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测试题
展开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 选择题
1.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如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国变法或改革。以下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城濮之战 ③《论语》 ④长平之战 ⑤禅让制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①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属于战国时期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①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选项②晋楚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选项③《论语》,是孔子的言论,发生春秋时期;选项④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选项⑤禅让制,发生在尧舜禹时期。因此只有选项①④符合题意,故选A。
2.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的一些经典台词字字千钧,句句经典,产生了触动人心的力量,也让商鞅这个艺术形象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以下名言出自商鞅的是( )
A.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B.国有圣君良将,仁政可行
C.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答案】D
【解析】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战国时期的商鞅所说。意思是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D项符合题意,A、B、C项的内容均与商鞅无关,故此题选D。
3.“它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年奇观,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句话中的“它”是指()
A.长城B.灵渠C.都江堰D.大运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文中的关键信息“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结合所学知识,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答案为C。
4.春秋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故选A。
5.关于商鞅变法发生的根本原因,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商鞅的诚信魅力
B.秦孝公的坚定支持
C.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D.生产力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的诚信人格魅力,秦孝公的坚定支持,都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奴隶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是商鞅变法的目的,生产力发展引起封建经济的发展,才会发生商鞅变法。所以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故选D。
6.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在下列各诸侯中,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
A.越国B.晋国C.吴国D.齐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点。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战国七雄有齐、楚、燕、韩、赵、魏、秦。ABC不属于战国七雄,故选D。
7.我国许多古代遗址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请你指出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
A.都江堰B.秦始皇陵兵马俑C.故宫D.北京人遗址
【答案】A
【解析】做此题关键看材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都江堰成功的解决了水患,把自然灾害变为有利农业发展的防洪灌溉的工程,BCD不符合题意。
8.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闻名世界的水利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京杭大运河D.浙江海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都江堰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改革,关于这次改革正确的说法有()
①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建立县制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④承认土地私有对秦国确立封建制度起到决定作用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于商鞅变法的正确说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使得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变法内容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虽然商鞅死了,但是新法没有被废除,变法是成功的;变法内容“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对后世地方管理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变法内容“承认土地有,允许土地买卖”对于封建制度的确立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故正确答案为C。
10.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的目的是()
A.增强国力B.任用贤能之士C.废除分封制D.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目的。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力,而任用贤能之士只是一个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C、D两项和题干的要求相差太远。故选A。
11.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农具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你知道铁农具的使用,最早是在何时()
A.夏朝B.秦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答案】C
【解析】春秋中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根据《管子》一书的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已经使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从事农业生产的最早记载。故选C。
12.下图是某地书法石刻,下列中国古代工程与它有关的是()
A.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治水思想B.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建设思路
C.李春设计赵州桥的巧妙思想D.明成祖营建北京故宫的构想
【答案】A
【解析】李冰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答案选A。
13.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一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D.建立县制,国家任命官吏直接管理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最能体现变法性质,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4.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A.奖励耕织B.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
【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耕战,按照军工大小授予爵位,这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故选D。
15.下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②消除了岷江水患③修建于春秋时期④灌溉了大片田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第一子目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中的内容:“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可知,都江堰的修建是在战国时期,不是春秋时期,故③是不正确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江水奔腾而下,但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可知,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消除岷江水惠,造福于两岸人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①②④正确,故选B。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l)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商君采用的是哪一派别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同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4)用材料二中原话来概括商君变法的历史作用。
(5)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上图)。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谈谈你对社会改革的认识?
16.【答案】(1)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他的理论属于法家学派的思想。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2)根据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可知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3)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假如我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我会支持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受到农民欢迎。
(4)材料二中“倾邻国而雄诸侯”可以概括商君变法的历史作用。
(5)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杜会的发展。关于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法家。
(2)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3)会支持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受到农民欢迎。
(4)倾邻国而雄诸侯。
(5)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杜会的发展。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言之成理即可)。
17.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
材料一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读经典著作,析变法举措】
材料二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等。
——摘编自《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
【游中华大地,赞祖先智慧】
材料三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造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请说出这时期三次著名的战役。
(2)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中,最先称霸的是哪个国家?
(3)根据“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说说商鞅变法带给你的启示。
(4)分析材料二,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商鞅变法中相对应的措施。(用原文)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_________
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_________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_________
④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_________
(5)都江堰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17.【答案】(1)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齐国。
(3)成功的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改革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等。
(4)①实行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世卿世禄制。
(5)李冰。
解析:(1)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发生于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时期。公元前4世纪中期,赵魏交战,齐派孙膑率军救韩,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公元前4世纪中期,韩魏交战,齐再派孙膑率军救韩,魏军在马陵遭到齐国的埋伏。此后,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进行了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军。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改革中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围绕改革的作用与改革的注意事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材料二,“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等",可知商鞅变法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是实现土地私有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奖励耕织;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奖励军功;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废除世卿世禄制。
(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复习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