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4练习题 试卷 4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5练习题 试卷 7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7练习题 试卷 5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8练习题 试卷 6 次下载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9练习题 试卷 5 次下载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6练习题
展开【第26期】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
1
推荐理由
中考高频主题:至爱亲情
本文通过回忆母亲为家庭操劳的一生,展现出一位平凡女性身上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阅读文章,能够让我们对“亲情”产生更深的理解,让我们更加理解母爱的厚重。
回忆我的母亲
袁 牧
①我的童年正值20世纪60年代末期。记事时,经常一日三顿喝稀饭,冬季缺粮时,往往就靠吃山芋、南瓜过日子。日子虽然艰难,但在父母的爱的呵护下,我的童年算是无忧无虑的。但后来,随着父亲的病倒,再不能下地干重体力活,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我们姐弟五人嗷嗷待哺,坚强的母亲勇敢地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
②母亲聪慧、贤淑,有一手过硬的针线活,特别是做鞋,在我们那一带是出了名的。为了养家糊口,母亲总在农闲时辛苦地做鞋补贴家用。一双鞋做好后就能挣上五毛钱,买回好几斤大米,我们就不会挨饿了。冬季到了,离过年就近了,家家户户都要准备添置新衣、新鞋,这也是母亲一年中最为劳累的时候。接下的做鞋活计太多了,她就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地忙活。晚上,母亲就着如豆的煤油灯光,露着冻得僵硬的十指,一针针、一线线牵引着生活的信念。这一场景,也成为镌刻在我脑海中永不磨灭的影像。
③1976年,是我家最为艰难的一年。本来庄稼收成就不好,雪上加霜的是,父亲重病在床,急需治疗费,又是年关将近,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甚至到了要断炊的地步。万般无奈中,母亲想到去洲上亲戚家求援。
④那天天刚亮,母亲就带着我出发了。寒风呼啸,漫天雪花飞舞着,冰天雪地里,我们母子一步一滑地朝着洲上的方向艰难行进,饿着肚子整整走了一天。当找到表哥家时,母亲冻得全身发紫,已虚弱到说不出话,挪不动脚步,一下便晕倒在表哥家门口。第二天上午,表哥就从粮站购回一百斤大米送给母亲,并盛情挽留我们多住几日。
⑤1976年的那场大雪和严寒,似一把冷酷无情的利剑,把母亲一步步逼上绝路,幸亏有了那担沉重的大米。那担大米像冬日里的暖阳,融化了所有的坚冰,重新点燃了母亲对生活的希望。当看见炊烟再次在我家屋顶上袅袅升起时,母亲悬而又悬的心终于放下了。
⑥1977年,我十岁,这一年的正月初八,父亲经受了长期的病痛折磨,带着未了的心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母亲为了把我们养大成人,默默忍受着内心的百般苦痛。母亲一人顶半个男劳力,风里来雨里去,拼死拼活地干农活,想多挣几个工分养家糊口。累了一天回到家,还要喂猪喂鸡、洗衣做饭、帮人家做鞋。如果说那时的生活是一根皮鞭,母亲就像一个被动挨打的陀螺,在日复一日的旋转中耗尽了心血。
⑦最让母亲揪心的一件事,是我十一岁那年患上了急性脑膜炎,母亲一开始以为我不过是普通发烧,过两天就会好起来的。没想到这高烧一直烧到发生惊厥,母亲慌了神,赶紧把我送到镇卫生院。医生查看病情后觉得棘手,便推脱说:“这孩子病情拖得太严重了,赶快想办法送到县医院抢救!”我那时已是昏迷不醒、命悬一线,一刻都耽搁不起。母亲情急之下,不顾一切地跪在医生面前。母亲的声泪俱下终于打动了医生,在他的全力抢救下,第二天早上我终于退烧醒了过来。睁眼看到母亲的第一眼,她泣不成声。我能想象得到,在我人事不省的那一天一夜里,母亲是怎样的无能为力,又是怎样的度日如年……
⑧日子就这样在母亲的辛苦劳作中倏忽而过。十六岁那年,我成了全村第一个考上师范的人。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喜极而泣,似乎这么多年经受的所有艰辛、委屈、煎熬,都在那一刻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⑨晚年的母亲一直生活在农村老家,我怎忍心让吃苦受罪一辈子的她再住在潮湿漏雨的危房里?于是,想拿几万元钱帮助弟弟修缮房屋。母亲却说:“你家负担也不轻,买房欠款还未还清,哪里能有多余的钱支持你弟?过好你自己的日子我就放心了,修房子的事等以后条件好了再说。”母亲像漫漫长夜中的一束火把,积蓄着一切能量,默默地照亮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⑩2015年,操劳一辈子的母亲,在多雨的夏季溘然长逝了。母亲活着时,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带出了一个子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母亲走了,但那间老屋和她经常眺望儿女归来的乡间水泥路还在,她的音容笑貌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召唤着我继续加油,努力生活,去跨越人生中的一道道坎儿。
1.阅读全文,围绕“母亲”这一人物,梳理下面的情节。(4分)
母亲起早贪黑做鞋补贴家用→ →母亲为了养家拼命干活→ →母亲拒绝“我”为老家修缮房屋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这一场景,也成为镌刻在我脑海中永不磨灭的影像。(“镌刻”一词在这里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口吻,补写第⑧段画线句子处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4.本文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母亲去表哥家借米求援 母亲为了救“我”向医生下跪
2.(3分)“镌刻”原指“雕刻”,用在这里,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我对母亲做针线活这一场景印象之深刻,透露出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3分)示例:这些年,家庭的重担虽然落在我一个人身上,所幸我的孩子没有辜负期望,考上了师范学校,他会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我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4.(4分)本文中的母亲,吃苦耐劳、朴实、坚强、为家庭和孩子奉献一切;朱德笔下的母亲,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
2
推荐理由
中考高频主题:读书学习
选文以真挚的情感抒写自己从幼时识字到少时读书,再到中年阅读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生的事业。阅读选文,能够提升我们对于阅读的认识,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集一屋书 让阅读成为一生事业
秦延安
(命题点:标题作用。是文章的线索,揭示了写作内容;点明了阅读是一生的事业这一主旨)
母亲这一生最羡慕的便是读书人,“识文断字,能走天下”,一直是她的口头禅。没有读过书的母亲,便把弥补自身遗憾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即使家里再穷,日子再艰难,都要想方设法供我念书。(命题点:词语表达效果。两个“再”字强调了家庭穷苦艰难的程度,衬托出母亲希望“我”读书的迫切心情。)
读书认字,便成了我儿时的主要任务。每一天放学回家,吃过晚饭,母亲都要让我给她念课文,背书。这种日复一日的背书,时间久了,便让人有种了无情趣的感觉,苦闷也大于快乐。但是,慑于母亲的威严,我不敢偷懒。特别是当看到自己读书,能让母亲被生活折磨得愁苦的脸上露出笑容时,我便更加努力。我知道,这是我唯一能宽解母亲心头愁绪的办法。于是,在我的潜意识里,听我读书便成了母亲最开心的事。
就在那破晓的晨光、沉寂的黄昏、清冷的夜晚、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在墨香里咀嚼着生活。相对于枯燥的课本,我更喜欢阅读文学书籍。虽然此时的读书已不再是为了博得母亲的高兴,而是一种未来人生的规划,一种紧迫式的生存所需,一种陶冶情操的清新剂。(命题点:内容理解。“我”读书的目的由慑于母亲的威严、博得母亲的高兴,变为对人生的规划、生存的需要和陶冶情操。)我喜欢梭罗《瓦尔登湖》的清纯澄明,我喜欢法布尔《昆虫记》里的万物峥嵘,我更喜欢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不懈奋斗,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人性哲思和生命抗争……(命题点:句子赏析。排比修辞,强烈表达了阅读让“我”清贫的日子变得富有,困苦的生活变得幸福快乐,增强语言气势。)是阅读,让我在清贫的日子中变得富有起来,在困苦的生活中感觉到了幸福快乐。于是,人生不再苦,生活不再累。书,就像一艘船,将我的人生渡向彼岸。
多年后,当我在繁华的城市里拥有一座不大不小的房子和能养家糊口的工作时,我很是感谢那段刻苦攻读的岁月。那些灿若星辰的书籍,若不是我一路坚持,恐怕自己至今也会像父辈那样在土疙瘩里刨食,或者像我众多弃学的玩伴一样,变成一只奔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候鸟。因为怀有这种感恩的思想,也因为对书情有独钟,所以每次出差到外地,我都会去这座城市的书店里走一走,看一看,就像去见一位故交一样。(命题点:词语含义。“故交”一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与书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人到中年,没有积蓄多少财富,却积聚了一大堆书,甚至还专门为这些书籍腾出一间房,买了四个大书柜,摆满了两面墙。每天忙完工作身心疲惫之时,随手拿起一本书阅读,心中便如流淌起了汩汩清泉,清澈清灵,所有的烦恼与不快都被文字扫光;当生活失意心情苦闷时,捧起一本书阅读。随着目光在文字间的扫描挪移,身如释重负,心增斗志再次昂扬;当事业有成生活安逸时,捡起一本书阅读,得意忘形的心便会逐渐平静,原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物质的追逐只是虚妄……
汉代刘向曾经说过,“人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从幼时识字到少时读书,再到中年阅读,书与我一直没有分离。它不是高雅的点缀,也不是自我标榜的方式和手段,而是一生的事业。(命题点:段落作用。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揭示主旨;篇末引用刘向的话作结,总结自己一生的阅读经历,强调阅读的重要意义。)
3
推荐理由
名家经典(梁衡)
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南北方的春天有着不一样的风情。阅读本文,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江南的春天,进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之美的兴趣。
江南的春天
梁 衡
己亥正月初一,北京的最高温度只有零下2摄氏度,草木枯黄。我漫步在江西上饶信江江畔,眼前却是一片绿色。远处有一团迷迷蒙蒙的红雾,走近竟是一株山桃……(命题点:段落作用。运用对比的手法,体现江南春天的特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信息报告,北京今天的最高温度只有零下2摄氏度,北方应该是冰雪茫茫,草木枯黄的吧,而这里却是一片绿色。石缝里挑出一枝不知名的草,开着一朵淡黄色的花。想北京,玉兰花是每年春回大地时较明显的标志吧,印象最深的是每年3月3日、5日的时节,中南海红墙外的玉兰树才努力鼓出一些花蕾,也偶尔会绽开几朵。算一下日子,今天才是2月5日,整整还差一个月呢,这路边玉兰树上的花苞已经鼓得快撑不住了,有几朵已在枝头怒放,如翩翩起舞的蝴蝶。(命题点:句子赏析。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写出玉兰花含苞待放的状态和早开的玉兰花艳丽的样子,生动形象。)远处有一团迷迷蒙蒙的红雾,走近一看,是一株山桃,已绽开细碎的花瓣,正乱红无数落满地。
最有趣的是江边的柳树,细长的枝条上,还挂着去年没有落尽的叶子,只是略微有一点发黄,而退去叶子的枝梢处却鼓出了今年的新芽,有那性急的还绽开了嫩叶。不由想起清人张维屏的两句诗:“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寒尽春生,多么有趣的现象令我陷入了沉思,不由吟出一首小诗《江南春柳》:
去冬残叶仍在枝,
今春新芽又鼓蕾。
时光不觉暗中渡,
生命悄悄在轮回。
(命题点:情感分析。暗含作者惜春,珍惜时光、感叹时光飞逝的情感。)
穿过柳树行子,闪出一团耀眼的金黄。我想那大概是北方每年最早开的迎春花吧。走近一看,却是一丛腊梅。这是比迎春还早的花儿,不必等到春天,在腊月里就能开放。但为了抵御风寒,她的花朵表面天生有一层蜡质,这也难免遮掩了她的容颜,所以又叫“蜡梅”。(命题点:人称作用。作者用“她”而不用“它”,把腊梅当做人来写,体现了作者对腊梅的喜爱之情,更显亲切。)而我今天看到的腊梅却褪去了蜡衣,水灵灵的,一串儿笑声在枝头。
还有,北方春色最典型的镜头是飞雪飘飘和在一片枯黄中悄悄露出草芽。韩愈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说的是中原,如果再往西北呢?像我当年生活过的内蒙古西部,“千里黄云白日曛”,这些年由于三北绿化造林,虽说生态大有好转,但枯黄寒冷的底色是不会变的。(命题点:原因分析。此处穿插北方早春的环境特点,以北方早春时节的寒冷,反衬江南早春时节的温暖;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江南春天温暖的特点。)而这里,悄悄涌动着的春色却是在一个大红大绿的深色背景中悄悄搬演。江南的树叶一律是比北方的阔大、宽厚,绿得发黑。在江边的马路旁,在小区的院子里,这个时节还不开花的乔木、香樟、广玉兰、桂花、含笑、梓树,还有较矮的绿篱植物石楠、夹竹桃、八爪金盘都黛绿油亮。然后,那一行行如仪仗队式的茶花树,在浓密厚重的绿叶间怒放着艳红的花朵,有男人的拳头那么大。这花红得像谁在绿丛间泼了一团红墨,浓得化不开。以至于我几次想照一张花朵的特写,在镜头里却总难分清花瓣的纹路和层次。比茶花更人高马大的,是一行行的柚子树,自然也是稠密厚重的枝叶。不过,在密叶深处却高悬着几颗去秋还未摘去的黄柚。如果把这一望浓重的黛绿比作是深邃的夜空,那么这穿越去冬而来的柚子,就是明亮的来自遥远夜空的星星。它们在春的门槛上,隆重地目送着过去的岁月,并迎接春的到来。(命题点:句子理解。那些花儿在初春时节盛开,见证了寒冬的消逝,迎接着新春的到来,暗含往事已矣,当辞旧迎新的精神追求。)
南北之春,除了生命的涌动及其背景的不同,便是空气湿度了。我住到这里已经一个月了,能记得起的见到太阳的日子也就三五天吧,整个世界就这样沐浴在绵绵细雨中。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雨,却如烟一样地轻软飘渺罩着人间,当然也罩着所有的树木花草。我记得在北京时,林业界的朋友说,北方的树其实不是被冻死的,主要是被春天的干风抽死的。你仔细观察,春天时树梢头一般都会被抽干了三五寸。在北方,春雨贵如油。在这里,则是整天整月的雨从天降,如烟如织。那些绿色的生命,岂止是只靠根部来吸收水分,它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着天地间的湿润,怎么能不叶绿花红呢?(命题点:信息提取与概括。从“温度”和“湿度”两个方面写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我舒坦地伸开双臂,拥抱天地,正无边“喜雨”潇潇下,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36练习题: 这是一份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36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补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0练习题: 这是一份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0练习题,共8页。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7练习题: 这是一份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27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