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课堂检测
展开激素调节的过程
(建议用时:40分钟)
题组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下列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胰岛素作为信息分子,可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
C.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
D.肝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平衡
A [胰岛素属于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不参与代谢的过程,A错误;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者相互拮抗,B正确;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可以升高血糖,C正确;血糖过低时,肝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平衡,D正确。]
2.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
B.血糖浓度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分泌相应激素
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影响甲的分泌活动
D.图中a与c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表现为拮抗作用
D [分析题图,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a表示胰高血糖素、b表示胰岛素、c表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都能升高血糖浓度,二者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A正确、D错误。血糖浓度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通过胞吐方式被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结构①是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影响甲(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C正确。]
3.(2021·湖北武汉六中高二上期中)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 g葡萄糖后,在180 min内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d代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
B.4条曲线在30 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曲线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曲线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变化
B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 g·L-1,曲线a所示的血糖浓度居高不下,说明此人为糖尿病患者,A错误;4名受试者在口服葡萄糖30 min内,其血糖浓度都表现为升高,这是由于葡萄糖被肠道迅速吸收,B正确;曲线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被氧化分解,C错误;曲线c能代表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变化,而曲线d的血糖浓度明显偏低,其代表低血糖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D错误。]
题组二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4.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下丘脑和垂体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C.寒冷刺激时,TRH分泌增多,TSH分泌减少
D.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过程①起促进作用,过程②起抑制作用
B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故其靶器官不仅仅是下丘脑和垂体,A错误;寒冷刺激时,TRH分泌增多,会促进垂体分泌的TSH增多,进而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C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过程①和过程②都起抑制作用,D错误。]
5.(2021·河南漯河五中高二上月考)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给两人分别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然后测定两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结果见下表(正常值为10~40 μg/L)。据表推测,甲、乙两人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分别是 ( )
项目 类别 |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μg/L) | |
注射前30 min | 注射后30 min | |
甲 | 6.2 | 28.2 |
乙 | 6.5 | 6.5 |
A.下丘脑 垂体 B.甲状腺 垂体
C.下丘脑 甲状腺 D.垂体 下丘脑
A [由表可知,注射前甲、乙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都低于正常值,甲注射后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乙注射后无明显变化。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浓度显著升高,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保持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垂体。]
6.如图为甲状腺分泌活动调节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激素Ⅰ和激素Ⅲ分别是 、 。
(2)若“+”和“-”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请用“+”或“-”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
A ,B ,C ,D 。
(3)从图中可以看出,调控垂体释放激素Ⅱ的激素有 (用图中文字和数字回答)。
(4)当人体缺碘时,激素Ⅱ的分泌量将 。当用含激素Ⅱ的饲料去喂养正常的动物时,激素Ⅰ和激素Ⅲ的变化分别是 、 。
[解析] (1)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分泌的激素Ⅲ为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Ⅰ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Ⅱ为促甲状腺激素。(2)下丘脑分泌激素Ⅰ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激素Ⅱ,激素Ⅱ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Ⅲ,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3)垂体释放激素Ⅱ促甲状腺激素,它既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Ⅰ调节,也受甲状腺分泌的激素Ⅲ调节。(4)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将增加;因为激素Ⅱ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饲喂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故用含激素Ⅱ的饲料喂养正常动物时,对激素Ⅰ和激素Ⅲ的分泌无影响。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激素
(2)+ + - - (3)激素Ⅰ和激素Ⅲ (4)增加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题组三 激素调节的特点
7.(2021·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通过导管运输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细胞 D.微量和高效
A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通过体液进行运输是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A错误,B正确;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正确;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D正确。]
8.(2021·山东济南历城二中高二教学质量检测)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可抑制下丘脑分泌TRH
B.盐酸进入小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属于激素调节
C.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中,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
C [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通过反馈调节可抑制下丘脑分泌TRH,A正确;盐酸进入小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属于激素调节,B正确;激素可以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过程中,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在激素调节过程中,起动员作用的是激素,D正确。]
9.(2021·安徽安庆一中高二上期末)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所示,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该过程属于激素调节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C [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化成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储存在ATP中,A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出细胞,结合图示,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正确;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素释放,而葡萄糖浓度降低不会促使胰岛素释放,C错误;根据题图可知,葡萄糖浓度升高后,会通过转运蛋白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一系列变化,促进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胞外血糖浓度降低,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10.(2021·北京丰台高二期末)炎性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到下丘脑的控制
B.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
C.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
D.炎性甲亢患者体内细胞代谢旺盛,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增加
B [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垂体的控制,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A错误;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而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因此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B正确;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根据反馈调节,该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低,C错误;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该患者的体内细胞代谢旺盛,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减轻,D错误。]
11.(不定项)(2021·江苏高二上期末)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性,晚上分泌多,白天分泌少。下图为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人体生物钟进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褪黑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B.在褪黑素的分泌过程中,松果体属于效应器
C.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人体生物钟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D.某同学熬夜玩手机,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是长时间光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
BCD [分析题图可知,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进行调节,该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效应器)。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故褪黑素的分泌存在着反馈调节,但不存在分级调节,A错误;在褪黑素的分泌过程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属于效应器,B正确;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人体生物钟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C正确;长期熬夜玩手机,手机的光刺激引起褪黑素的分泌减少,进而影响睡眠质量,D正确。]
12.(2021·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节选)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
请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 的影响。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 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 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可与图中相应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其结构改变而失活)。图中因
(填“抗体1”或“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此种抗体与
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4)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 ,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 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 ,连续灌喂4周。在这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请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 (用甲、乙、丙表示)。
组别 | 数量(只) | 实验开始时(mmol/L) | 4周后(mmol/L) |
| 10 | 3.85 | 3.94 |
| 10 | 18.62 | 10.12 |
| 10 | 19.46 | 19.00 |
④实验结论: 。
[解析] (1)据题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从题图可以看出,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因素还有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2)根据图示,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甘油三酯、糖原的合成。(3)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抗体2与胰岛素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不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4)生物实验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②为测定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需要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初始的血糖浓度,并计算各组平均值,作为起始血糖浓度值。丙组作为实验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 mL/d,连续灌喂4周,甲组和乙组作为对照组,每只大鼠灌喂蒸馏水2 mL/d,连续灌喂4周。③由于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甲组为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4周后血糖浓度保持稳定;乙组为糖尿病小鼠,4周后血糖浓度最高;丙组为糖尿病小鼠且用桑叶提取液灌喂,4周后血糖浓度高于甲组但低于乙组,所以据题表分析,组别从上到下分别对应甲、丙、乙。④题表中数据表明,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答案] (1)神经递质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2)葡萄糖 甘油三酯、糖原 (3)抗体1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 (4)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 等量蒸馏水(或蒸馏水2 mL/d) 甲、丙、乙 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使血糖降到正常水平
混淆激素、酶与神经递质
13.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都是小分子物质
B.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无特异性
C.激素对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D.激素具有作为信使传递信息的作用
D [有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A错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激素对化学反应具有调节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酶具有催化作用,C错误;激素的作用方式,犹如信使将信息从内分泌腺细胞传递给靶器官、靶细胞,靶细胞、靶器官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激素可作为信使传递信息,D正确。]
[易错提醒] 激素、酶、神经递质的比较:
比较项目 | 激素 | 酶 | 神经递质 |
化学本质 | 蛋白质、多肽、类固醇、氨基酸衍生物等 |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 乙酰胆碱、多巴胺、氨基酸类等 |
产生部位 | 内分泌细胞或器官 | 活细胞 | 神经细胞 |
作用部位 | 靶器官、靶细胞 | 细胞内外 | 突触后膜 |
作用后变化 | 被灭活 | 不发生改变 | 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
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课堂检测,共6页。
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精品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32激素调节的过程学生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1docx、32激素调节的过程教师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1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