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5.1 相交线_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5.1 相交线_ 教案,共5页。
相交线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垂线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垂线的概念、画法和性质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空间里的垂直关系、三角形的高、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与其他数学知识一样,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和性质,蕴含着“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验教材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虽然缩短了1课时,但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渗透变换的思想.“做一做”这种探究性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供了机会.垂线的画法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及生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认知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精心设计投影片和变式训练,并恰到好处的利用运动变化,体现画垂线的思维过程,在掌握垂线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顺利自然地突破画垂线的难点.二、学情分析 我校属农村城镇中学,学生全部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微机分班,未进行筛选.在层次上参差不齐,基础和发展均不平衡,且教学硬件只能使用投影仪,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基本上适应了以学习小组方式参与探究活动的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操作的成功体验,从而愿意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与同学探索、发现、归纳数学知识.三、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实践、感悟出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发现垂线的性质,又借助于教具、实物、图形、幻灯等,从直观的感性认识中发现抽象的概念,使他们成为探求知识的主体,同时还利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让学生对新课加以巩固理解.在探究垂线的性质时,采取小组学习形式,可弥补教者在大班额教学中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初步探索在农村中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四、教学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 2.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3.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几何语言能力,画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5.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变式训练和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爱学、会学、学会,给学生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五、教学重点 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有关性质.六、教学难点 过直线上(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自制的可旋转的两根木条等.八、教学过程 〔一)背景 1.(生活背景)红十字会标志. 2.(知识背景)两条直线相交,产生两对对顶角,且对顶角相等. (二)师生互究 1.创设问题情境:师:这是两幅草坪的图案.在绿色的草坪上,画着两条交叉的道路.你觉得图(甲)和图(乙)哪幅更漂亮、更匀称.这是什么原因?(教师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展示) (学生众说纷纭,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师:图(甲)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应用比较广.请你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生:…… 师:让我们共同探索图(甲)这种特殊情况. (借助于教具、模型、实物、图形及幻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先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式) 2.回顾再现:对顶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如图1,直线AB和CD相交,交点为点O,有四个小于平角的角,且.图1 3.提高:教师演示自制教具,要求学生观察当一根木条绕着另一根木条旋转时的变化情况,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及时予以肯定)师:两直线相交,有两组分别相等的角,当一个角等于90°时,其他三个角有什么变化?可能产生四个相等的角吗?如图2(同时演示教具)将直线CD绕着点O旋转,当时,是多少度?图2 生:…… 师: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生:……(用度量的方法;利用对顶角相等;互补的概念……学生回答过程中,只要有道理就应予以鼓励)(这里希望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①如图2,直线AB和CD相交,交点为O,,记为,垂足为点O.“”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 ②若直线,垂足为点O,则. (实现数学的三大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之间的切换,并板书以突出其重要性) 5.再探究: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生:…… (希望实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并为后继数学知识增加感性认知) 师:请同学们用三角尺或量角器作为工具.①在图3中,经过直线AB外一点P,画直线与已知直线AB垂直,且讨论这样的垂线有几条.②在图4中,点P在直线AB上,重复上述过程. (学生分组或独立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画图,教师在巡视中及时指出、纠正学生发生的错误,训练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画图过程和“有且只有”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师:引导归纳得出: ①靠已知直线——找待过定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一靠、二过、三垂直). ②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没有第二条.师:如图5,请同学们相互比试,谁能更快地过直线CD上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图5 (探究性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机会.“做一做”进行小组交流,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6.学生探索:(学生分小组测量、讨论、归纳)如图6所示,点A与直线CD上各点的距离长短一样吗?谁最短?它具备什么条件?(请小组代表发言)图6 7.教师:(总结归纳)线段AB最短,.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线段AB特征:A为直线外一点,B为过A向直线DC所引的垂线的垂足) 提高为:线段AB的长度就是点A到直线DC的距离. 思考:点A到直线DC的距离与点A到点C的距离有什么区别? 点A到直线DC的距离:线段AB的长度,A为直线外一点,B为过A向直线DC所引的垂线的垂足. 点A到点C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从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垂线的第二个性质,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适当体现学数学——用数学——发现数学的思想) (三)较量 1.第162页第1、2、3题. 2.应用:(使学生在相互竞争中,实践应用本节课的知识,分享获取成功的喜悦,并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①某村庄在如图7所示的小河边,为解决村庄供水问题,需把河中的水引到村庄A处,在河岸CD的什么地方开沟,才能使沟最短?画出图来,并说明道理.图7②教材 “做一做”.③体育课上怎样测量跳远成绩?(如图8)图8(学以致用,学生做个小小设计师,兴趣盎然,把这节课引入高潮)(四)分享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2.如何过已知直线上或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惟一的垂线.(五)探索1.第1题.图92.学校的位置如图9所示,请在图上设计出学校到两条公路的最短路线,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