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学案
展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第1课时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程标准 | 素养目标 | 任务设定 |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理实践力) 3.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态特征。(综合思维) | 1.内力作用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2.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如何判断这两种基本形态? 3.褶皱和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 4.地震和烈度有什么关系? |
一、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
| 内力作用 | 外力作用 |
能量来源 | 地球内能 |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
对地貌影响 | 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 | 削平山岭、填塞低地 |
作用过程 | 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 | 一般较为迅速、明显 |
二者关系 | 共同作用,塑造了地表多种多样的形态 |
[易误点拨] 内、外力作用的判断
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二者都必须是自然作用;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内力作用所致,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外力作用所致,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外部。
[微思考] 一般情况下,对地表形态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
[提示] 内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类别 | 运动方向 | 岩层变化 | 二者关系 |
水平运动 | 平行于地球表面 | 受力变形,岩层发生褶皱 |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常相伴存在 |
垂直运动 | 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 | 受力超过岩石承受力,岩层破裂断开 |
[图表点拨] 教材P23图2-1-3,该图展示出:
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向上拱起的区域形成山脉,向下弯曲的区域形成谷地。
3.褶皱
(1)两个概念
①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
②褶皱:岩层受力形成的一系列褶曲。
(2)两种基本形态
①分类
②地貌
[图表点拨] 教材P24图2-1-5,该图展示出:
背斜和向斜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而岩石破碎,物质疏松,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实而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断层
(1)两个概念
①断裂构造: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力,岩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裂构造。
②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断层。
(2)断层的组合及地貌
①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断层面相背倾斜的组合形式,常形成块状山地。
②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断层面相向倾斜的组合形式,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特别提醒]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层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
5.地震
(1)概念: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2)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②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6.变质作用
(1)概念: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2)对地貌影响:不直接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而变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
2.褶皱山的形成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 ( )
3.华山是典型的褶皱山。 ( )
4.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但有多个震级。 ( )
[提示] 1.× 变质作用也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 褶皱山是地壳中的岩层水平挤压而成的。
3.× 华山是由于断层活动而形成的块状山。
4.×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易误点拨]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1)区别:①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②烈度是指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③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建筑物强度等有关。(2)联系: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越大。
地质作用和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河谷地,全长近6 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 000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问题1 (区域认知)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 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张裂运动形成的。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哪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提示] 岩浆活动。
问题3 (综合思维)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提示] 主要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等。
1.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态施加影响,一般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 内力作用 | 外力作用 |
能量来源 |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
表现形式 |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 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 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②对于某一区域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往往某一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中处于主导地位 ③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力作用,它决定了目前世界海陆分布和高低起伏的大势 |
2.内力作用的分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内力作用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不同的内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如下表所示: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
表现形式 | 地壳运动 | 水平 运动 |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 ||||
垂直运 动(升 降运 动) |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 岩层隆起和凹陷 | ||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 ||||
变质作用 |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 ||
岩浆活动 |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 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 ||
地震 |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
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高度为8 848.86米,比之前的8 848.13米高了0.73米。2008年四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A.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B.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D.内力作用——岩浆活动
(2)下列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
B.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察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人类不易感知
C.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也有变质作用
D.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1)B (2)B [第(1)题,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第(2)题,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比较剧烈,喷出地表后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火山,改变地表形态,所以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的说法是错误的。]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这是唐朝唐张乔的诗。该诗句描述的是我国华山,华山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它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说。
问题1 (区域认知)造成华山挺拔如削雄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华山是断层构造形成的断块山,因此挺拔如削。
问题2 (综合思维)除了材料中所描述的这种地质构造外,常见的地质构造还有哪些?它们所形成的基本地形有何不同?
[提示] 还有背斜和向斜。背斜常形成山岭,向斜常形成谷地。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如何从岩石形态上区分断层、背斜、向斜?
[提示] 断层中岩层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凹陷。
1.地质构造与地貌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永久变形,主要形式有褶皱和断层,褶皱和断层对地表形态有不同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地质构造 | 褶皱 | 断层 | |||
背斜 | 向斜 | 地垒 | 地堑 | ||
判断方法 | 从形态上 |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 |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下降 |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 |||
图示 | |||||
构造地貌 | 未侵蚀地貌 | 常形成山岭 |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 块状山地 | 裂谷、 凹陷地带 |
侵蚀后 地貌 |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 |||
图示 | |||||
实例 |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 | 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 | 吐鲁番盆 地、渭河平 原 |
1.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1)根据岩层形态判断
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即内力作用突出,而外力作用不显著,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当岩层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背斜构造的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构造的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 张裂 | 相撞 |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 |||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 形成裂谷或海洋 |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 |
典例 |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 |
边界类型 |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 ||
图示 | ||||
2.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1)C (2)A [第(1)题,读图可知,库区是一个背斜,而背斜谷是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而成的。第(2)题,该地区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所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课 堂 小 结 | 课 堂 速 记 |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外力作用主要由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引起。 2.内力作用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和变质作用。 3.地壳运动会形成褶皱和断层构造。褶皱的基本形式分为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向斜是岩层向下凹陷的弯曲。地垒构造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4.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用烈度表示。 |
题组1 地质作用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读前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形成“猫咪山”形态的根本力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大气 D.流水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D.板块运动形成的
1.A 2.C [第1题,“根本力量”是关键词,“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外力侵蚀的结果,其根本力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题组2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读图,完成3~4题。
3.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4.(生活中的地理)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华山 D.泰山
3.C 4.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M相对两侧岩体做上升运动,属于断层中的地垒。第4题,庐山、华山、泰山都属于断层形成的块状山,而喜马拉雅山属于板块挤压碰撞形成。]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完成5~6题。
5.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A、B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C.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6.下列地形区的成因与图中所示的边界类型一致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日本群岛
C.东非大裂谷 D.马里亚纳海沟
5.C 6.C [第5题,读图可知, A处属于非洲板块,B处属于印度洋板块。第6题,根据箭头标注,板块之间相对运动,该处边界应为板块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教材P22探索
移动的冰川对地面进行侵蚀作用,形成冰川侵蚀地貌,如冰斗、U形谷、刃脊、角峰等。
教材P23思考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平、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导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学案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