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下册《青春有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共三篇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9/131397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下册《青春有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共三篇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9/131397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下册《青春有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共三篇教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9/1313974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道法部编版初一下全套说课稿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教案,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内容《青春有格》,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内容。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在学生对青春的身心变化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内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在青春期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言行。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至善”的追求,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见贤思齐”,端正自己的行为,追求理想的境界。
2、过程与方法:体会“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3、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难点为:培养学生“至善”的追求。
四、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乐于展示自我,因此,在教学中,应从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入手,引导他们勇敢地倾诉自己的感悟,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容易出现一些误区,应组织全体学生出谋献策,帮助同学走出误区,从而真正正确地理解、把握青春的内涵。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媒体创境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资料,与学生互动交流。
自主探究法:运用教材设置的探究与分享,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法: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学习方法:
本课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由发现问题到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并将合作交流方法穿插其中。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按照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一)开展活动,导入新课
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田字格,让学生分别在田字格内和外写相同的字,其他学生辨别在哪写的更规范。
师:小学生写字时,经常会用到田字格小字本,由这个田字格的“格”我们还能联想到什么?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格”,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是呀,做人总会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总有一些界限不能逾越。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青春有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使他们有了直观而生动的感受,通过适当的提问,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主预习
1.青春并不意味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2.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4.“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5.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6.“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此环节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材P28阅读感悟“卢梭的忏悔”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卢梭的《忏悔录》部分内容(见教材P28),体味其中的道理。
2.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交流点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遵守网络规则,等等。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交流点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说谎、欺骗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3.学生分享教材P29“增强自控力”的方法与技能
探究二:教材P30阅读感悟“微尘”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教材P30“微尘”的事迹,体味爱的奉献。
2.学生分享教材P30童小勇事迹,并探讨:
(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交流点拨:上述同学的议论说明了少数同学心目中“对做公益事业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持怀疑的态度;但更多的同学是赞赏童小勇同学的行为,并能从中受到感染、鼓舞,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2)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交流点拨:我会被童小勇同学的行为感染,为他点赞,并打算在学习中生活中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关爱他人。
探究三:教材P31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教材P31“杨震拒贿”,体味慎独的道德准则。
2.学习分享教材P31两种观点,探讨: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交流点拨:上述两种观点说明,做人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对人对事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责任。
(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交流点拨:有远大志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畏挫折、意志坚强、自强不息,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以往思想品德教学中空乏说教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对青春有格的解读以及对青春的思考,得出青春也是需要遵守道德规范的。
拓展空间
每晚睡觉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有哪些进步?有哪些不足?思考如何改进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好?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七、说板书设计
青春有格
“至善”
“见贤思齐”。
“行己有耻”
“止于至善”
教学反思
1.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完成学习任务。
2.结合一些情景设置,让学生从生活的事例加以理解青春有格。把抽象的青春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这节课学生分组讨论,由于是抽题讨论,使有的学生只学习自己所抽取的问题,在老师讲其他问题,不注意听课。以后要注意调整使用这种方法。
3.自信、自强培养的方法,讲的再细效果会更好。
道德与法治七年下册《青春有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二)
部编版(2016)
说教材
本课是第三课《青春的证明》中的第二框题《青春有格》。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的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教学难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思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如何理解这些句中的“格”?
提示:格是正确、形式、规矩
教师讲述:放飞梦想的青春时代,我们可以张扬、放纵、探险、自由、任性、哭闹,但是做起事来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们要让青春风格。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青春有格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
(多媒体显示图片)
很多时候,公交车上年轻人们“镇定”地坐在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丝毫没有意识到身旁站着的老人,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呢?
(1)理解“行己有耻”
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注意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简单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多媒体显示)
勾践卧薪尝胆
(2)越王为什么“置胆于坐,饮食尝之”?
提示:这是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教师讲述:“行己有耻”的要求: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能力。正如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教师总结:羞恶之心引到我们判断是否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他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多媒体显示)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思考:(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提示:纪律、规章、法律、道德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过渡:我们看一看这个片段
(多媒体显示)
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的考试方式考试数学,考完后排名。老师发完卷子走了,刚开始大家在认真做题。一会儿,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算也不行,看看邻座的同学已经做出,而老师没在。我心里还是纠结“这是考试不管老师在不在,都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次考试完,老师排名次,如果这道题写错了,名次我有可能就排在后面,回家妈妈有得唠叨我”
活动二:出谋划策
我该怎么办?帮我出出主意?
提示:看吧,没有老师监督;不看,不管有没有老师我们都要遵守考试纪律。
教师讲述:“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同时“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目标导学二:至于行善
(多媒体显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选自《大学》
活动三:说一说
(1)《大学》这本书的宗旨是什么?
提示:《大学》的主旨是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阅读---------阅读感悟微尘”
(2)谈谈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以后的打算?
提示:行善在于是心,在于是行动。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多媒体显示)
活动四:探究合作
探究合作一
(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提示:看到同学的优点,心理。
(2)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提示:分组讨论,探究合作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把童小勇作为榜样,向他学习。榜眼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我们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多媒体显示)
小明这学期又被选上“三好学生”,这是他连续三次当选了。当有同学问他时,他说:我每天晚上都要对自己今天的行为进行思考、检查,看看是否有不足之处,今后注意自己的言行。
探究合作二
(3)小明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小明平时做到的事
教师讲述:小明做到了“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多媒体显示)
探究合作三
(1)你如何看到上述观点?
提示:观点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
(2)“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教师总结:一个人要做到独善其身,以宽广的胸襟、坚定地信念和刚上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
(三)、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知道青春有格,就是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也就是“少年之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我们做一名有志青年,张扬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梦想。
五、板书设计
行己有耻
青春有格
止于至善
六、教学反思
1.情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多种方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活动起来,让他们畅所欲言。
2.这节课设计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理解困难。
3.学生课堂上讨论不激烈,对于一些观点不能较好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国学知识知道太少,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道德与法治七年下册《青春有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三)
部编版(2016)
说教材
《青春有格》是七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最后一框内容,是引导学生把对青春的关注从身体、心理上升到精神层面,是本单元的升华与提高。本框题设计立意在于让学生在青春探索、自我证明的道路上,既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又有向往“至善”的精神追求。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律、慎独意识。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目标: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在青春探索中树立“行己有耻”的底线意识和“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
四、说学情
青春是青少年迸发活力、努力想证明自己的阶段,但是只有正确释放青春活力,才能感受到青春的美好。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值得鼓励和弘扬的,哪些又应该是青少年行为的底线?在全球化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如何澄清青少年对西方外来文化的片面理解进而正确引导青少年坚守和弘扬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古今中外不同的事例背后蕴含的共同道理,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一)青春的力量在青少年的身体里生发,促使他们渴望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如果青春的能量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和转化,年轻气盛的青少年就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
(二)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的问题,而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最容易受到影响,出现价值混乱等问题。
(三)需要帮助青少年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少年增强底线意识和格调精神,正确引导青少年将青春活力转化为成长的正能量,使青春无悔。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框题的教学设计了三个环节:
环节一:行己有耻。列举身边的诸多小事,思考这些小事出格吗?这些看起来的小事真的“小”吗?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小事中,表现自己的精神面貌呢?
环节二:止于至善。通过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法律规则不完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是否有了法律规则,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环节三:青春有格。通过对“格”字的再解读,总结青春有格的内涵。
(一)环节一 行己有耻
本环节的评价任务是“判断、分析身边的现象是否出格”。首先,给学生出示书法图片“格”字,让学生对“格”有初步的印象和思考;然后,通过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讨论、思考游客在旅游景区带走一小块儿烂木头是否出格并给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对什么是“格”能够结合案例有更具体的认识。
在针对视频中游客行为是否出格的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可能会不唯一,有人认为出格,有人认为不出格。但我们要把自律道德的内涵点明:即使所有人都出“格”你会不会选择也出“格”?即使周围世界不如你想象的美好,会不会影响你选择让自己更买好?为了更好地澄清“格”的内涵,针对以上的“评价任务”,在反馈指导环节设计了以下两个内容:
1.为何留学生在德国逃票被抓3次后难找工作的故事分析;
2.列举身边的类似现象(比如在教室里拍球、就餐后不收拾餐具、地铁扶手上挂衣服),思考这些案例是否出格?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很“小”。
“反馈指导”部分是对“评价任务”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澄清,也是将思考和结论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使学生通过重新审视这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体会“格”的具体要求,同时知道很多看似的“小”事并不小,它关乎生命健康、公私界限等行为底线,在这些事情上,青少年应该有所不为,行己有耻。
(二)环节二:止于至善
在留学生的案例中,德国面试官曾经提到了规则存在漏洞的问题。社会生活中,规定社会成员行为底线的规则是法律,可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规则制度都不可能保证十全十美,制度自身的漏洞包括随着社会发展带来问题需要规则的调整等,是各国都面临的问题。
那么接下来,本环节的评价任务是思考问题:①法律规则不完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②是否有了法律规则,就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针对以上的“评价任务”,在反馈指导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
1.《自由在高处》经典文段解读与思考;
2.找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道德传统。
学者熊培云在他的著作《自由在高处》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对规则不完善时个人可以做些什么的思考,文章是这样说的:“我时常听人感叹中国没有华盛顿,其实没有又如何?过去没有不意味着将来没有。别人不做不意味着你不能做。就算你做不了华盛顿,你还可以做马丁·路德·金。做不了马丁·路德·金,你还可以做罗莎·帕克斯。”文章中的华盛顿、马丁·路德·金,学生行对比较熟悉,可简单介绍,但是对于罗莎·帕克斯是谁,很多学生是头一次听说,需要详细介绍。通过对文段中罗莎·帕克斯等人的事迹介绍,使学生体会“格”不仅是底线,还是一种追求,而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需要青少年有所为,有所追求。
那么有了规则是不是就能够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通过举例各国的情况,我们发现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所有国家的共同选择。
在“止于至善”部分,在两个关键任务问题的逻辑引导下,通过对古今中外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一方面扭转对西方文化不重视对人的道德要求的认识,另一方面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青春的探索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我们传统文化重“德”,就是让每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这种人格本身就是内心生发的自律,是自己坚守对规则的遵守,并让其他人从这个有“坚守”的人身上看到人之为人的高贵与自由,并对其真正尊敬与信赖。
(三)环节三:青春有格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后,学生对青春应有之“格”有了基本的认识,再次回到课程一开始提的问题:如何理解青春有格,在景区游客带走烂木头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格?这也是本环节的评价任务,这也是教材第27页的“运用你的经验”中提到的问题。
在指导反馈部分,通过历史人物王安石在遇到类似游客的所作所为时的回应,来说明人应该慎独慎微,行为有底线、有格调,并以此来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青春有格
“行己有耻”
“止于至善”
教学反思
1.有的问题的设置还没有真正引起学生的深思,只是局限于道德说教,没有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资源深入剖析。
2.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信息,实实在在的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3.针对青春萌动感情,我们不能扩大但也不要置之不理。
4.讲课过程中,学生们不能踊跃参与活动,有点害羞,放不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第七课 共奏和谐乐章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教学反思,说学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单音与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说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情绪的管理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教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