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4 考点3 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4 考点3 生态环境保护,共4页。
(2021·全国文综甲)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 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下图)。
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10分)
答案 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叶,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 生物防火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提高土壤肥力等角度分析作答。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湿地破坏见专题十一)
考向1 通过“生物多样性减少”考查“综合思维”
1.(2021·四川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18年11月,受异常气象因素影响,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的林区发生了持续近半月的特大山火,此次山火起火点多、火势凶猛、蔓延速度快、过火面积大,造成过火林区中的动物数量锐减。
分析加利福尼亚州过火林区中动物数量锐减的原因。
答案 特大山火产生的高温、缺氧和浓烟等使动物大量死伤;过火面积大使森林被大量烧毁,动物栖息地面积减小;火势凶猛使植被大量减少,动物食物来源减少;大火使河湖蒸发量增加,水源减少;烧毁后的物质汇入河湖,水质变差;过火点多使连片的森林分布破碎,栖息地破碎化不利于动物繁衍和栖息。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加利福尼亚州特大山火具有持续时间长、起火点多、火势凶猛、蔓延速度快、过火面积大等特点,结合此次山火的特点从直接伤亡、栖息地、食物来源、水源、水质等角度分析其对动物数量的影响。
考向2 通过“森林及其保护”考查“人地协调观”
2.(2021·陕西西安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近20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2000年的1 629万亩和25%提高到现在的2 248万亩和34.8%,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千米。一代接续一代,造林绿化久久为功。与2000年相比,榆林市植被指数增加幅度位居陕西省第一,湿地资源位居全省第二;沙尘天气屈指可数,全市扬沙、沙尘暴天数比5年前分别减少近半。
分析榆林大规模造林绿化的有利影响。
答案 有利于当地沙丘的固定,防止沙丘南移;调节当地小气候;降低沙尘天气的发生概率;促进当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
解析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其有利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固定沙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还可以通过种植一些经济林木来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在植树、林木养护的过程中也能带动一部分人就业。
考点练
1.(2021·河南许昌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冬虫夏草,是由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蝙蝠蛾幼虫,使幼虫身躯僵化,并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的。冬虫夏草及其寄主蝙蝠蛾生长在海拔3 000~4 250 m范围内的高山灌丛草甸中,对温度、湿度、植被及土壤等环境条件要求严格。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祁连山东端是我国野生冬虫夏草的重点产区。冬虫夏草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价格逐年上涨。受经济利益驱使,近年来冬虫夏草资源采挖和破坏程度不断加大。
(1)分析无序采挖对冬虫夏草资源破坏的影响。(4分)
(2)就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请提出合理建议。(6分)
答案 (1)过度采挖,冬虫夏草资源量大幅减少,加剧了资源枯竭;乱采滥挖,加剧了冬虫夏草生存环境的退化,严重影响了冬虫夏草的生长繁殖。
(2)建立冬虫夏草生境保护区,保护冬虫夏草生长环境;注重人工培育研究,促进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退化草地改良力度,改善冬虫夏草生存条件;严格采集管理制度,规范采集经营行为;加强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宣传,提高公民保护的自觉性。
解析 (1)冬虫夏草对环境条件要求本身就比较严格,无序开采冬虫夏草资源,一定会对生产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样无疑会影响冬虫夏草的生长和繁育过程,不利于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会导致冬虫夏草资源大幅度减少,而且加剧了其生存环境的恶化。(2)野生的冬虫夏草资源少且医疗保健价值高,从而导致冬虫夏草资源的采挖和破坏程度不断加大,可以通过加快人工繁育的研究,尝试增加冬虫夏草的数量,以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条件严格,无序的采挖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冬虫夏草的资源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利用强制措施加强当地的生态保护;实现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重要的是加强当地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可以降低无序采挖的可能性,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2021·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食物以鱼虾为主,一般是靠声呐来进行捕食和探路。长江江豚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现存数量已不足1 000只,有“水中大熊猫”之称。长江江豚的保护措施主要有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人工饲养繁殖等方式,目前来看,迁地保护比较科学、合理,湖北天鹅洲长江故道江豚保护区(下图)是典型的迁地保护区。
从人类活动的角度简述长江江豚濒危的原因,并说明长江故道建立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优势。
答案 原因:过度的渔业活动,鱼虾等食物来源减少;长江航运业的迅速发展,干扰了其独特的捕食和生活活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长江水环境污染,破坏了江豚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
优势:长江故道保存了长江相似的生态环境(相似水质和水生生物条件),满足了长江江豚的生存需要;长江故道离长江干流较近,迁地保护较为方便。
解析 由材料可知,江豚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的长江中下游,其濒危的原因可从运输船、采砂船、水体污染等影响江豚栖息环境以及不合理捕捞和水利设施的建设等角度分析江豚濒危的原因。建立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优势要说明天鹅洲故道适合江豚的生长,有适合的栖息空间、食物、干扰少等。
3.(2021·山西晋中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湖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我国广西某沿海地区为保护红树林,采取了“内湖外江/海”的规划方法(见下图)保护红树林。具体措施是结合沿江或沿海水塘进行梳理打造,形成内湖(无水塘地区通过人工打造),内湖外江/海间种植红树林并设置水闸。此方法既能保证红树林的生长特性,又能保证滨水区的亲水性。
请分析该地采用“内湖外江/海”方法保护红树林的综合环境效益。
答案 内湖通过水闸控制,湖面水位稳定,形成亲水景观,美化环境;同时保证外江/海的水位更迭,符合红树林的生长特性;通过内湖隔离城市,减少城市开发对红树林的破坏;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水经过内湖净化,减少海水污染;红树林可保护海岸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4.(2021·全国百强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位于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周边有广阔的湿地。但是随着入湖河流沿岸灌溉农业的快速发展,博斯腾湖湖水已不能外流进入下游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分析入湖河流沿岸灌溉农业快速发展对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
答案 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湖泊(湿地)面积萎缩;淡水收入减少,灌溉退水盐度较高,水分蒸发旺盛,(水分不能外流)盐分无法排出,导致湖泊咸化;农田灌溉退水中的农药,导致湖泊水体污染;农田灌溉退水中的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湖泊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
造成的危害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病虫害;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商业采伐等
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温室效应增强、物种灭绝等
封山育林、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
草地退化
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减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经济结构、退耕还草、舍饲养畜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自然灭亡;人为原因:狩猎、环境污染、占用栖息地,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被破坏
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全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考点3 洋流,共7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2 考点3 资源跨区域调配,共8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8 考点3 产业转移,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