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4 《诗经》两首-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4 《诗经》两首-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1页
    4 《诗经》两首-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2页
    4 《诗经》两首-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4 《诗经》两首-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4 《诗经》两首-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7页。
    第二单元4 《诗经》两首基础过关练            (2021安徽亳州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同情弱者,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描写战争的诗歌中。与《荷马史诗》    的英雄形象不同,在风诗里,我们很少看到    的将军,也极少听到慷慨激昂的胜利号角,却经常遇到思念家乡的战士、担心丈夫的妇人。比如《魏风·陟岵》中写战争在即,一家人依依惜别,出征的士兵一步三回头,父母兄弟站在家门口呼唤,“夙夜必偕”“犹来无死”,希望他别掉队、活着回来。这是战争之前,最普通的士兵一家发出的最卑微的    。在战争的裹挟中,他们无疑是弱者,但“体察人情,也善于表现人情”的诗人通过一个离别的场景,把弱者对战争所持有的态度出色地表现了出来。这一有声的画面,凸显的是小民的苦难和诗人的无声抗议。 此外,还有在田地里捡拾稻穗的孤儿寡母,失去了家园的流民,为政敌    的臣子,等等。诗人一一记录下来,传唱他们的困苦挣扎。或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要写这些弱者?看着不难受吗?诗人通过诗歌,为弱者发声,让他们的苦难为当政者所见。这便是中国人的古老诗情,深刻,善良,有力量。 《诗经》离我们远吗?也许文字上还有距离,但是中华先民(  ),却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心底。它们由《诗经》所塑造,是中国人的“心灵底色”,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凸显 仪表堂堂 企求 谗害B.显见 器宇轩昂 祈求 谗佞C.凸显 器宇轩昂 祈求 谗害D.显见 仪表堂堂 企求 谗佞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于现实中体会的力量、于世俗中提炼的真挚、于善良中迸发的深刻B.于现实中体会的深刻、于善良中迸发的力量、于世俗中提炼的真挚C.于现实中体会的真挚、于世俗中提炼的深刻、于善良中迸发的力量D.于世俗中体会的真挚、于现实中提炼的力量、于善良中迸发的深刻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心灵底色”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B.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C.父母兄弟站在家门口呼唤,“夙夜必偕”“犹来无死”,希望他别掉队、活着回来。D.他在走进考场前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句反复吟诵了好几遍。4.请仿照示例,为《氓》拟一个赏析性题目。[示例]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小雅·采薇》赏析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以桑叶之新鲜润泽比喻女子容颜亮丽的语句是“         ,          ”。 (2)《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语句是“         ,         ”。 (3)《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的温柔体贴的语句是“        ,        ”。 (4)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氓》中集中体现这种鲜明对比的语句是“        ,        ”。 (5)《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        ,        ”。 (6)《氓》中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语句是“        ,                ,        ”。 (7)《氓》中用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语句是“        ,        ”。 (8)《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语句是“         ,         ”。 (9)《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语句是“         ,         ”。 6.微写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一诗的最后一章,将征人来时风光与归时景象进行了对比描写,情景交融,被推为千古名句。请描写诗中征人归家时的情景。要求:(1)符合原诗诗意,侧重心理活动描写;(2)使用第一人称和比喻的修辞手法;(3)不少于200字。                                                                                                       三年模拟练一、(2021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9) 《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2.()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6)                                                                                                                                                                          二、(2021广东珠海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9) 《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乡村四月[]翁 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4.()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三、(2021江苏徐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洗然弟竹亭孟浩然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共有鹡鸰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洗然:孟浩然的弟弟。鹡鸰:一种水鸟,亦作脊令。《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鹡鸰似燕而尾长,共母者飞吟不相离,后人用以比喻兄弟间的亲密关系。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首联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兄弟间情深义厚,语言质朴自然、亲切率真。B.“鸿鹄志”和“鹡鸰心”分别喻指兄弟们高远的志向和互助互爱的情谊。C.后两联叙述了竹亭集会时挥毫、饮酒、弹琴之事,洋溢着悠闲、惬意之情。D.末句化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意在表明他们兄弟是心灵相通的知音。6.()简要分析“清风在竹林”在诗中的作用。(6)                                                                                                                                                                                             答案全解全析第二单元 4 《诗经》两首基础过关练1.C 凸显:清楚地显露。显见:可以明显地看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意在强调“《荷马史诗》清楚地显露英雄形象”,应选“凸显”。器宇轩昂:指人精神饱满,有风度,有气魄。仪表堂堂:形容人外表端正,举止大方,姿态威严。对于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而言,作品突出的应是将军的“气魄”,而不是“外表”,应选“器宇轩昂”。企求:希望得到。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强调家人希望士兵平安归来,选“祈求”更合适。谗佞:名词,说人坏话和用花言巧语巴结人的人。谗害:动词,用谗言陷害。此处应填动词,故选“谗害”。故选C2.C 解答此题,要考虑文段内容的前后呼应,根据前一段结尾的“这便是中国人的古老诗情,深刻,善良,有力量”可以确定“深刻”在前,“善良”在后,据此排除AD两项;从逻辑顺序的角度来看,应从外在的现实、世俗到内在的善良,排除B项。故选C3.B A.标示语段中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B.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与“心灵底色”的引号作用相同。C.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D.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4.答案 (示例1)一曲妇女的悲歌——《卫风·氓》赏析(示例2)无处申诉的哀苦与决绝的心志——《卫风·氓》赏析解析 仿写时,一要做到形似,即和示例的形式相同;二要做到神似,即句子内容要揭示诗歌的内容和主题。5.答案 (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2)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3)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4)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5)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6)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7)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8)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9)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6.【写作指导】根据题干中“将征人来时风光与归时景象进行了对比描写”的提示可知,“描写诗中征人归家时的情景”时,可对诗句中的景物进行生动描写(但不可过多展开)。根据“侧重心理活动描写”“使用第一人称”可知,要将“我”归来时的心理描写作为重点,描写时可根据全诗内容、主题来合理想象。同时,还要注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三年模拟练1.C “战场上……战斗场面”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修整我的戈与矛,“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而是“出征前”。2.答案 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激情澎湃。内容上,重叠中又富有变化,层层递进,起强调作用,写出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情感上,在反复吟咏中,突出情感,表达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解析 首先要理解“重章叠句”的意思和常见效果,然后找出这首诗歌使用重章叠句的内容,最后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3.C “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属于动景。4.答案 《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突出了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解析 “不同”指出了答题的方向。第一首诗出自《诗经》,重章复唱是《诗经》的主要特点,这首诗也不例外;第二首诗语言清新,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景物,很明显是白描。答出手法后,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题干中提到的“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乡村四月》运用白描,前两句写自然景象,后两句写农事繁忙,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见于言外。5.D “化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错,“琴上偶然音”是实写鸣琴。6.答案 照应标题,描绘了竹亭集会环境的清幽雅致。借景抒情,烘托了悠闲、惬意的心情,衬托了人物超凡脱俗的形象。用典,以竹林七贤自比,表现超然脱俗之气。解析 解答此类题,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入手。内容上,这是写景句,借景抒情,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悠闲、惬意之情并衬托了置身其中的人物的形象特点。结构上,这句诗照应了标题。此外,诗句还化用了典故。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