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同步练习1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当堂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朝为了压抑武将,采取的措施是,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在,北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赵匡胤南宋B.赵匡胤北宋C.忽必烈元D.赵构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建立起北宋,B项正确,排除A项;赵匡胤建立的不是元,也不是唐朝,排除CD项。故选B项。
2.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害怕掌握兵权的大将篡夺政权B.缓和君臣矛盾
C.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D.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直接目的是解除节度使的兵权,从根本上来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C项正确;害怕掌握兵权的大将篡夺政权、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是“杯酒释兵权”的背景,并非是目的,AD项排除;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为了消除武将对皇权的威胁,并非为了缓和君臣矛盾,B项排除。故选C。
3.宋朝为了压抑武将,采取的措施是( )
A.强干弱枝B.分散军权C.重文轻武D.守内虚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文臣控制军队,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轻武变革,有效地防止了武将拥兵自重,所以宋朝为了压抑武将,采取的措施是重文轻武政策,C项正确;强干弱枝指的是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管理,把军政、财务、税收、人事任免等 各项权利都收取到皇帝手中,排除A项;分散军权易造成地方割据,威胁统治,排除B项;守内虚外指的是太宗赵光义在北伐辽国失败后,又经历了四川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后深深感到 稳定内部安定比收复燕云十六州重要很多,所以把主要经历用到内部的治理上,排除D项。故选C项。
4.“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宗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是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故选A;宋太宗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位皇帝,二者与“陈桥兵变”不符,故排除BC;宋神宗是北宋中期的皇帝,曾支持王安石变法,与“陈桥兵变”不符,故排除D。
5.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最能加强皇权的是
A.在地方设置通判
B.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宋太祖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故B项正确;ACD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皇权,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6.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在( )
A.长安B.洛阳C.开封D.临安
【答案】C
【解析】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他的幼子柴宗训即位,次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率军返回开封,夺取皇位,建立了宋朝,改年号为建隆,定都于开封,C项正确;历史上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在长安建都,排除A项;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朝代在洛阳建都,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排除B项;临安是南宋的首都,排除D项。故选C项。
7.北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 )
A.重文轻武B.藩镇割据C.封邦建国D.郡国并行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北宋社会的特点的是重文轻武,A项正确;B项是唐末的特征,排除B项;C项是西周的特征,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西汉初年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
8.王安石变法中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是( )
A.募役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保甲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田水利法是1068年宋神宗在位期间由王安石主持新变法工作中的一项法令。此法令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此法令在颁布之後的七个年头里,当时全国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灌溉民田36万多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募役法是解决服役问题,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方田均税法是防止偷税漏税的问题,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保甲法是军事措施,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9.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分割宰相权力B.发展科举制度
C.防止武将跋扈D.提高文人待遇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选项C符合题意;分割宰相权力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项A不符合题意;发展科举制度属于重文轻武实行的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提高文人待遇,属于重文轻武实行的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1)北宋建立于哪一年?建立者是谁?材料一的“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是指唐朝末年的什么现象?
(2)为了“制其钱谷”,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分化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了什么官职?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什么政策?
【答案】(1)960年 赵匡胤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2)设置转运使 设置通判
(3)重文轻武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制其钱谷”,宋太祖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为了分化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
(3)根据材料二“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政策。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赵匡胤建立北宋。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政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巩固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梳理,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随堂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