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2 *石钟山记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2 *石钟山记图文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知人论世,第一部分,了解作者,相关背景,初读课文,第二部分,预习检查,文本研读,第三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12课 《石钟山记》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清代方苞说它是苏轼“诸记中特出者”,刘大櫆也认为它是“坡公第一首记文”,它就是苏轼的《石钟山记》。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3.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4.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游览了石钟山后,写了这篇文章。
了解文体“游记”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者先描写自然景色,然后再生发感慨,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则采用“议—叙—议”的方式,如苏轼的《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①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②记,游记,一种文体。
1.明确字音函胡(hán hu) 磬(qìng) 桴(fú) 铿(kēng) 硿(kōng)鹘(hú) 磔(zhé) 噌(chēng) 吰(hóng) 罅(xià)窾(kuǎn) 镗(tāng) 鞳(tà) 射(yì)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 )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 )其遗踪( ),得双石于潭上,扣( )而聆( )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 )止响腾( ),余韵( )
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疑之。石之铿然(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
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第二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 )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之,硿硿焉。余固(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 )曰此鹳鹤也。余方( )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 )澎湃( )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镗鞳( )之声,与向(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 )以斧斤考击( )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思考2】把握内容,分析作用1.本文第一段,作者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意?明确 郦道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思考2】把握内容,分析作用2.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的态度又是什么?。明确 主要原因:没有耳闻目见就主观臆断具体原因:
【思考3】把握情感态度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1)“至暮夜月明……或曰此鹳鹤也。”(2)表现了作者凡事要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的思想感情。
【思考4】鉴赏手法1.作为游记,苏轼对夜游石钟山情景的描写很有特色,请列举两例,简要说明其运用的表达技巧。明确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2)运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联绵词,韵律和谐。
【思考5】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并简要分析。明确 ①结构独特。全文夹叙夹议又不同于一般游记,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②行文曲折。行文富于曲折变化,是此文的一个突出特色。文中写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笔也有曲折。③修饰巧妙。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④语言灵活。文章语言灵活畅达,变化多姿,很有特色。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完全不同。
【思考6】深度探究1.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请分析他这一论断内在的逻辑思路。明确 因为古书上记载:“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这是古人描述的钟声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是认识的前提。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表现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合,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思考6】深度探究2.苏轼感慨“郦元之简”“李渤之陋”,有人认为苏轼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完全正确,请分析文中苏轼考察石钟山的时间和结论,说说你的看法。明确 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观察,细致考察,结论未必可靠;苏轼通过考察,探求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说法,并据此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一论断,认为凡事都必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判断它的有和无,这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够准确的。
【思考7】对比阅读《春在堂笔记》卷七俞樾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有删改)问题:试概括本文观点。明确 ①在作者看来,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②苏轼笑李渤考证石钟山命名的方式太粗糙,而作者认为苏轼与李渤犯了类似错误。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问题: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明确 (1)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2)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3)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4)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5)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
素材积累--苏轼名句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3.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4.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5.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6.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7.万事从来风过耳,何用不着心里,你唤做眉却眉头,便是达者也则恐未。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精品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字音检测,二重点文言知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诵读课文梳理结构,探内容,赏手法,品情感,联系实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优质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石钟山,文人骚客和石钟山,石钟山上的古寺,作者简介,整体感知,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焉语气助词,临靠近,搏撞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演示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翻译,侧倾斜,核心议论声源,议论重考察反臆断,描写潭上夜景,如何判定名词做状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