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提前准备,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节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时分为两个小知识点来进行教学: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前者以“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为核心,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由于需要时间准备,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
(1)列举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列举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列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尝试学习“提出问题”“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实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了解环境对生物界和人类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提前准备
教师:
(1) 指导兴趣小组课前一周开始用馒头培养霉菌。
(2)制作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兴趣小组课前一周开始用馒头培养霉菌。
(2)收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有关资料。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难点:
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1.启发式谈话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均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对结果的处理方法。
六、学习方法:
通过课外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堂上对图片的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学情分析:
本课时在认识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以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为核心,通过图片资料分析,让学生认识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与影响,进一步认识各类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实践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学生兴趣大,参与积极性高,但实验结果不一定成功,教师应注意课前指导,并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影响的实例,如:“金鱼、仙人掌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如果把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结果会怎么?这说明了什么?”以此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环境影响到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存。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水分、温度、湿度、土壤等等
活动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15页,初步了解实验过程;再请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介绍霉菌的培养过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课本要求在课下完成活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使学生明白生物的生活受温度、湿度、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讨论: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2、生物因素是指______,它包括___和___的相互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种内互助
(2)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共生(合作)
(2)捕食
(3)竞争
(4)寄生
二、生物适应环境
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
结合课本,展示图片
拟态(竹节虫、枯叶蝶)、保护色(变色龙、蜥蜴)、警戒色(胡锋、箭毒蛙)……
3、拓展分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冬天来了,校园内的桂花树不落叶和柿子树落叶,它们是对环境的适应吗?
3、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二、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
1、活动:植物的蒸腾失水能够影响周围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实验结论:植物的蒸腾失水能够影响周围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有利的一面:蚯蚓改良土壤;植物净化空气
(2)有害的一面:蝗虫啃食庄稼
板书设计: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一、环境影响生物
①阳光
②空气
③水分
非生物因素 ④土壤
⑤温度
⑥湿度
生态因素
种内关系:种类互助、种内斗争
生物因素
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二、生物适应环境
三、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
课堂练习: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种内斗争 B、竞争 C、捕食 D共生
2、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这说明( )
A、生物依赖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环境能适应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D、生物能适应环境,并能主宰环境
3、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生物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从中获得必须的物质和能量。请分析回答:
(1)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称为 。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影响桃花开放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3)魏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名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中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选填“寄生”、“竞争”、“捕食”或“共生”)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千古名句,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也道出了农田生态系统中“丰年”与“青蛙”的某种关系。通过“丰年”与“青蛙”的关系,说明动物对植物的生长起到了积极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动物不仅 环境,而且能够 环境。
(5)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怎样做?请写出一条可行性措施: 。
条件
温暖潮湿
低温潮湿
方法
将馒头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馒头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将实验装置放在低温环境里
实验预测
地点
不同植被
裸地
草坪
灌木丛
干球温度/℃
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第1章 生命的世界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北师大版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难点,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