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地理总复习重要微专题讲解二 雾
展开微专题二:雾
一、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1•山东卷)“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着濛濛细雨的天气,这种天气在越南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出现的几率更大。下图示意“克拉香天气”出现时段的风向。据此完成1~2题。
1.越南北部沿海出现“克拉香天气”的几率更大,主要是因为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
①风速小 ②地面温度低 ③地势低 ④空气湿度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克拉香天气”易出现的时间段是
A.2-4月 B.5-7月 C.8-10月 D.11-次年1月
【解析】1选A,2选A。第1题,结合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可知,北部沿海更靠近陆地环境,摩擦力大,风速较小,地面温度降温快且更低,因此①②正确。越南南部沿海的地势更低,③错误。南部洋面温度较高,蒸发量多,空气湿度更大,④错误。第2题,由图中风向可知,越南沿海附近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说明该地东北信风有所减弱,西南季风还未到达,使得陆地冷气团得以向海洋移动,从而出现“克拉香天气”。最符合该特点的时间段为2-4月。
二、微点突破
1、概念:雾是大气中的水汽冷凝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使近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
2、雾的形成条件
(1)冷却:如辐射冷却(昼夜温差大)、水平冷却(热空气遇到冷地面、冷空气缓慢进入并下沉、寒流经过)和上升冷却(辐合上升、对流上升、地形抬升、锋面抬升)。
(2)充足的水汽来源:①本地水汽(蒸发与蒸腾,受温度、水域面积、植被状况等影响);②外地水汽输送而来。
(3)有凝结核:尘埃等,如建筑工地、矿区、市区内等多凝结核。
(4)较稳定的天气:无风或微风的气象条件、相对封闭的地形(低洼地山坳里)。风力较大,易将雾吹散。
3、几种常见的雾
(1)辐射雾:夜间,尤其时晴朗微风的夜间,地面因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空气接触冷地面和空气本身的辐射冷却,空气中水汽达饱和,形成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多出现在睛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一般夜间至凌晨生成,日出前后最浓,日出后1-2小时随气温升高逐渐消散;雾起的越早,消散的就越晚,反之,则越早。
(2)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水平运动到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平流雾的形成要有适宜的风向、风速,风向应由暖湿空气区吹向冷下垫面区,风速一般在2~7m/s之间。春夏季节在我国沿海一带经常出现的海雾大多属于平流雾。这种雾往往伴有毛毛雨的天气。
(3)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多出现在秋末、初春。一般雾后便是持续性的降雨。锋面雾在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面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人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面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
(4)团雾:“团雾”又名坨坨雾,团雾外视线良好,团雾内一片朦胧。团雾属于特强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一般发生在深秋和冬季夜间或清晨,团雾预测预报难、区域性强,容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高速公路上易出现团雾,因为:①高速公路路面白天温度较高,昼夜温差更大,更有利于团雾形成;②凝结核较多,如汽车尾气排放等,空气中微小颗粒的增加,有利于形成团雾;③团雾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处于低洼地段的路段更容易形成团雾。
4、雾的消散
(1)下垫面增温,雾滴蒸发,对流增强,雾消散。
(2)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
雾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短雾(雾持续时间较短),潮湿地区则以长雾最多见。
5、雾的危害
(1)降低能见度,对交通影响大。如影响高速公路车辆行驶和机场飞机起降。
(2)危害人体健康。雾天污染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后将变得不易扩散与沉降,这使得污染物大部分聚集在人们经常活动的高度。多雾的天气,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会增加。
(3)对农作物危害也很大,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水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粘附上有害雾滴,不但会使果实蔬菜上长斑点,而且能促进霉菌的生长,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4)危害电力设施。雾闪也称污闪,是指浓雾使绝缘表面附着的污秽物在潮湿条件下,在绝缘表面形成一层导电膜,使绝缘子的绝缘水平大大降低,在电力场作用下出现的强烈放电现象。雾闪会引起电气设备、输电线路短路、跳闸等故障,造成电网断电,影响工农业和其他各行各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电,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5)影响通信。影响微波及卫星通信,使其信号锐减、杂音增大,通信质量下降。
6、雾与霾的区别
(1)从污染角度区分:霾≈空气污染,雾≠空气污染。
(2)从能见度角度区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就是雾;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的,称为轻雾或霾;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尘颗粒造成的,就是霾或灰霾。雾的厚度一般只有几十米至几百米,霾则有1千米~3千米。
(3)从颜色区分: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霾则多是黄色、橙灰色;但是霾与周围环境边界不明显。
三、微点训练
(2021-广东省1月适应性测试)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与前期暖湿气团混合,易形成大雾。观测统计发现,该区城大雾日数以每年10~12月最多。据此完成1~2题。
1.秋冬季节,形成该区域大雾的主要气象条件是
A.日照变长 B.对流旺盛 C.逆温增强 D.锋面过程
2.我国环渤海区域大雾日数以每年10~12月份最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时段内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入侵容易形成
A.稳定少动低压和较大风速 B.不稳定高压和较大风速
C.稳定少动高压和较弱风速 D.不稳定低压和较弱风速
【解析】1C,2C。第1题,大气稳定有利于雾的形成。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与前期暖湿气团混合,弱冷空气在下,暖湿气团在上,形成逆温层,大气对流作用弱,暖湿气流遇冷凝结成大雾。C正确。日照长短与大雾的形成无直接联系。排除A。对流旺盛不利于雾的形成,排除B。秋冬季节环渤海区域多出现冷锋,但冷锋常带来大风天气,不利于雾的形成,D错。第2题,水汽、凝结核、降温条件和大气稳定有利于雾的形成。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弱冷空气(冷高压)占据该地,多盛行下沉气流,大气对流运动弱,大气稳定少动,风力较弱,故C正确。
南美某地,每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当地的居民制作“捕雾网”收集水资源(如图所示)。完成3题。
3.该地“每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原因是
A.临近太平洋,增温增湿 B.临近亚马孙平原,水汽多
C.气候炎热,蒸发量大,水汽多 D.寒流经过,下垫面温度低,水汽凝结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D。该地由于纬度低,地势低,全年高温。由于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干旱少雨。且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显著,当强大的秘鲁寒流流经暖湿的洋面时,易形成海雾。故D正确。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4~5题。
4.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5.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解析】4.D,5.C。第4题,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信息区域定位,图示地区为太平洋东岸的北美地区大陆西岸。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盛行西风。材料信息提供了雾形成的基本条件:暖湿空气受下垫面冷却。A项直接错误,沿岸流经的是寒流;因S市位于半岛,海陆间气温差异并不大,C项错误;B、D项具有共同点,都属于寒冷下垫面的性质,但B项中的半岛东侧海湾水温较低也是受寒流影响所致,且半岛西侧受寒流影响,比东侧海湾水温还低,故多雾的主要原因是沿岸寒冷降温作用强。第5题,该题中ABCD项的内容都属于S市所属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具有的气候特征。但ABD项的内容都不利于雾的形成,而副高控制下风力较弱,空气流通差,不利于雾的扩散。故选C。
(永州市2022年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每当旭日东升和夕阳西下,郴州资兴市小东江 10 余千米狭长而又清亮的水面上,轻纱漫舞,云蒸霞蔚,恍若一条白色的玉带在峡谷中飘舞,形成“雾漫小东江”奇景(图 5)。江面上雾的形成与这里水体与大气间的悬殊温差、陡峭峡谷、茂密森林、充沛水汽等条件有关。据此完成6~7题。
6.一年中,江雾出现频次最多的地方是
A.丁处 B.丙与大坝之间 C.乙丙之间 D.甲乙之间
7.有关“雾漫小东江”奇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早、晚成雾原因相同,早上江面水温小于气温
B.早、晚成雾原因相同,傍晚江面水温小于气温
C.早、晚成雾原因不同,早上江面水温大于气温
D.早、晚成雾原因不同,傍晚江面水温大于气温
【解析】6C,7D。第6题,文字材料上说明小东江的雾的形成与这里“水体与大气间的悬殊温差、陡峭峡谷、茂密森林、充沛水汽等条件有关”,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且有空气的平流运动、水面经太阳辐射增温等条件,故在小东江乙丙间河段多雾,C正确。第7题,图示上显示夏季气温超过20℃,而东江电站发电从水库底部排出的水体温度较低,仅为8~10℃。所以,按照成因,小东江早晨的雾为辐射雾和平流雾,水上气温要高于水温;经过白天的长时间太阳照射,小东江水体增温,水面有大量水汽蒸发,晚上为蒸发雾,而晚上大气辐射损失热量而降温,故江面水温大于气温,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