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教案
-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名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8《时间的脚印》 名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9《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第一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第一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板书设计,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在距今约2.3亿年前到6 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6 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有一、新课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震撼。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褶皱(zhě) 劫难(jié) 追溯(s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列数字)(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4.作者介绍。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二)文本探究。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交流点拨】发现问题:在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5.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6.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交流点拨】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留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7.“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流点拨】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三)语言品析。8.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交流点拨】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2)“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交流点拨】列数字:有很强的说服力。(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交流点拨】举例子:真实具体。(4)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交流点拨】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的命运进行了比较。9.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交流点拨】“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交流点拨】大约:表示不很准确地估计。去掉“大约”,语言就变得肯定了,不符合实际。(3)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交流点拨】“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4)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交流点拨】“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示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交流点拨】(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学展示,整体感知,精读探究,合作探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表格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辨别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2018)恐龙无处不有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