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同步练习2
2021学年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北宋皇帝宋真宗曾赋诗《劝学诗》,看下面漫画,对漫画解读错误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1.与“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这两个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杨坚 B.李渊 C.朱温 D.赵匡胤【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D项正确;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朱温是五代十国后梁的开国皇帝,与“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这两个故事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2.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北宋引以为戒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定都东京 B.设置刺史 C.重文轻武 D.削弱相权【答案】C【解析】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北宋引以为戒而采取的措施是重文轻武,削弱武将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抽掉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C项正确;定都东京属于政权的建立,与消除“兵强马壮者为之”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西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制度,排除B项;削弱相权是加强君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3.北宋皇帝宋真宗曾赋诗《劝学诗》:“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说明宋朝注重发展( )A.文教事业 B.科技创新 C.强化皇权 D.控制地方【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的一大特点是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A项正确;科技创新、 强化皇权、 控制地方与题干“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的内容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4.在北宋时期,王安石主持了一场“变法”,那你认为王安石当时应该属于哪一机构的官员A.政事堂 B.枢密院 C.“三司” D.知州【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政事堂是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到宋代,设中书门下,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宋神宗时期,任免王安石为参加政事进行变法,A项正确,符合题意;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二王安石变法属于政治改革,B项错误;北宋前期建立三司制度,集中财权,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国家的财政收支,以求财利归于朝廷,而王安石办法属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不是中央官职,D项错误。故选A项。5.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以付出一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由此不能看出宋代重文轻武A.降低了宋代军队战斗力 B.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造就了宋代科技的辉煌【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说明了重文轻武的弊端和积极之处,但并没有提到在政治方面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C项正确;题干“军队战斗力低下......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是重文轻武的弊端,A项不符合题意;“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说明重文轻武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表明重文轻武造就了宋代的科技发达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6.看下面漫画,对漫画解读错误的是A.设置地方转运使的结果 B.解决了北宋财政困难的问题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漫画标题和画外音可知,北宋在地方上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这就导致地方财政的困难,而不是解决了财政困难,B项符合题意;如前所述,导致北宋知州烦恼的是中央在地方设置了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漫画所体现的措施是宋朝在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地方赋税被收归中央,地方的经济实力大大削弱,这就使的地方无法形成割据局面,D项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7.《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道签书施行”。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目的是(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 C.削弱宰相的职权 D.防止武将专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道签书施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一职,始于宋,止于清,是地方行政官员的一种。在宋时,他是以中央派员的身份,下到地方,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存在,负有地方的行政及监察职权,用以与地方行政长官知州形成制衡,以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宋朝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排除B项;宋朝设置若干副宰相,设立多重机构,从而削弱宰相的职权”,排除C项;采用重文轻武政策防止武将专权,排除D项。故选A项。8.宋朝地方政治体制的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①文臣是地方州县的长官②地方长官要接受三年一换的制度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④通判对地方官行使监察权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北宋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行使监察权,以分知州的权力;在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9.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 ④设置转运使掌控地方赋税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末五代以来武人擅权的教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包括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 ,设置转运使掌控地方赋税,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0.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B.统治者轻视军事建设C.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这一政策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统治者轻视军事建设”。B项符合题意;AC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材料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代谚语材料三:文官得到重用……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索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1)依据材料一《宋史》写出宋太祖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又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的谚语反映了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行有什么影响?(3)材料三表述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答案】(1)措施:设置通判;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2)政策:重文轻武;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方面: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解析】(1)措施:由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得出,宋太祖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设置通判,限制知州权力;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又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2)政策:由材料“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得出,这则谚语反映了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方面:由材料“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索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得出,材料三反映了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巩固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梳理,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随堂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