒油,涉及到燃烧,故C错误;
D、煽风点火中有点火,涉及到燃烧,故D错误。
故选A。
(2)①“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先要制造高温条件,故能量转化的主要是先从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化学能,故填化学能→热能→化学能。
②“石”转化为“灰”的过程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的情况,属于分解反应。
③“灰”遇水成浆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室内起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原因是打开门窗,为可燃物提供更多氧气,使火势更猛。
16.(1) 2NaOH+CO2=Na2CO3+H2O 密封
(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 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 碳酸钠 产生白色沉淀
(4) 不合理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解析】
(1)
烧碱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NaOH+CO2=Na2CO3+H2O;
烧碱暴露在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质,所以保存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避免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接触,故填密封。
(2)
烧碱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一瓶烧碱固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瓶中的固体可能是还没有变质的氢氧化钠,还可能是剩余的氢氧化钠和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还可能是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后的碳酸钠,故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
氢氧化钠与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气泡,但由于酸碱中和反应会优先发生,所以检验固体中的成分可以取少量固体,往其中滴加足量酸液,如稀盐酸(或稀硫酸),故填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
由加入酸液后的实验现象:有气泡冒出可知,固体中含有能够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固体碳酸钠,故填碳酸钠;
碳酸钠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故填产生白色沉淀。
(4)
这种设计不合理,理由是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溶液都呈碱性,都能够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无法说明碳酸钠是否存在。
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海水“晒盐”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海水“晒盐”测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第六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2 化学与材料研制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第六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2 化学与材料研制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1 化学与能源开发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1 化学与能源开发随堂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