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拔,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山体不同部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 题 |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 | 总课时 1 第 1 课时 | ||
教学目标 |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 2、会通过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坡度的陡缓; 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4、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海拔。 | |||
教学重点 | 理解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 教学难点 | 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 |
教学方法 | 提问式 | 辅助教具 | 投影仪 |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我们是生活在大山里,可以说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对山作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一、海拔 在认识山的过程中有几位同学遇到了难题,当地人却告诉他,从青藏高原上看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高。这是怎么回事? 出示海拔示意图 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呢? 1500米: 1000米: 500米: 请同学们翻开书。阅读下面方框的内容。并找出关海拔与相对高度的不同点。 再来想想遇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了 二、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一张 又遇到了困难了,秋游的时候老师给他们一张这样的图,并要得出这些信息。 我们先来看看图3.11 1.山顶对应到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在图的中间,并且数值最大. 2.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任意两点海拔相等 3.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是等高距 4.这边的坡更缓,对应的等高线更稀疏;那边的坡更陡,对应的等高线更密集. 现在来帮解决难题了 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山体不同部位 刚才我们知道了从坡缓的地方爬山更省力,下面我们再来认识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请同学们看图3.12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出示小结: 其中山脊和山谷较难分别,请同学们注意,往高处凸的是山谷。 出示模型: 这有一个山体模型,请你们来指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分别在哪。 出示与模型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这是这个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看图指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分别在哪。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课堂作业: 四、 自制山体模型,并绘出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山体模型? 先说明制作要求: 1.要做出两个山顶,一高一矮。 2.要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各个部位。 3.等高距选用三本地理书的厚度较适合。 4.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并标好海拔。最外圈标100,往里一圈标200,依此类推。 5.画好等高线地形图后,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标到图上。 6.最后,把小组所有成员的名字签到这张图纸上。 指导制作,并提供帮助。 小结: 学生看图,并思考(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学生答题 学生看图 学生看书图3.11 观察思考 学生讨论,并代表发言 学生看图3.12并思考,可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学生观察,思考后代表发言 学生读图,小组讨论,并代表发言 小组配合活动开始制作山的模型,并按要求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 课 后 小 结 通过同学自己的观察,分析,小结,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动手操作,对等高线地形图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学习到了新知识,新技能,并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 |
| ||
板书设计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高度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 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特征小结 | |||
作业布置 | 练习册 | |||
教后反思 |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等高距。 | |||
构扒初中教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法指导,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