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考点1 水循环
展开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考点1 水循环,共9页。
高考解密
考点1 水循环
(2020·全国文综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高考考查内容]
[设问分析]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岛上淡、咸水界线是岛屿淡水与海洋咸水相互平衡的结果,岛内地下淡水依靠大气降水补充,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失去平衡,一旦降水量少,海水入侵,界线向岛内退缩,甚至淡水消失;岛屿宽度不足,两侧的海水入侵严重,会挤占淡水空间,所以选B。第2题,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接受的大气降水数量较少,蓄水量有限,一旦开采使用,大气降水很难及时补充,无法保证淡水资源的稳定存在,所以不能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的来源。
水平衡原理及应用
(1)水平衡原理
①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蓄水变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变量。
②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
(2)不同区域水平衡示意图
①内流区
②外流区
③海洋
(3)原理应用
①分析湖泊性质
湖泊根据湖水性质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从水循环过程看,注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上带来盐分,如果没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盐作用,盐分不断累积,或湖水经过强烈的蒸发之后形成咸水湖;如果有河水或者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盐作用,就属于淡水湖。
②分析沼泽湿地的形成
影响沼泽湿地的环节有降水、蒸发、下渗和地表径流等,例如高纬度地区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一般包括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河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的汇入,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存在地下冻土,水分不易下渗等。
考向1 通过“水循环”考查“人地协调观”
(2021·江苏南京模拟)流域水循环的“自然—社会”二元演变是导致近年来水问题和水危机的本质原因,实现缺水地区供水、水环境、水生态安全必须依靠以流域水循环为基础的水资源科学调控。读“我国某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环节分别是( )
A.修建水库、大气降水 B.地表径流、人工降水
C.跨流域调水、水汽输送 D.开采地下水、水汽输送
2.我国在该流域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其原因可能是( )
A.全年降水量稀少
B.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C.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D.流域内各地水资源开发过度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甲环节是从区域外向区域内输水,属于跨流域调水;乙环节是指区域外的高空水汽输送到区域内高空,属于水汽输送。故选C。第2题,由图中的渤海、黄河可以得知该流域为海河流域,该区域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用水紧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C正确。
考向2 通过“水平衡”考查“区域认知”
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去年蒸发量)能反映某地区水分的盈亏。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3~5题。
3.以下四地蒸发量最小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造成图中①②两地水平衡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季风 D.洋流
5.为发展种植业,以下四个地点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A.①—跨流域调水
B.②—推广滴灌技术
C.③—海水淡化
D.④—修建大型水库
答案 3.B 4.A 5.B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例,虚线是年降水量,实线是水平衡数值,可以计算出年蒸发量大小。①地年降水量2 000 mm,水平衡400 mm,年蒸发量1 600 mm。同理计算,②地年蒸发量1 400 mm,③地年蒸发量2 200 mm,④地年蒸发量1 600 mm。所以最小的是②地,B对。第4题,①②两地的降水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①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②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故造成两地水平衡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故选A。第5题,①地降水多,且水平衡为正值,没必要跨流域调水;③地水资源短缺,但距海远,不适合进行海水淡化;④地地势低平,不适宜修建大型水库;②地位于高原,地势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但由于其水平衡为负值,即蒸发旺盛,可能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可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故选B。
考点练
山地城市的沟谷绿地位于雨水径流过程的下游,对雨水有终端处理的作用,因此将沟谷绿地中的自然洼地或水塘与调蓄水塘、人工湿地和多功能调蓄水池等人工的雨水终端处理构筑物建设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入渗场地,接纳山地城市其他海绵绿地以及城市用地中的雨水径流。根据功能不同设置边缘区、缓冲区和蓄水区(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边缘区设置预处理前池,底部铺置大卵石,主要目的是降雨初期( )
A.防止前池水分蒸发
B.削减雨水径流量
C.沉降径流污染物质
D.净化雨水有机质
2.与相等区域平原城市比较,山地城市的沟谷绿地蓄水区( )
A.面积和深度增加
B.面积减小、深度增加
C.面积和深度减小
D.面积增加、深度减小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降雨初期云量多,蒸发弱,没有必要为防止前池水分蒸发建立预处理前池,A错误。降雨初期雨量小,底部铺置大卵石,对削减雨水径流量意义不大,B错误。降雨初期径流挟带大量地表污染物,需要将其沉降后再经过缓冲带将比较清洁的径流汇入蓄水池,C正确。雨水有机质颗粒较小,易被径流携带至蓄水区,不易被预处理前池净化,D错误。第2题,平原城市地表平坦,汇水速度慢,下渗多,地表径流较少。山地城市坡度大,汇水速度快,下渗少,地表径流量大,流水侵蚀力强,携带泥沙等污染物多,因此山地城市的沟谷绿地蓄水区面积和深度增加,A正确。
(2021·天津南开区期末)2020年7月长江汛情严峻,武汉市防汛压力受多方面影响,呈现出江汛、湖涝、城市渍水等特点。下图是“武汉和长江瞬时水位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武汉“湖涝”严重,其上涨的湖水主要来源包括( )
①地表径流 ②大气降水 ③地下水 ④长江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为缓解武汉城市渍水,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A.水泵抽水入江
B.开闸放水入江
C.屋顶绿地涵水
D.恢复城市湿地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由于湖泊低于周边地势,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可以直接汇入湖泊;雨季时,大气降水多,直接提高湖泊水位;此季节地下水位高,可通过地下透水砂层渗入湖中,①②③正确;由于堤坝闸门的作用,长江水无法通过地表注入武汉城区的湖泊,④错误。故选A。第4题,当长江水位高于武汉地面高度时,通过水泵抽水入江可有效排出城市内的渍水,A正确;汉口站水位高于武汉平均地面高度,开闸放水入江不可行,B错误;屋顶绿地少,屋顶绿地涵水不足以作为灾情发生以后的应急治灾措施,C错误;恢复城市湿地工程量较大,见效较慢,不能作为应急措施,D错误。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100多个湖泊,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沙山-湖泊景观。巴丹吉林沙漠与外部并无地表水交换,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 mm,水面蒸发量可高达3 000~4 000 mm。图1示意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群中南湖和北湖湖区剖面,图2示意南湖湖水和南湖北岸地下水位动态曲线。
(1)说出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和判断依据。(6分)
(2)多年来,两湖泊的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试运用水平衡原理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1)主要补给水源:地下水补给。依据:地下水位始终高于湖水水位;南湖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一致;南湖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
(2)两湖泊位于内流区域,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体平衡;由于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两湖接受地下水补给,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大致等于蒸发量。
解析 (1)读图可知,该地地下水位始终高于南湖水位,南湖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一致;而南湖水位变化与大气降水的变化相关性小,表明湖水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所以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2)由材料可知,两湖泊位于内流区域。多年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表明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体平衡,分析可知两湖接受地下水补给,但因蒸发量(3 000~4 000 mm)远大于降水量(不足100 mm),所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是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大致等于蒸发量。高考考查内容
考点
读真题设问知高考考向
核心价值:
加强考生对水体运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同时,以河流、湖泊、海洋等为背景,激发考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学科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分布图等,描述特定区域水体运动的特征。
3.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不同水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关键能力:
结合图像资料,培养考生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必备知识:
1.水循环。
2.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水文、水系特征。
3.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
(2020·全国文综Ⅰ)7.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8.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2018·全国文综Ⅰ,37)(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018·全国文综Ⅲ,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河流
(2020·山东地理)9.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10.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019·全国文综Ⅰ)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洋流
(2021·广东地理,17)(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2020·7月浙江选考)8.图中甲洋流
9.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必备知识
①水循环原理;②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③合理利用水资源。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①文字信息:人工岛主要是“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而成,说明人工岛具备透水性,利于下渗。
②图像信息:人工岛较为狭长,面积有限;岛上淡/咸水界线是岛屿淡水与海洋咸水相互平衡的结果;地下淡水多为潜水,埋藏深度浅,取水难度较小,水质较好,储量较少,开采利用周期比较短。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说明形成并保持稳定的地下淡水区具备的条件;说出人工岛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的主要原因。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
①要素综合:说明地形地质、气候等对水循环的影响。
②地方综合:解释人工岛地下淡水资源不能广泛利用的原因。
核心价值
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帮助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1题
在理解人工岛具备透水性的基础上,挖掘图像对“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呈现的信息,如从人工岛所处区域应具备的气候特征、岛的长度、宽度等推知答案。
第2题
分析人工岛地下淡水的特点。
相关学案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12 考点3 产业转移学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12 考点3 产业转移学案,共8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3 考点3 海水学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3 考点3 海水学案,共9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3 考点2 河流学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3 考点2 河流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