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作业(第二课时)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0422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作业(第二课时)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04225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作业(第二课时)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04225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蒹葭第二课时课后测评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蒹葭第二课时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填空,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来@源,默写句子,提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来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本来只称《________》,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时期的诗歌________篇,也称“________”,这些诗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下列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B.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下面的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句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A.课本中的两首诗都是古代反映爱情的民歌。
B.“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有大量的“比兴”。
C.《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D.《关雎》的感情真挚热烈,《蒹葭》也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情感。
5.默写句子。
(1)参差荇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琴瑟友之。
(2)___________,白露未晞。所谓伊人,___________。
(3) 《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蒹葭》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蒹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追求伊人的道路之艰难。
(8)《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一、阅读课文中的《诗经》二首,完成6~9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源:z#zstep^&.~cm%]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来源:zz^step~#.&cm*]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来源@*~^:中教网&]
[来#@源%:中&^教网]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来~@^#源&:中教网]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www#.zzs%t&ep.^c@m]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w~ww.zzs^&t#ep.cm*]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来源:%&中#~教网*]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来源:中%教~^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zz@st%ep~.c*&m]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来%源:@~中教^网#]
二、阅读《诗经》中的《无衣》一诗,完成10~12题。
无衣[来源&%:zz^step#.c@m]
《诗经·秦风》[中国^&%教育出@版~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10.“岂日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说这首诗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句,这使人想像到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
1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每节诗的末句,位置互相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诗经》中的《式微》一诗,完成13~15题。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来*源:中@教&%网~]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3.“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zzst#~e@p&^.cm]
14.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借事抒情,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B.全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C.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来源%:z#~z&s@tep.cm]
D.《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四、阅读《诗经》中的《子衿》一诗,完成16~19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来源^*:中教网%]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中^国教育出版网~@]
【注释】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6.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热恋中的她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五、阅读《诗经》中的《桃夭》一诗,完成20、21题。[中^#国教%育出&@版网]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来@源:中教^%#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归:出嫁。② 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20.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21.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多子多福、兴旺发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22.这两首诗都是爱情诗,课本编者并未回避“爱情”,并未谈“爱”色变。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爱情与恋爱呢?请你仿照“示例”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生1:我认为: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我们应该了解一点,明白他们爱情观。我们也应该了解爱情是什么?她高尚与神圣,她坚贞与责任。但是我们中学生是不应该谈情说爱的。因为我们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生2:我认为,了解一点有关爱情的知识无可厚非。但确实不应该谈恋爱,我们年龄还小,对于爱情的真正含义,我们根本不懂,再说谈恋爱会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古诗分类】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岀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句子有()
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w@ww.zzs*&te#p.cm~]
④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⑤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国教@育出版~%#&网]
⑥怜故多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参考答案及解析
基础训练
1.【答案】诗歌总集;诗;西周;春秋;305;诗三百;风;雅;_颂
2.【答案】D 【解析】应为“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来@源#:^%中*教网]
3.【答案】C【解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实写诗中主人公,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4.【答案】D【解析】《蒹葭》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并不是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情感。[来源:zzs~t#*ep.@cm^]
5.【答案】(1)左右采之;窈窕淑女;(2)蒹葭萋萋;在水之湄;(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5)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7)道阻且长;_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解析】(1)(2)小题属于“对接性默写”,只要根据上(下)句,默写出对应的下(上)句即可;第(3)~(8)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默写符合题意的名句。
阅读理解
6.【答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蒹葭》写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即为两首诗各自的主题。)
7.【答案】示例:《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雎鸠鸟的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解析】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其作用要从表现意境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ww@w.#zzstep.~^cm*]
8.【答案】《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9.【答案】B。【解析】“君子”在《关雎》一诗中指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男子;而“伊人”在蒹葭一诗中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10.【答案】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
【解析】从“岂”这一反问语气词着手分析“岂曰无衣”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再与“我有衣兮”的语气比较,可知表达效果的差异。
11.【答案】“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乒”之句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动作性”可知是与“修”这一动词相关的诗句,从相关的三个句子可概括出其意境(场面)来。
12.【答案】不能调换。诗歌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反映了从准备到出发的过程。
【解析】能否调换,要从三句所表达的意境的连续性的角度分析。
13.【答案】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14.【答案】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15.【答案】D【解析】不是感情的“起伏”,只是表达主人公对贵族统治者压迫劳动者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16.【答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17.【答案】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18.【答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终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意对即可)
19.【答案】C【解析】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
20.【答案】重章叠句
21.【答案】繁盛硕大的桃子 茂盛的桃叶 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拓展延伸
22.【答案】示例:我们通过《诗经》了解古代成人的爱情是可以的,但我们中学生不应该谈恋爱。我们有些男女同学之间关系过于亲密,甚至有点不正常,这是极端错误的!我们现在处在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我们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如果把精力放在谈恋爱上,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家长也应该给我们多讲讲这方面的道理。
【解析】赞成或反对均可,但均要说明理由,所说明的理由要符合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实际。
23.【答案】① ③ 【解析】①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③表达诗人自己恬静自得的心情,①③都没有表达思乡之情。[来%^#源:中&教~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2课《诗经》二首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复习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