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地理总复习重要微专题讲解十二 风成地貌与风沙问题
展开微专题十二:风成地貌
【高考曾过样考过】
(2021•湖南选择考)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下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和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1D,2B。第1题,由图可知,同一地点L月的风积物较厚,结合材料信息“该地的冬春多大风”,河流的堆积物经过累积,5月份达到最厚,加上这时段河水少,侵蚀作用弱,故可推出L为5月;由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经过长时间侵蚀,风积物厚度减少,故M应为9月份。第2题,由图例可知,该区域植被覆盖率南部高于北部,故南部风力侵蚀和堆积均弱于北部,这不是造成河道宽窄的主要原因;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位于河流上游,侵蚀作用较强,河道宽阔,北部位于河流下游,上游带来的泥沙到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狭窄。
【微点突破】
一、风力侵蚀作用
1.影响风力侵蚀作用强弱的因素
(1)地质条件:疏松、破碎(细小)、较软的岩石(或物质)易被风吹侵蚀。
(2)气候条件:①风速大、风频大,风力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可使侵蚀物(岩石、沙粒等)变得更细,而更易被风吹蚀;③侵蚀物含水量大小,如湿度大的泥土和沙粒,粘性好,不易被风吹蚀。
(3)植被条件:植被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起保护作用。植被不良,风蚀作用强。
(4)人类活动:人们通过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来影响风蚀作用的强弱。如植树与毁林;过垦与退耕等。
2.不同环境下的风蚀地貌
(1)雅丹地貌:
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雅丹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试一试:请你归纳左图景观其形成的环境特征。
①较厚的湖相沉积物质;②气候干旱,沉积物裂开;③强大的定向风
辩一辩:请你说出风蚀蘑菇、风蚀垄脊、风蚀城堡形成的环境的异同。
异:①风蚀蘑菇:多变的风向;上下岩层的硬度差异。
②风蚀垄脊:沉积物裂开;定向风。
③风蚀城堡:沉积风物裂开;变向的风。
同:风力的差异性侵蚀
(2019·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解析】1选B,2选C,3选C。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修建水库前河流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平原,据此判断山前平原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构造运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难以形成平原;冰川作用主要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平原(呈波状)等,与山前平原形态不符;风力的作用一般会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诸如沙丘之类的。第2题,从材料可知,出现断流是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且出现了多年断流。该区域为半干旱及半湿润区,断流后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平原沙滩裸露,易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洼地。第3题,洼地增多增大,主要发生在河流的断流时期,即冬春时节。此时东北地区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水量少,流水作用弱,水土流失和沼泽化出现的可能性较低;由上题可知,洼地是风力侵蚀所致,河流长期断流,风力作用加强、河床裸露、土壤含水量降低,容易导致土地沙化现象。东北地区纬度高,且此时为冬春时节,蒸发并不旺盛,盐碱化现象不明显。
(2021·山东卷)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岩壁上(下图)。岩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4~5题。
4.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壁崖,能够
A.降低开凿难度 B.减弱风沙侵蚀 C.减轻风化破坏 D.方便生活取水
5.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A.构造运动 B.太阳辐射 C.大气降水 D.人类活动
【解析】4选B,5选C。第4题,结合区域认知“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可知该区域气候较干旱,受西北风影响,多风沙;大泉河西岸壁崖位于背风侧,可减弱风沙对洞窟的侵蚀。材料“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可推知洞窟分布高度较高,因此无法降低开凿难度,也不方便生活取水;东、西侧崖壁上的风化破坏程度,差别不大。第5题,结合材料“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可推知崖体裂隙会导致水渗入洞窟内部破坏壁画,尤其是上层壁画。题目设问“与下层洞窟相比”,上下洞窟内壁受构造运动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差异较小,下层洞穴更易受人为活动的破坏。
【微点突破】
二、风力的沉积作用
1.影响沉积作用强弱的因素
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中最主要的形态。
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风力、地形、水分、植被及沙源供给等条件的影响。(地形使近地面风沙流方向发生改变,一般山岭的迎风侧沙子大量堆积,形成巨大的沙丘。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不利于沙丘的发育。沙源供给量的多少,影响沙丘的规模。)
(1)新月型沙丘:受单一定向风影响
辩析:上图景观的成因上有何不同?
(左图)鲸背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右图)沙丘是受较固定的风力作用沉积形成的。
(2)沙垄
沙垄与沙丘在形态有哪些相似?又有哪些不同?请推测沙垄是在怎样的风力作用下形成的?
受成锐角的两个方向的风,沙丘的两翼的一侧顺风向延伸,而形成。
(3)金字塔型沙丘
形成金字塔型沙丘的风有什么特点?
多个方向的风。(风的夹角>900,或相反)
(4)横向沙垄:因与风向垂直分布,又称横向沙垄。
推测横向沙垄的成因
当两个不同气流相遇发生抑制或气流受山地阻碍发生反射时,形成与盛行风向垂直的横向沙垅,沙丘经常是呈前后往返式运动。
(5)抛物线沙丘
其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刚相反,即沙丘两翼指向上风方向,迎风坡陡急而呈弧形凸出,平面图形好似一条抛物线,故而得名。抛物线形沙丘的形成,植物起了很大的作用。沙丘的两侧边缘植物一般生长良好,从而阻碍了沙丘的移动,使其留在原地,但沙丘没有被植物固定的部分,在风力作用下继续向前移动,最初成为略微突出的形状,以后就逐渐形成弧形的抛物线形沙丘。
(6)灌丛沙丘
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丛周围堆积而成的沙丘类型。为固定或半固定水丘。
思考:出现灌丛沙丘,说明地理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提示:水分条件变好,能生长耐旱的植被。由流动沙丘向固定半固定沙丘转化。环境向逐渐变好。
小结:(1)影响沙丘形成和发育主要是风力(风速)的大小及风力搬运物的颗粒大小、密度、风所裹挟的沙的多少等。(2)地形、植被等是通过影响风力(风速)的大小和风向来改变风力沉积作用的强弱的。
真的?假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多风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在降水丰富的东部季风区可见到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这是真的吗?
(7)河湖边的沙丘
【微点突破】
什么样的环境容易发育风成地貌?
三、风成地貌发育的条件
可见:有足够的沙源,定向风,干旱的环境(常年干旱或季节干旱),都有可能发育风力沉积地貌,各种形态各异的风力沉积地貌是不同因素的叠加而形成的。
沙丘:单一的定向风
两翼不对称的沙丘:叠加另一种风(锐角风)
金字塔沙丘:叠加多种风(风向夹角>900)(或相反)
垂直沙垄:叠加地形影响
抛物线沙丘、灌丛沙丘:叠加植被因素
河湖岸边沙丘:叠加环境变化(湿润地区的干季)
【微点突破】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的危害
请说说风沙活动有哪些的危害?
破坏建筑物、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土壤肥力。能见度下降,影响交通。……
2.风沙的防治
防治风沙危害的方法有哪些?
①利用生物措施或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如营造“三北”防护林工程,设置草方格沙障,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等恢复植被;
②合理用水资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调配上下游水资源;
③调节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围栏圈养,建设人工草场;
④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营造薪柴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和太阳能;
⑤控制人口增长,生态移民等。
如果把治理的措施归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生产措施,又怎样归类?你还想到了哪些措施?
【微点精练】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若干旱加剧或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下图分别示意某区域植被分布和灌丛沙堆景观。读图,完成
1.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和光 B.地形和降水 C.热量和水分 D.土壤和水分
2.图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 B.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条件差
C.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 D.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
3.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
A.绿洲东部灌丛荒漠区 B.绿洲西部灌丛荒漠区
C.无植被区西侧灌丛荒漠区 D.无植被区
解析:1.C 2.D 3.A
第1题,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该地水源相对较多,故影响因素是水分;在山地海拔较高处由于气温低,蒸发弱,则该地分布着高山草甸,影响因素主要是热量。C正确。
第2题,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D正确。
第3题,荒漠化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现阶段人为原因对荒漠化起决定作用,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绿洲东部灌丛荒漠区,所以A正确。
(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卷二)爬坡沙丘指在外力作用下沙粒沿山坡爬升形成的沙丘。西藏定结地区的朋曲和协林藏布江河谷地带,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从山坡底部向上形成多个爬坡沙丘,沙粒来自河漫滩。某研究团队在该区内沿主风方向选择4个爬坡沙丘,从山坡底部向上依次编号为P1、P2、P3、P4,研究了爬坡沙丘的形成过程及粒度特征(下图)。据此完成4~5题。
4.定结地区爬坡沙丘
A.丘顶以中砂和粗砂为主 B.丘顶较迎风坡粒度细
C.背风坡中部较丘顶粒度细 D.背风坡中部以中砂为主
5.四个爬坡沙丘平均粒径最大的是
A.P1 B.P2 C.P3 D.P4
解析:4C,5A。第4题,读图可知,爬坡沙丘五个部位均以细砂和中砂为主,A项错误;丘顶的中砂和粗砂比例高于其他部位,因此其粒度较粗,B项错误;背风坡中部细砂比例高于丘顶,说明其粒度较细,C项正确;背风坡中部细砂比例最高,D项错误。第5题,从材料可知,爬坡沙丘沙粒来自河漫滩,4个爬坡沙丘沿主风方向,从山坡底部向上依次分布为P1、P2、P3、P4。结合风力作用的筛选性,颗粒越细被搬运得越远,因此靠近河漫滩的P1平均粒径最大。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流域是我国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在该河流某河漫滩附近及两岸坡地上出现了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流动沙丘。研究表明,甲地沙丘的物质与附近河漫滩沉积物基本一致,并顺风向在河谷两侧延伸;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该地年均降水量514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旱季风力较强。当地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活能源主要来自薪柴。
(1)指出甲地沙丘物质的源地,并说明理由。
(2)说明河流两岸坡地上黄土层的地理意义。
(3)分析乙地沙丘的形成过程。
解析:第(1)题,由材料“甲地沙丘的物质与附近河漫滩沉积物基本一致”可知,该地沙丘的来源为附近的河漫滩,且该地区为河谷地貌,风力较大,为沙丘提供了动力条件。第(2)题,由图示可知,黄土层覆盖在沉积物之上,保护沉积物不被侵蚀;黄土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基础、稳定的环境,为研究当地的环境变化提供了条件。第(3)题,由图中的阶地可知,该地区经历了地壳的抬升,导致河流下切,在强劲的风力作用下形成沙丘,黄土覆盖其上形成保护层。由材料“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可推测,当地植被遭到破坏,黄土层缺乏保护,出现水土流失,沙丘裸露。
答案:(1)河漫滩。沙丘在河漫滩下风向且顺向延伸,沙丘物质与附近河漫滩相似。
(2)覆盖阶地及古沙丘沉积物,保护了当地相对稳定的环境;为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提供较为适宜的土壤和场所;为研究该地区环境的变化提供科研依据。
(3)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原有河漫滩及沙丘成为阶地及古沙丘;环境演变,阶地和古沙丘表面覆盖黄土层成为保护层;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黄土层遭流水侵蚀,古沙丘出露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