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课文知识点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815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课文知识点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815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课文知识点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85815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课文知识点
展开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1.题目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事件“观沧海”。此诗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2.文体常识
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毫(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其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代表作有诗歌《蒿(hāo)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4.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观沧海》是曹操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碣石山所作。乌桓是当时汉朝东北方的大患,屡次袭扰汉朝,曹操在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心潮澎湃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5.句段全解
东临碣石,以观观沧海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山,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句解:“观”字统领全诗,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观海所见所思。交代观海的地点。
水河澹澹, 山岛竦峙
海面浩渺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句解:动静结合 在视觉上写出远观的景物。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句解:写树木,是静态。诗人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秋风 萧瑟 ,洪 波 涌起。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句解:画面由静转向动,而且气势雄伟。 实写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 ; 星汉 灿烂,若出其 里。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地运转,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出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句解:互文|夸张 运用了互文、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层解:描写海水和山岛。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句解: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6.字词全解
①(临]到达,登上。②[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③[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④[何]副词,起强调作用,可译成“多么”,也可不译。
⑤[澹( dàn )澹 ]水波荡漾的样子。⑥[竦峙( sǒng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⑦〔丛 ]聚集。
⑧[萧瑟( sè )]形 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⑨[洪波]巨大的波浪。洪,大。⑩〔行]运行、运转。⑩〔若]好像。⑩〔星汉]银河。
竟思相对o相关们句前后互相呼应、互相交最
⑬〔幸]幸运。⑲(至]达到极点。
⑮[咏]歌唱,用诗歌来抒发。⑩〔志]心愿。
7.主题归纳
这首写景抒情诗中,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抒发了其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8.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极其开阔的意境,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题目解说
闻,听说。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天宝年间被贬为龙 标尉。他是诗人的朋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唐时甚偏僻。遥,遥想,遥祝。此寄,指这首诗。诗题交代了事件背景及人物。
2.文体常识
绝句 绝句,四句一首。它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是近体诗的一种。绝句按字数,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
3.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4.句段全解
杨花落尽子规②啼,闻道龙标 过五溪。
柳絮已落尽,布谷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句解: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点出闻讯的季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融情入景。次句点题,“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地的荒远,7
流露出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挂念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L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句解:拟人]抒情这两句诗抒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诗人要把自己的“愁心“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诗人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真题再现
5.字词全解
①[杨花]柳絮。
②〔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③[啼( tí)]叫。
④[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⑤[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⑥(与]给。
⑦[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康文朗读
6.主题归纳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7.写作特色
(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飘忽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融情人景,因此句子于景中见情,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想象丰富,语意新奇。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月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原本无情的明月,在诗人眼中却成了一个知人意、达人情的知心人,能够带着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之心陪伴朋友一直到夜郎西。
8.问题探究
在这首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表情达意的?
探究 ①扬花 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
诗人用杨花极力渲染了一种悲凉感伤的气氛。
探究 ② :子规 因子规叫声凄凉,近似“不如
归去”,古人将其视为悲情之鸟,李白便用子规啼表达对朋友贬谪的忧虑,以及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探究 ③ :明 月 诗人选择明月表情达意,除
了因其普天同照,能够把自己担忧的心带给朋友外,更因其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品格的高洁。
9.读后感悟
感悟:诗人李白得悉王昌龄的不幸遭遇,赋诗遥寄以表同情与关切,这启示我们要正确面对朋友的顺境与逆境,与之同甘苦,共患难.
次北固山下
1.题目解说
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北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诗题点明了写诗的地点。
2.文体常识
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分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3.句段全解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 ② 外,行舟绿水前。
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句解:首联点题,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以对偶句发端,起笔清新自然,寓情
于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句解: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阔”;“风 正”,帆才能够“悬”。“潮平”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句解:颈联写景兼点时令。这两句历为颈联中“江春”一语做铺垫。」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来被人称道,运用对偶,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暗示了时光流逝,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生”说明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的一年,触景生情,促使人们产生对未来美的遐想。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句解:尾联照应首句,表现了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的愁绪。
4.字词全解
①[客路]旅人前行的路。②[青山]北固山。
③[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④[风正]风顺而和。⑤[悬]挂。
⑥[海日]从海上升起的红日。⑦〔生]升起。
⑧〔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⑨〔入]进入,降临。
⑩〔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
⑩〔达]到,送到。
⑫(归雁]北归的大雁。
5.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6.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中“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无意说理,描写的景物中却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人旧年,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7.问题探究
《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诗有何妙处?
探究:用词凝练精妙。“潮平两岸阔”的“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而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竖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仅“风顺”还不足以使“一帆悬”。风虽顺,若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意味。
探究 ②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诗人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8.读后感悟
感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景逼真。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出春意。这两句诗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诗句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天净沙·秋思
1.题目解说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题眼是“思”“思”是“思绪”的意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暗含着游子思乡的愁绪。
2.文体常识
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就是戏剧。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角色分为旦、末、净、杂。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曲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小令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3.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中的优秀作品之一。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4.背景资料
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在外,足迹所到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失望结合在一起。这首小令就是他漂泊时的作之一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出时代气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5.句段全解
天净沙·秋思 文
枯藤老树鸦,小桥流水人家。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句解:“枯藤”,秋末之景。“昏鸦”,黄昏时归巢之鸦。见此景怎能不激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游子思乡的情绪
古道西风瘦马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句解:“古道”是主人公的行经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古道荒凉,秋风起而一年已过半,马因长途跋涉而被累瘦,人就更无法承受了。通过写马瘦更加衬7「层解:第一层,写景寄情,极力渲染悲凉气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艰辛。儿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思情。
夕阳西下,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句解: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断肠人在天涯。
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边。「句解:卒章显志 揭示主题。“断肠”一词抒发了作
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下层解:第二层,作者直抒胸情,足见其乡愁之浓重。儿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6.字词全解
①[枯藤]干枯的藤蔓。
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鸭。
③断肠:形容悲伤到了极点;天涯:天边
7.主题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8.写作特色
(1)对比映衬,对照鲜明。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丽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
(2)巧用白描,言简意丰。
通篇只有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表现了一个羁旅天涯、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
语言简洁,意蕴丰厚。
8.读后感悟
感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这首小令的点睛之笔。深秋的原野上,一位漂泊的游子,在残阳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冷的秋风,孤独前行,肝肠寸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表面上写游子,实际上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