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编高阶思维思维方式二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课件
展开以整体性为基础,地理学发展了一系列理论和思想。其中,综合思维就是地理学最重要的观念、理论、方法和思想观的创新与发展。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习惯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有助于解决答题角度不全的问题。
综合思维的一般路径是“先分解,再综合”(如下图所示),也就是首先将研究的对象从要素、时空等角度进行分解,然后再对各个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因此,综合思维的关键是“分解”。知识体系和试题信息是分解的主要依据。地理联系是综合分析的主要依据。综合思维的维度一般包括要素、时空和地方三个方面。
1.要素综合将地理环境整体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分析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等。2.时空综合(1)空间综合:将空间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地域单位进行综合分析。(2)过程综合:将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分解为不同的时间阶段和空间过程,按照地理事物发展的时空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变化,需要结合地球运动、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貌演化、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的演化等自然地理过程和人口迁移、城镇化、文化扩散、产业发展等人文地理过程进行分解和综合。
3.地方综合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例题 (要素综合与时空综合)(2023·全国新课标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8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下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4分)(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6分)(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4分)(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8分)(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6分)
【答案】 (1)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高(2分);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下降(低)(2分)。(2)夏季气温高(2分),湖泊水温高,浮游生物量大(1分);降水量大(2分),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多(1分)。(3)秋季湖水更新慢(2分),已积累的外源类有机物多(2分)。(4)不泄洪:洪水挟带的腐殖质,直接增加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累积量;加之腐殖质可分解出营养盐,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两点都答得3分,答任意一点或答腐殖质多或浮游生物多得2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1分)。泄洪: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1分)、下泄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1分),稀释作用强(1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1分)。
(5)淮河注入洪泽湖,夏季入湖水量多(2分);湖底高于周边地面,防洪压力大(2分);调峰(泄洪)更为频繁,且持续时间长(2分)。
【示例剖析】本题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变化为核心线索,引导学生探讨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将要素间综合作用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加以区分,再将两类作用相结合,体现了综合性与区域性的有机统一。第(1)题,属于要素综合,需要将影响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要素分解出来,然后才能进行综合。
第(2)题,主要属于要素综合,需要根据基本信息和相关知识将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然后进行综合。
第(3)题,主要属于要素综合。
第(4)题,主要属于要素和过程综合。
第(5)题,主要属于要素和过程综合(需要形成因果链或过程链)。
比较思维就是分析事物间异同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思维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为分类和选择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凡是选择,就意味着存在多种选项,而不是唯一。只有在诸选项之间进行科学的比较,才能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因此比较是选择的前提。区域差异的绝对性、区域地理特征和区位条件评价的相对性,共同决定了区域问题的研究必须要运用比较思维。
地理试题中常见限定了比较对象的设问,一般形式是“与……相比较,指出、分析说明……的条件、原因、特征、影响等”,这一类试题已经明确地指出要用比较的方法。另外,还有很多试题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要用比较的方法,但是往往隐含着需要用比较思维的要求,否则难以找到答题思路。比如“分析或说明……优势条件、特征、原因、影响等”设问没有限定比较对象,但往往存在着隐形的比较对象,需要根据题目推理确定,进行对比分析后,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作答。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一类试题。例如,对某区域工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必须要有参照对象,通过与参照对象进行对比,才能够明确两者之间的异同,凸显出该区域工农业生产相对的区位优、劣势及其内在原因,才能筛选出全面的答题角度,并将之论述清楚。因此,比较思维在区域工农业区位条件分析和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
比较思维的模型可概括为“一明二定三对比”(如下图所示)。“一明”是指明确考查区域和主题,“二定”是指确定对比区域和对比的事项,“三对比”是指在考查区域和对比区域之间对比分析确定的事项。具体步骤:第一步,根据设问直接明确考查区域和主题,明确考查的空间范围、考的是什么和需要调动的知识是什么;第二步,根据题目信息和相关知识推理确定隐形的对比区域和对比的事项;第三步,运用相关知识将确定的事项,在两区域间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答题角度并对其内在联系和特征进行准确论述。
例题 (2023·山东卷,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下左图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下右图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6分)(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6分)
【答案】 (1)海口河作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多次疏浚,导致滇池水位下降,柴河河口地区出露,三角洲面积扩大(2分);柴河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到达河口地区泥沙增多,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2分);下游开挖沟渠分散水流,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导致流速降低,水量减少,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2分)。(2)B区域成陆时间早,聚落形成早;(2分)B区域开发早,水稻种植早,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生产生活条件优越;(2分)B区域海拔高,受滇池水位变化影响小,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强。(2分)
【示例剖析】 第(1)题,主要属于要素综合,其要素分解和筛选思维过程如下图所示。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编高阶思维思维方式一区域认知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编高阶思维思维方式一区域认知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2题,第3题,第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编高阶思维思维方式三批判性思维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编高阶思维思维方式三批判性思维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2题,第3题,示例剖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08 基于高阶思维的城市主题(教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解密08 基于高阶思维的城市主题(教案)-【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课件+分层训练(全国通用),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