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年 初中化学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年 初中化学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第1页
    2020年 初中化学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第2页
    2020年 初中化学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 综合能力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                                    
    A.多用电子邮件、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 B.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
    C.将普通灯改为节能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
    2.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  )                                    
    A.石墨作电池电极——导电性 B.焦炭冶炼金属——可燃性
    C.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D.一氧化碳作燃料——可燃性
    3.下列关于物质的应用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应用
    原因分析
    A
    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一氧化碳可溶于水
    B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用活性炭除去异味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C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炼铁
    一氧化碳具有氧化性
    D
    用飞机在云层中撒布干冰,实施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放热

    4.2018年3月,来自中国的曹原博士由于对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连发两篇论文。石墨烯是单层的石墨片,是目前世界上人工制得的最薄的材料。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C.石墨烯的超导性能属于物理性质 D.石墨烯易溶于水
    5.能产生“温室效应”的物质不只有CO2一种,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下面的探究实验:取四个集气瓶分别装满不同物质,并用带有温度计的橡胶塞密封。将它们放在相互不遮挡的强烈太阳光下照射约一小时,结果发现温度计的读数不相同,请你推断其中温度计读数最低的是 (  )

        A          B         C         D
    6.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不可用排水法收集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在发生装置中加入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
    D.此反应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发生,故该气体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
    7.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中不能与单质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O2 B.CO2 C.CO D.CuO
    8.观察下图,下列叙述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碳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 ②以上都是碳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都相同 ③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不同,它们完全燃烧的产物也不同 ④石墨与金刚石结构不同,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9.下列物质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不可以采用如图所示装置的是(  )
    A.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B.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
    C.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D.用稀硫酸和大理石粉末制取二氧化碳
    10.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
    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1.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12.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CO2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

    A.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活塞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用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加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溶于水
    D.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13.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木炭、一氧化碳都是氧化剂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14.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和收集X和O2,可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
    B.①和⑤都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C.②和⑥都能利用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D.④只能通过分解反应完成转化
    15.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炽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成了蓝色晶体(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④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和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CO,一定没有CO2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CO,可能含有CO2 D.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CO2,可能含有CO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16.(3分)“水循环”“氧循环”和 “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    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 
    17.(5分)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回答下列与含碳元素的物质有关的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2)在炼铁工业上可利用CO2和C的反应来制备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科学家将CO2和H2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C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8分)如图所示,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在常温下,A为黑色固体,E为红色固体单质,B、C、D均为无色气体,且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F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为    。 
    (2)D的固态形式叫做      ,请写出它的一种用途:         。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4)B、D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不同,原因是            。 
    19.(8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实验1                 实验2
    (1)实验1中干紫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把实验1变色后的纸花放在酒精灯上烘烤,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         。 
    20.(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有关CO2气体性质的实验。

                    图1       图2       图3
    (1)如图1所示,甲同学将集气瓶中的CO2缓缓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物理性质是        。 
    (2)如图2所示,乙同学将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并轻轻摇晃试管,产生的现象是                        。 
    (3)丙同学挤压图3装置中滴管的胶帽,使澄清石灰水滴入烧瓶,振荡烧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1.(10分)请根据下列各图中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    ,b    。 
    (2)若用装置A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其收集装置应选   ;待收集完毕后应先       ,再       。 
    (3)实验室制取CO2,为了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选择最佳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不选用D装置的原因是          ,若用G装置收集CO2气体,气体应从    端(填“c”或“d”)进入。 
    22.(8分)如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无色、无味)是否含有CO2和CO。查阅资料可知,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用途之一是除去或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的试剂是    (写名称,下同),B装置中的试剂是    。 
    (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 
    (4)请写出一种尾气处理的方法         。 
    (5)反思:如果没有B装置,会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7分)
    23.(7分)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欲测定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假设其他成分可溶于水但不参与反应)。

    (1)该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第六单元 综合能力检测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B
    D
    A
    C
    C
    A
    A
    C
    B
    A
    D
    D
    B

    1.D 【解题思路】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浪费资源,不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理念。
    2.B 【解题思路】 石墨能导电,可以作电池电极,A正确; 焦炭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B错误;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C正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D正确。
    3.B 【解题思路】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A不正确;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很强的吸附性,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用活性炭除去异味,故B正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炼铁,是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不是氧化性,故C不正确;用飞机在云层中撒布干冰,实施人工降雨,是由于干冰升华吸热,能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小水滴,故D不正确。
    4.D 【解题思路】 石墨烯是单层的石墨,属于碳的单质,不溶于水,D不正确;石墨烯具有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因此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故A、B正确;石墨烯的超导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
    5.A 【解题思路】 臭氧、甲烷、氟利昂都能产生“温室效应”,故选A。
    6.C 【解题思路】 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C错误。
    7.C 【解题思路】 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能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碳与氧化铜在高温下能发生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8.A 【解题思路】  由图示可知碳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①正确;不同的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②错误;金刚石、石墨、C60虽然结构不同,但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相似,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③错误;石墨与金刚石结构不同,但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以石墨为原料可制取金刚石,④正确。
    9.A 【解题思路】 题图所示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不需加热,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故选A。
    10.C 【解题思路】 CO2可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作制冷剂、可用于人工降雨,CO不能用于人工降雨。
    11.B 【解题思路】 A项,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B项,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充满空气的气球上浮,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小花变红,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D项,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小木条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2.A 【解题思路】 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活塞时,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错误;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液封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故B正确;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所以用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加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溶于水,故C正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故D正确。
    13.D 【解题思路】 两个反应中氧化铜均被还原为金属铜,木炭、一氧化碳都是还原剂,反应前后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A、B错误;氧化铜为黑色固体,铜为红色固体,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固体,C错误;实验完成后,若先撤去酒精灯,装置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石灰水有可能沿导管倒流至试管(或硬质玻璃管)中,导致试管(或硬质玻璃管)炸裂,因此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D正确。
    14.D 【解题思路】 C可以转化为X也可以转化为CO,故可推知X为CO2,制备CO2和O2都可以采用固液常温型制气体装置,收集CO2和O2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A正确;①可通过C+O2CO2实现,⑤可通过C+CO22CO实现,这两个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B正确;②可通过2C+O22CO实现,⑥可通过2CO+O22CO2实现,故②和⑥都能利用物质的可燃性实现,C正确;④可以通过CaCO3CaO+CO2↑实现,还可以通过CaCO3+2HClCaCl2+CO2↑+H2O实现,后者不属于分解反应,D错误。
    15.B 【解题思路】 高温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一倍,根据①可知,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体中存在还原性气体,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通过氧化铜后生成了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有氢气;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碳。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一定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B正确。
    16.【参考答案】 (每空1分)(1)水分子 (2)AC (3)①⑥
    【解题思路】 (1)“碳循环”中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氧循环”中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2)每个人都要进行呼吸,吃食物,都在参与碳、氧循环,A正确;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2,生成的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改变,B错误;在碳、氧循环中有氧气、二氧化碳的消耗,也有二氧化碳、氧气的生成,碳、氧循环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植物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D错误。(3)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消耗二氧化碳,故选①⑥。
    17.【参考答案】 (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1分)
    (2)C+CO22CO(2分)
    (3)CO2+4H22H2O+CH4(2分)
    18.【参考答案】 (除标明外,每空1分)(1)CaCO3
    (2)干冰 用于人工降雨(或作制冷剂)
    (3)CuO+COCu+CO2(2分) 2CO+O22CO2(2分)
    (4)分子构成不同
    【解题思路】 F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可知F是CaCO3;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D是CO2;A为黑色固体,E为红色固体单质,B、C、D均为无色气体,A和B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E和二氧化碳,可判断A是CuO,B是CO,E是Cu;CO和C(无色气体)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可判断C是O2。
    (2)D是二氧化碳,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或作制冷剂。
    (4)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但二者分子构成不同,所以性质不同。
    19.【参考答案】 (除标明外,每空1分)(1)纸花由紫变红 CO2+H2OH2CO3(2分)
    (2)纸花又由红变紫 H2CO3H2O+CO2↑(2分)
    (3)④ 密度比空气大
    20.【参考答案】 (每空1分)(1)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不可燃也不助燃 密度比空气的大
    (2)试管内液面缓慢上升,试管内溶液由紫变红
    (3)烧瓶内溶液变浑浊,瓶内气球胀大 CO2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导致气球胀大
    【解题思路】 (1)将二氧化碳缓缓倒入烧杯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下层蜡烛先接触到二氧化碳而熄灭,该实验可以说明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密度比空气的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导致试管内液面上升;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导致溶液变浑浊;二氧化碳被消耗,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气球胀大。
    21.【参考答案】 (除标明外,每空1分)(1)试管 长颈漏斗
    (2)2KMnO4K2MnO4+MnO2+O2↑(2分) D 撤离水槽内的导管 熄灭酒精灯
    (3)C CO2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c
    22.【参考答案】 (除标明外,每空1分)(1)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
    (2)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2分)
    (3)C中黑色粉末变红,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点燃(合理即可)
    (5)如果没有B装置,无法除掉二氧化碳,从而无法判断原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解题思路】 (1)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所以可判断A中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为了避免残留的二氧化碳对以后的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根据题中信息可知B中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气体。(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装置C中,具有还原性的一氧化碳可以
    使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变为红色的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4)为了防止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可以用点燃等方法进行尾气处理。(5)如果没有B装置,无法除掉二氧化碳,从而无法判断原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23.【参考答案】 (1)6.6(1分)
    (2)解:设20 g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0.5分)
    CaCO3+2HClCaCl2+H2O+CO2↑(2分)
    100 44
    x 6.6 g(1分)

    x=15 g(1分)
    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5g20g×100%=75%(1分)
    答: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0.5分)
    【解题思路】 (1)由于实验中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70 g-
    363.4 g=6.6 g。

    相关试卷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