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8.1正弦定理_教案-湘教版数学必修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8.1正弦定理_教案-湘教版数学必修401
    8.1正弦定理_教案-湘教版数学必修402
    8.1正弦定理_教案-湘教版数学必修4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数学8.1正弦定理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8.1正弦定理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一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初中学习过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本节内容是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也就是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在学法上主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本节课以及后面的解三角形中涉及到计算器的使用与近似计算,这是一种基本运算能力,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若在解题中出现了错误,则应及时纠正,若没出现问题就顺其自然,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
    本节“正弦定理猜想与验证”学习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正弦定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并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运用。
    【教学难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特例引入)教师可先通过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引导学生推出正弦定理形式,如Rt△ABC中的边角关系,若∠C为直角,则有a=csinA,b=csinB,这两个等式间存在关系吗?学生可以得到asinA=bsinB,进一步提问,等式能否与边c和∠C建立联系?从而展开正弦定理的探究。
    思路2.(情境导入)如图,某农场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在林场中设立了两个观测点A和B,某日两个观测点的林场人员分别测到C处有火情发生。在A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40°方向,而在B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60°方向,已知B在A的正东方向10千米处。现在要确定火场C距A.B多远?将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在△ABC中,已知∠CAB=130°,∠CBA=30°,AB=10千米,求AC与BC的长。”这就是一个解三角形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学习一些解三角形的必要知识,今天要探究的是解三角形的第一个重要定理——正弦定理,由此展开新课的探究学习。
    1阅读本章引言,明确本章将学习哪些内容及本章将要解决哪些问题?
    2联想学习过的三角函数中的边角关系,能否得到直角三角形中角与它所对的边之间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3由2得到的数量关系式,对一般三角形是否仍然成立?
    4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它吗?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它?
    5什么叫做解三角形?
    6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三角形问题呢?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点出本章数学知识的某些重要的实际背景及其实际需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解三角形知识的必要性。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怎样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怎样测出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关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本章将要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学习应用这两个理解三角形及解决测量中的一些问题。
    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其数量关系。先观察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在Rt△ABC中,设BC=a,AC=b,AB=c,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ac=sinA,bc=sinB,又sinC=1=cc,则asinA=bsinB=csinC=C.从而在Rt△ABC中,asinA=bsinB=csinC.
    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分析。
    如下图,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asinA=bsinB.同理,可得csinC=bsinB.从而asinA=bsinB=csinC.
    (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
    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探究,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上述等式都成立。教师点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sinA=bsinB=csinC
    上述的探究过程就是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即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情况进行证明。教师提醒学生要掌握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分类证明思想,同时点拨学生观察正弦定理的特征。它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各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之间的一个关系式。正弦定理的重要性在于它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一种准确的数量关系。因为如果∠A<∠B,由三角形性质,得a<B.当∠A.∠B都是锐角,由正弦函数在区间(0,π2)上的单调性,可知sinA<sinB.当∠A是锐角,∠B是钝角时,由于∠A+∠B<π,因此∠B<π-∠A,由正弦函数在区间(π2,π)上的单调性,可知sinB>sin(π-A)=sinA,所以仍有sinA<sinB.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证明方法以外,教师鼓励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讨论结果:
    (1)~(4)略。
    (5)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6)应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角,并由正弦定理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两边,即“两角一边问题”。这类问题的解是唯一的。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和角,即“两边一对角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需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讨论。
    应用示例
    例1在△ABC中,已知∠A=32.0°,∠B=81.8°,a=42.9cm,解此三角形。
    活动:解三角形就是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在本例中就是求解∠C,b,C.
    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若求边c,则先求∠C,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C=180°-(∠A+∠B)=180°-(32.0°+81.8°)=66.2°。
    根据正弦定理,得
    b=asinBsinA=42.9sin81.8°sin32.0°≈80.1(cm);
    c=asinCsinA=42.9sin66.2°sin32.0°≈74.1(cm)。
    点评:(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及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80°求出第三个角,再利用正弦定理。
    (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变式训练
    在△ABC中(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1)已知c=3,A=45°,B=60°,求b;
    (2)已知b=12,A=30°,B=120°,求A.
    解:(1)∵C=180°-(A+B)=180°-(45°+60°)=75°,
    bsinB=csinC,
    ∴b=csinBsinC=3sin60°sin75°≈1.6.
    (2)∵asinA=bsinB,
    ∴a=bsinAsinB=12sin30°sin120°≈6.9.
    例2已知△ABC,根据下列条件,求相应的三角形中其他边和角的大小(保留根号或精确到0.1):
    (1)∠A=60°,∠B=45°,a=10;
    (2)a=3,b=4,∠A=30°;
    (3)b=36,c=6,∠B=120°。
    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画图,加强直观感知,明确解的实际情况,这样在求解之后,无需作进一步的检验,使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角时,感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流畅,同时体会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养成解题前自觉判定解题策略的良好习惯,而不是盲目乱试,靠运气解题。
    解:(1)因为∠C=180°-60°-45°=75°,所以由正弦定理,得
    b=asinBsinA=10sin45°sin60°=1063≈8.2,c=asinCsinA=10sin75°sin60°≈11.2(如图1所示)。
    图1
    (2)由正弦定理,得
    sinB=bsinAa=4sin30°3=23,
    因此∠B≈41.8°或∠B≈138.2°(如图2所示)。
    图2
    当∠B≈41.8°时,
    ∠C≈180°-30°-41.8°=108.2°,c=asinCsinA=3sin108.2°sin30°≈5.7;
    当∠B≈138.2°时,
    ∠C≈180°-30°-138.2°=11.8°,
    c=asinCsinA=3sin11.8°sin30°≈1.2(如图2所示)。
    (3)由正弦定理,得
    sinC=csinBb=6sin120°36=6×3236=22,
    因此∠C=45°或∠C=135°。
    因为∠B=120°,所以∠C<60°。
    因此∠C=45°,∠A=180°-∠B-∠C=15°。
    再由正弦定理,得
    a=bsinAsinB=36sin15°32≈2.2(如图3所示)。
    图3
    点评: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可以通过分析获得,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当然对于不符合题意的解的取舍,也可通过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来判断,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下面的变式训练来体会。
    变式训练
    在△ABC中,已知a=60,b=50,A=38°,求B(精确到1°)和C.(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解:∵b<a,∴B<A,因此B也是锐角。
    ∵sinB=bsinAa=50sin38°60≈0.5131,
    ∴B≈31°。
    ∴C=180°-(A+B)=180°-(38°+31°)=111°。
    ∴c=asinCsinA=60sin111°sin38°≈91.
    例3如图,在△ABC中,∠A的角平分线AD与边BC相交于点D,求证:BDDC=ABAC.
    活动:这是初中平面几何中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用平面几何的方法很容易证得。教材安排本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让学生自己证明。
    证明:如图,在△ABD和△CAD中,由正弦定理,得
    BDsinβ=ABsinα,①
    DCsinβ=ACsin180°-α=ACsinα,②
    ①÷②,得BDDC=ABAC.
    点评:解完此题后让学生体会是如何通过正弦定理把所要证的线段连在一起的。本例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正弦定理将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并且注意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这一特殊关系式的应用。
    例4在△ABC中,A=45°,B∶C=4∶5,最大边长为10,求角B.C,外接圆半径R及面积S。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条件B∶C=4∶5,由于A+B+C=180°,由此可求解出B.C,这样就转化为已知三个角及最大角所对的边解三角形,显然其解唯一,结合正弦定理的平面几何证法,由此可解三角形,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究此题,对于思路有阻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点拨。
    解:由A+B+C=180°及B∶C=4∶5,可设B=4k,C=5k,
    则9k=135°,故k=15°,那么B=60°,C=75°。
    由正弦定理,得R=102sin75°=5(6-2),
    由面积公式S=12bc•sinA=12c•2RsinB•sinA=75-253.
    点评:求面积时,b未知但可转化为b=2RsinB,从而解决问题。
    1.在△ABC中,(a2+b2)sin(A-B)=(a2-b2)sinC,则△ABC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答案:D
    解析:运用正弦定理a=2RsinA,b=2RsinB以及结论sin2A-sin2B=sin(A+B)•sin(A-B),
    由(a2+b2)sin(A-B)=(a2-b2)sinC,
    ∴(sin2A+sin2B)sin(A-B)=(sin2A-sin2B)sinC.
    ∴(sin2A+sin2B)sin(A-B)=sin(A+B)•sin(A-B)•sinC.
    若sin(A-B)=0,则A=B.
    若sin(A-B)≠0,则sin2A+sin2B=sin2Ca2+b2=c2.
    ∴△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选D.
    2.已知△ABC中,A∶B∶C=1∶2∶3,那么a∶b∶c等于( )
    A.1∶2∶3B.3∶2∶1
    C.1∶3∶2D.2∶3∶1
    答案:C
    知能训练
    1.在△ABC中,a=2,A=30°,C=45°,则△ABC的面积S的值是( )
    A.2B.3+1C.12(3+1)D.22
    2.在△ABC中,已知a=5,B=105°,C=15°,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__________。
    3.在△ABC中,若(3b-c)csA=acsC,则csA=__________。
    答案:
    1.B 解析:由正弦定理asinA=csinC,得c=asinCsinA=22,B=180°-A-C=105°,
    ∴△ABC的面积S=12acsinB=12×2×22sin105°=3+1.
    2.532+66 解析:∵B=105°,C=15°,∴A=60°。
    ∴b为△ABC的最长边。
    由正弦定理,得
    b=asinBsinA=5sin105°sin60°=532+66.
    3.33 解析:由正弦定理,知
    a=2RsinA,b=2RsinB,c=2RsinC(R为△ABC的外接圆半径)。
    ∴(3sinB-sinC)csA=sinA•csC,
    化简,得3sinB•csA=sin(A+C)=sinB.
    ∵0<sinB≤1,
    ∴csA=33.
    【教学反思】
    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课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及解三角形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两解的情况应怎样理解。
    2.我们在推证正弦定理时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分类讨论思想,以“直角三角形”作问题情境,由此展开问题的全面探究,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如平面几何法、向量法、三角形面积法等。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这些证明方法,领悟这些方法的思想内涵。
    3.通过例3引入了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与正弦定理的关系。但应引起学生注意,R的引入能给我们解题带来极大的方便。
    【教学设计】
    本教案设计思路是: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使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创造的快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较好的落实。
    本教案的设计时刻注意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注意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根据上述设想,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到他们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得出目标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从而形成猜想,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多种证法,开阔学生视野。
    相关教案

    【同步教案】湘教版(2019)高中数学 必修第二册 1.6.2正弦定理(2)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同步教案】湘教版(2019)高中数学 必修第二册 1.6.2正弦定理(2)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教案】湘教版(2019)高中数学 必修第二册 1.6.2正弦定理(1) 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同步教案】湘教版(2019)高中数学 必修第二册 1.6.2正弦定理(1) 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必修 第二册1.6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必修 第二册1.6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核心素养,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