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章末专题复习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第二章 章末专题复习
专题一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1.获取图中重要信息
(1)图名:可反映图示事象所在的地理位置或图的核心内容。
(2)图例:反映岩层的新老关系和不同的岩石类型。
(3)指向标和比例尺。
2.据图中信息进行以下分析应用
分析图像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重点观察分析以下要点。
(1)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如区分背斜、向斜,有无断层,有无火山构造,有无岩层缺失,如背斜顶部的岩层缺失。
(2)判定岩石类型:具有层理构造或有生物化石的必为沉积岩;有无侵入岩和变质岩,变质岩往往紧邻岩浆侵入体,火山锥上必为喷出岩,在判读岩石类型的基础上进而判断其特征。
(3)判定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成顺序:一般而言,沉积岩层下老上新,岩浆侵入体或断层、褶皱、火山喷发晚于其所在的沉积岩层,总之,之后出现的破坏是在原有岩层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图所示,图中有侵入岩,说明在某沉积岩层形成之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被侵入岩层的形成时间。
(4)推测岩层形成环境
①岩层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岩层形成时是海洋环境。沉积岩层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该岩层形成于暖湿的气候环境,当时周围有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质。石灰岩反映出温暖的浅海环境。
②岩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如图所示)
③某种岩层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当时地壳隆起,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隆起后被外力侵蚀;三是当时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如图所示)
④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由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岩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在侵蚀面上又经过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新的岩层。(如图所示)
⑤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图所示)
⑥若出现断层,说明相应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甚至出现过地震。
(5)在上述判断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工程选址、资源开发、旅游观光等。
应用体验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地貌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2.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为②①③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地的几次主要地质作用,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断层P2、断层P1 B.断层P2、断层P1、褶皱
C.断层P1、断层P2、褶皱 D.褶皱、断层P1、断层P2
4.c岩层在断层P2右侧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A.被a、b岩层覆盖 B.没有发生沉积作用
C.抬升以后遭到外力侵蚀 D.下陷侵入d、e岩层
专题二 交通运输的区位问题
1.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总结
区位因素 | 主要影响 | ||
自然因素 | 地 形 | 平原 | 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
山地 |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 ||
水文 |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 ||
地质 |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尽可能从背斜部位穿越 | ||
气候 |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 ||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 经济 因素 |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 |
社会 因素 |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 ||
技术 因素 | 可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限制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
2.公路线的区位选择方法
(1)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如沼泽地、陡崖、地质灾害多发区等。
(2)山区公路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避开陡崖、陡坡。
(3)平原地区的公路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和水利设施的关系。
(4)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工程量最小),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3.港口区位的选择方法
河港一般选位原则是:从泥沙淤积的角度考虑要选在凹岸处;从航运优势上考虑,应选在河口处或河流交汇处。
海港一般选位原则是:选在天然海湾处,以避风浪;选在水深处,以便航行和停靠。
应用体验
读规划中的川藏铁路走向示意图,回答1~2题。
1.川藏铁路沿线经常出现地质灾害,其主要原因是( )
①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等灾害 ②穿过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形复杂多样,相对高度大 ③受外力作用影响明显,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 ④属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接合处,多滑坡、泥石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川藏铁路采用了分段建设的方案,拉萨—林芝、成都—雅安段已开工建设,而林芝—雅安段尚未开工建设。那么林芝—雅安段开工建设时间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路线较长 B.地形复杂
C.人口稀少 D.资金不足
如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读图回答3~4题。
3.为了加强M城镇与N村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4.M镇计划修建一小港口,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合理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专题突破热点探究
专题一
1~2.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岩层的构造、断层、河流等信息可知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可能与板块的挤压作用有关;甲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乙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因而两山脉的形成原因不同;丙河流形成于断层处,主要与断层处岩体破碎,容易被侵蚀成河谷有关。第2题,图中①处位于背斜,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图中②处为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图中②处岩层位于①处岩层下面,说明②处岩层形成时间早,③处岩层侵入①处岩层,说明③处岩层形成时间晚。
答案:1.D 2.D
3~4.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褶皱上部岩层a、b呈水平分布且褶皱顶部平缓,说明a、b两岩层出现在褶皱之后;另外,断层P2破坏了褶皱,说明断层P2发生在褶皱之后,但断层P2没有破坏b沉积层,说明断层P2出现在b沉积层之前,而断层P1破坏了b沉积层,说明断层P1出现在b沉积层之后。故选A项。第4题,在没有形成a、b岩层之前,P2右侧c岩层随地壳抬升而出露地表,后被外力侵蚀破坏掉,然后该处岩层又下降形成图中状态。
答案:3.A 4.C
专题二
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川藏铁路要穿越横断山区,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受外力作用影响明显,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多地质地貌灾害。故①③正确。该线路穿越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所处区域位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接合处,故②④错误。第2题,林芝—雅安段开工建设时间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复杂,路线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多,技术要求高,故B项正确。
答案:1.B 2.B
3~4.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b两条线路横穿山地,开凿隧道工程量大,投资大;d线路过长,且经过海洋,需架桥,投资大;c线路沿线地势较平坦,线路较短,施工难度小,投资最少。第4题,港口建设要有一定的水域条件和陆域条件,水域条件主要是要求港阔水深,风平浪静;甲、丁两处无避风港湾,海岸为沙滩,地质条件差;丙处为岬角,风浪较大,水域面积小;乙处距M镇较近,且地质基础好,有避风港湾,港阔水深,风浪小。
答案:3.C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