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地理总复习重要微专题讲解十一 流水地貌
展开微专题十一:流水地貌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18·全国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 T1 C. T2 D. 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析】1选A,2选A,3选D。第1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由于当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故T3、T2、T1阶地由于位置较高,不再受河流侵蚀、堆积作用影响,故面积不会扩大。而T0阶地由于受洪水期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会有泥沙沉积,因此面积会增大。第2题,阶地的形成是受流水侵蚀,而阶地上面砾石的堆积,则是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就越强,根据四级阶地上沉积的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可推断T3形成时期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携带泥沙的能力最强。第3题,图中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前期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平坦面,洪水期河流带来砾石在此堆积;后期由于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呈阶梯状,且每个阶梯上有一些砾石沉积,故该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在每个间隙形成沉积。
【微点突破】
一、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
1.流水作用类型:侵蚀作用(含溶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2.侵蚀与沉积作用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的以侵蚀为主,有的以沉积为主。
3.流水侵蚀类型及作用结果
(1)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使河流变长
(2)下蚀(下切)——向下侵蚀。河谷不断加深,形成V型谷
(3)侧蚀——向两侧侵蚀。使河床不断加宽。
4.河流的发育过程
(1)初期:因地势起伏大,流水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常形成V型谷。如图A。
(2)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流变弯曲。河谷拓宽。如图B。
(3)晚期:地势较低平,以侧蚀为主。形成U型谷。如图C。
5.流水的沉积作用
(1)当流水的搬运能力不足以把物质搬运走时,就会发生沉积作用。重(或密度大)的物质不容易搬走而先沉积,故流水沉积具有分选性。
不同的环境条件,搬运与沉积作用是不同的。
(2)河流中上游,因地势落差大,受重力作用影响,水流速度较慢,侵蚀和搬运能力较弱,沉积作用较强。往往形成江心洲、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思考:影响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强弱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流水侵蚀能力大小的因素
(1)地质条件:松软、破碎、硬度小的岩石易被侵蚀;坚硬、结构致密的岩石不易被侵蚀。
(2)地形条件:坡度陡,与侵蚀基准面高差大,易被侵蚀。
(3)气候条件:降水强度大、降水多,侵蚀能力越强。
(4)水文条件:河流水量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
(5)植被条件:有植被保护,不易被侵蚀。
(6)人类活动:通过改变自然条件某个或某些要素,而影响侵蚀。
影响流水搬运能力大小的因素
与流水的速度和流量有关,流速越快、流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
影响流水沉积作用强弱的因素
与流水的速度和流量、含沙量有关,流速越快、流量越大、含沙量越大,沉积作用越强。沉积作用强,则侵蚀作用弱。
二、侵蚀与沉积的轮回——河谷阶地的形成
阶段1:地壳比较稳定河流以侧蚀及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图1)
阶段2: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漫滩的一部分跟河流水面的相对高度变大,形成了一级阶地(图2)
阶段3:地壳又变的稳定,河流下切侵蚀也随之减弱侧蚀和沉积变强,新的河漫滩形成。(图3)(可看着是阶段1的重复)
再重复阶段2过程,就可以形成二级阶地。
河谷阶地形成经历:①地壳稳定,河流堆积(沉积);②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两个过程。有多个阶地,次依重复这两个过程。如果从内外力的作用看,河谷阶地的形成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从外力的沉积与侵蚀看,一个阶地的形成经历一次沉积与侵蚀,多个阶地的形成是侵蚀与沉积的轮回。
河谷阶地应用
(1)村落选址:古村庄一般在河流阶地上,既离河较近,又受洪水的影响较小。
(2)找矿:一些重金属矿,可能在河漫滩或河谷阶地中沉积。
(3)农业生产、交通建设等
(《世纪金榜》)河流阶地往往是区内人类居所、农田、道路、工矿建设的主要分布场所。如图为云南省德钦县的梅里大峡谷景观及其一级河流阶地的农业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有多级阶地的梅里大峡谷形成过程的地理环境特征包括
①地壳抬升 ②气候湿润 ③地壳下沉 ④气候干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大峡谷农业生产集中在一级阶地及缓坡地带,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疏松、肥沃 ③靠近灌溉水源 ④不易受洪水侵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梅里大峡谷阶地上聚落需防御的主要地质灾害是
A.洪水、地震 B.泥石流、滑坡 C.台风、落石 D.寒潮、滑坡
【解析】1选A,2选A,3选B。第1题,梅里大峡谷先是内力作用地壳抬升,由于该地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形成。第2题,材料中信息“河流阶地往往是区内人类居所、农田、道路、工矿建设的主要分布场所”可知,阶地地形平坦;河流沉积物堆积形成,土壤疏松、肥沃;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①②③正确;大峡谷农业生产集中在一级阶地及缓坡地带,可知该地地势较低,可能受到洪水侵袭,④错误。第3题,该地区山高谷深,地面坡度大,气候湿润降水多,故多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
三、江心洲(岛)——侵蚀与沉积的双人舞
既有河谷阶地,更常见到江心洲。江心洲是怎样形成的?
说出这些江心洲(岛)位置特点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橘子洲位于湘江的下游;萍岛位于湘江的上游干支流交汇处;江华的江心洲位于潇水的河源段。
分析图中江华江心洲的形成过程?
①早期,河流凸岸沉积形成形成边滩,与陆地相连;
②随着西河主流向凹岸摆,凸岸边滩不断发育,水流切割边滩形成心滩;
③随着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心滩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河道演变为双汊型。
由此看来,江心洲的形成,是流水的侵蚀与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以沉积为主。比喻为侵蚀与沉积的“双人舞”。
【训练】(2021年湖南卷)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下面第一幅图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第二幅图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与流速呈正相关,由材料“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可知,关洲河段流速变化为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由上述分析,再结合图示可知,随着流速加快,水流的侵蚀作用也加强,加之南岸为凹岸,更易侵蚀,故水流冲垮南岸,夺车阳河河道,将河漫滩变为水下浅滩;之后流速减慢,沉积作用加强,水下浅滩逐渐演变为江心洲,将长江一分为二,该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第(2)题,由图可知,流量越大,北河道分流比例越大,说明北河道较南河道宽阔;流量越小,南河道分流比例越大,说明南河道较北河道更深,据此推测北河道宽而浅,南河道窄而深。第(3)题,若赞同,则重点从南河道侵蚀加剧、北河道淤积加剧方面作答,南河道为凹岸,以侵蚀为主;北河道为凸岸,以淤积为主,且上游修建水库,使得该河段洪峰减少,对北岸的冲刷作用减弱。若不赞同,则重点从南岸抗侵蚀和关洲岛两岸冲淤角度作答,南岸为石质河岸,加上人工加固堤岸,抗侵蚀能力强;关洲岛北岸为凹岸,易受侵蚀,与长江北岸的距离会逐渐增大,关洲岛南岸为凸岸,易受沉积,与长江南岸的距离会逐渐减小。
答案:(1)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变快,长江加剧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长江河道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
(2)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3)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
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四、游荡的河流——辫状水系
某段河道若有多个江心洲发育,对河流的水系有何影响?
1.辫状水系——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
思考1:这些辫状水系分布位置有什么特征?
河谷、河口、山口;地势较平坦或低平。
思考2:水系特征相同吗?
思考3:在成因上相同吗?
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夏秋季支流及上游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入宽谷;宽谷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变缓,泥沙在河底沉积形成沙洲;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分隔水道产生分汊,形成辫状景观。
珠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受海水顶托而沉积,形成多个江心洲,这些无规则的江心洲将河道分割为多个交错的汊流。
河流携带的泥沙出山口后,地势变缓、河道变宽,水流减慢,泥沙迅速沉积,形成多个交错的汊流。
辫状河流流量不稳定,暴涨暴落,含沙量很大,并且不均一。当洪峰到来时,这种河流迅速拓宽它的河床,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洪峰过后,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沙洲被水流斜切,形成新的河道。这样,到下一次枯水位时就会看到河道的分布面目全非,有的河道作了大幅度的迁移,因此这种河道也称为游荡型河道。
从形态上看,珠江口为辫状水系;从河道是否游荡看,珠江口不能算是辫状水系。
五、横向环流与河曲
为什么河流的凹岸容易侵蚀,而凸岸容易沉积
1. 横向环流使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因离心力作用引起的垂直于主流向的横向水流运动,其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部水流流向凸岸。
由于横向环流的存在,表层的河水流向凹岸,并不断侵蚀左岸。使河道不断向左岸移动,河道变弯变深。(如图)
底层河水流向凸岸,把底层的泥沙不断带到凸岸沉积,形成边滩。
结果:使河曲进一步发展,河道越来越弯曲
2. 河曲的形成与发展
(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形成河曲(如图① )
2)河曲继续发展,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这条河流的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狭窄的河曲颈(如图②)
(3)洪水时,河曲颈可能被冲开,河道截弯取直(如图③)
(4)河床取直后,弯曲河床段因为泥沙淤塞、水位下降,逐渐与主河道分离而被废弃,成为遗留在原河流凹岸边一段弯曲积水的湖泊,从而形成了牛轭湖(如下图④)
辨析:河源地区也可能有牛轭湖
牛轭湖多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是真?是假?河源地区也可能有牛轭湖。
比一比:甲、乙两河曲位置有什么不同?
断一断:甲、乙两河曲属于什么类型的河曲?
想一想:甲、乙两河曲形成的原因一样吗?
甲河曲位于河流的中游平原区;乙河曲位于河流的河源段。
甲河曲为自由型河曲;乙河曲为嵌入式河曲。
3.河曲的类型及成因
(1)嵌入式河曲:一般说来,一条河流先是在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河曲”,后来遇到了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向下切割。但河水的流动已经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河曲”之中,因此河流就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一直向下切下去直到深深地切到地壳的岩石圈中,看上去好像“嵌进去”一样。
(2)自由式河曲:在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凹岸的侵蚀与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形成可以自由摆动的河曲。中国荆江与汉水的自由河曲最为典型,尤其是自藕池口到城陵矶,有“九曲回肠”之称,河曲横向摆动幅度最大宽度可达45公里。
河曲是指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在宽广、开阔的地区常形成河谷宽阔的“自由式河曲”,而在岩石中一般很难形成河曲。长江通天河的曲麻菜至直门达河段的河曲演变成了嵌入地壳岩石圈的“嵌入式河曲”。下图为河曲景观图和长江部分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通天河沿岸附近居民常把“阶地”开垦为良田的主要原因是
A.水运便利 B.涝灾较少 C.水源丰富 D.土层深厚
2.图中金沙江河段形成陡峭的峡谷而非河曲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平缓 B.地势起伏大 C.河流流量大 D.河流流量小
3.由自由式河曲演变为嵌入式河曲的条件是
A.河流水位下降 B. 河流水量增大 C.地壳抬升 D.地壳下降
【解析】1D,2B,3C。考查河流对地形形态的塑造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河流弯曲处不是由于地转偏向力导致的,是由于河流流水惯性导致的,河流在凸岸沉积,凹岸冲刷,沉积一侧干层厚,有利于耕作。故选D。
(2)地势起伏大小对河流下蚀作用差异明显。地势起伏大,侵蚀作用强,河流上游地区由于支流数量少,河流流量小,侵蚀作用小,不易形成峡谷。故选C。
(3)自出式河曲演变为嵌入式河曲主要由于地壳抬升,下蚀作用加强而形成的。
三、微点训练
河曲是指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在宽广、开阔的地区常形成河谷宽阔的“自由式河曲”,而在岩石中一般很难形成河曲。长江通天河的曲麻菜至直门达河段的河曲演变成了嵌入地壳岩石圈的“嵌入式河曲”。下图为河曲景观图和长江部分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通天河沿岸附近居民常把“阶地”开垦为良田的主要原因是
A.水运便利 B.涝灾较少 C.水源丰富 D.土层深厚
2.图中金沙江河段形成陡峭的峡谷而非河曲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平缓 B.地势起伏大 C.河流流量大 D.河流流量小
3.由自由式河曲演变为嵌入式河曲的条件是
A.河流水位下降 B.河流水量增大 C.地壳抬升 D.地壳下降
【解析】考查河流对地形形态的塑造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河流弯曲处不是由于地转偏向力导致的,是由于河流流水惯性导致的,河流在凸岸沉积,凹岸冲刷,沉积一侧干层厚,有利于耕作。故选D。
(2)地势起伏大小对河流下蚀作用差异明显。地势起伏大,侵蚀作用强,河流上游地区由于支流数量少,河流流量小,侵蚀作用小,不易形成峡谷。故选C。
(3)自出式河曲演变为嵌入式河曲主要由于地壳抬升,下蚀作用加强而形成的。故选C。
下图示意1756~1960年长江石首—城陵矶段河道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该河道的演化顺序为
A.甲、乙、丙、丁 B.丁、甲、丙、乙 C.甲、丙、丁、乙 D.丁、甲、乙、丙
5.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段河道多采用人工裁弯取直的治理措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
①上游洪水下泄 ②河床泥沙淤积 ③地下水的补给量 ④河道通航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4.B,5.D.第4题,比较不同演化阶段的河道分布特点可知,图中甲和丁河道相对比较平直,甲弯曲度增加,反映河流侧蚀导致河道弯曲,说明丁在前,甲在后;丙与乙都比较曲折,但乙时段出现了弯曲河段变为牛轭湖的现象,说明丙在前,乙在后。第5题,平直河道相对于弯曲河道,流水速度快,泥沙淤积少,河道通航能力将提高等。将河流裁弯取直会减少河床泥沙淤积,河道长度变短,获得地下水补给的总量减少等。
(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河的每一次大改道都会对河口三角洲(包括陆上和水下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造成深刻的影响。改道后,原黄河河道被称为废黄河,原河口被称为废黄河口。黄河最后一次大的改道,是由江苏盐城改到山东东营,此次改道给山东人民带来重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治理,使黄河水害得到有效控制。下图示意不同年份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
(1)读图,描述自497年以来不同年份间废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位置总体变化过程。
(2)推测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的年份,并说明推测依据。
(3)调查发现,现今废黄河口附近的水下三角洲面积在增加。请分析其原因。
(4)江苏盐城有较长的海岸线,但是没有大港口。请分析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给出的不同年份海岸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从497年到1855年,海岸线都是向海洋方面推进,但是这几条线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反映出推进的速度有差异。其中497年到1582年间,推进的速度较慢,但是1582年到1855年,不到三百年间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距离比之前一千多年都要多,足以说明速度快;1855年到1921年,海岸线有了向陆地后退的趋势,且后退的并不均匀,在废黄河口处后退的最明显。第(2)题,根据海岸线变化特点可以得出,在1855年到1921年间,海岸线有了向陆地后退的趋势,且后退的并不均匀,在废黄河口处后退的最明显,由此可以推测,黄河在此年间发生了改道,以致河口处淤积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减小,加上海浪的侵蚀,导致海岸线后退。第(3)题,黄河北归后,苏北废黄河日径流入海水量骤减,陆上三角洲开始萎缩,同时海浪侵蚀加强使得陆上三角洲不断被侵蚀;被海水侵蚀掉的泥沙被沿岸的海浪和水流携带最后在浅海区沉积;此时虽说黄河已经改道,但是仍有其他陆地径流携带泥沙入海,使得水下三角洲部分继续缓慢向海洋推进。第(4)题,港口的建设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港阔水深的避风港,建港条件要优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主要是依托城市、运输需求、技术水平等。
答案:(1)497年到1855年,海岸线总体呈现向海洋推进的趋势。其中,497年到1582年推进速度较慢,1582~1855年推进速度较快;1855年到1921年海岸线呈现向陆地后退的趋势,其中废黄河口后退程度最大。
(2)年份:1855年。推测依据:1855年到1921年期间,废黄河口的海岸线后退最多,说明此地堆积作用减弱,黄河改道,废河口处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3)黄河北归后,苏北废黄河日径流入海水量骤减,海浪侵蚀加强使得陆上三角洲后退;海水侵蚀掉的泥沙在浅海区沉积;仍有陆地径流携带泥沙入海,使得水下三角洲部分继续缓慢向海洋推进。
(4)苏北沿海泥沙淤积严重,不利于轮船航行;缺乏大河入海口,经济腹地受限;苏北沿线城市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量不大;历史上黄河改道在苏北入海,地理环境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