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导航,预习导航,要点归纳,预习检测,探究题型,考查知识点归纳,思考与交流,进行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导学案:【目标导航】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3、初步学习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寻找结论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方法。【预习导航】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能够将蜡烛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的形态、外观等变化正确描述出来。【要点归纳】 通过描述蜡烛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的形态、外观等变化,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寻找结论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方法。【预习检测】 1、化学是一门以 的科学,化学的许多 和 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2、学习化学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的现象的 、 和 等,可以 和 化学原理。3、蜡烛是一件物品,它是由 和 组成的。4、蜡烛中的石蜡在通常状况下是 色、 态,硬度 ,并有特殊气味。5、把一小块石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石蜡 。6、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 ,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 。 探究导学案:【探究题型】:探究石蜡燃烧的产物及其现象。【考查知识点归纳】: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1)石蜡受热 ,这是什么变化? 。(2)蜡烛燃烧过程中有哪些现象?这一过程又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2、进行图1—10所示的操作,交流讨论火焰的分层和各层的温度高低。3、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一个烧杯,按图1—11所示操作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1) ;(2) 。根据第二步实验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一种物质是 。4、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现象是 ,按图1—12所示操作,观察到的现象是 。【思考与交流】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我们应分成几个阶段进行观察?2、点燃前关注的主要是石蜡的 性质,如 等。点燃时和熄灭后主要关注的是物质的变化,如 等。【进行实验】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填写在表格中:实验步骤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因1、点燃前(1)观察石蜡外表,切割石蜡,闻气味。(2)将一小块石蜡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1) (2) (1)石蜡能切割说明 (2) 2、点燃烧蜡烛实验过程(1)点燃时(2)在火焰上方罩有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3)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干净干燥的烧杯。 (1) (2) (3) (1) (2) (3) 3、熄灭蜡烛时(1)刚熄灭时(2)点火刚熄灭时上方白烟 (1) (2) (1) (2) 结论:(1) (2) 【活学活用】: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的产为 、 。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案:目标导航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研究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得出结论。2、初步学会使用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预习导航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2、难点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要点归纳 通过澄清的石灰水、燃着的木条、玻璃片验证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对于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含量进行比较。,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寻找结论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方法。预习检测 1、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燃烧 ,说明氧气的含量 。 2、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 ,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 。4、饼干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A 、水 B、 白酒 C、 食盐水 D、澄清的石灰水探究导学案:探究题型: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考查知识点归纳:1、如何集取人体呼出的气体?这种收集方法叫 。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猜想有何实验现象 。为什么要振荡: 。 3、在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插入一根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猜想有何实验现象 。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一块放置不动,对着另一块呼气。对着玻璃片吹气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 进行实验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填写在表格中:实验步骤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因实验1:(1)利用排水法采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2)用玻璃片盖好两瓶空气。并观察颜色、闻气味(1) (1) 实验2:分别向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滴入数滴石灰水,并且振荡。 实验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 实验4:取两块干燥洁净的玻璃片,向其中一块吹气,并与另一块对比。 结论: 活学活用: 1、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呼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A、模仿 B、对比 C、推理 D、假设2、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凝结成水珠。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3、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①空气 ②人体呼出的气体 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④氧气A、 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探究总结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预习检测:1、实验、重大发现、科研成果;2、观察、记录、分析、发现、验证;3、石蜡、棉线;4、白、固体、较软;5、浮在水面、密度比水小;6、变浑浊,高。活学活用:1、(1)石蜡密度比水小;(2)外焰;外焰;(3)二氧化碳和水。第二课时预习检测:1、复燃、更旺、越高2、熄灭;3、变浑浊4、空气中含有水蒸气;5、D活学活用:1、B 2、 B 3、A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探究的一般步骤,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课题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导学案(解析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准备,新课学习,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2,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导学案,文件包含课题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导学案解析版doc、课题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导学案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