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期末考知识清单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期末考知识清单,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相交线,平行线,平移,平方根小数点位数移动规律,立方根的定义,立方根的特征,立方根的性质,立方根小数点位数移动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内,点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分为两种:① 点在线上 ② 点在线外同一平面内,两条或多条不重合的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① 相交 ② 平行 一、相交线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反之,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则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产生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邻补角:两角共一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邻补角互补。 要注意区分互为邻补角与互为补角的异同。对顶角:两角共顶点,一角两边分别为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对顶角相等。注:①、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对顶角相等。 反过来亦成立。②、表述邻补角、对顶角时,要注意相对性,即“互为”,要讲清谁是谁的邻补角或对顶角。 例如:判断对错: 因为∠ABC +∠DBC = 180°,所以∠DBC是邻补角。( ) 相等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垂直是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注意:两直线垂直,是互相垂直,即:若线a垂直线b,则线b垂直线a 。垂足: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垂直时,一定要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注:这一点可以在已知直线上,也可以在已知直线外)3、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过线外一点,作已知线的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 垂线段。垂线与垂线段:垂线是一条直线,而垂线段是一条线段,是垂线的一部分。垂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或说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注:距离指的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这条垂线段的本身。所以,如果在判断时,若没有“长度”两字,则是错误的。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三线六面八角: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将平面分成了六个部分,形成八个角,其中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和2对同旁内角。 注意:要熟练地认识并找出这三种角:① 根据三种角的概念来区分 ② 借助模型来区分,即:同位角——F型,内错角——Z型,同旁内角——U型。特别注意:①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均互为同旁内角;②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称呼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两条平行的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前提上才有的,这两条直线也可以不平行,也同样的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几何计数:① 平面内n条直线两两相交,共有n ( n – 1) 组对顶角。(或写成 n2 – n 组)② 平面内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n(n–1)/2个交点。(或写成(n2–n)/2个)③ 平面内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把平面分割成[n(n+1)/2]+1个面。④ 当平面内n个点中任意三点均不共线时,一共可以作n(n–1)/2 条直线。回顾:ⅰ、一条直线上n个点之间,一共有n(n–1)/2 条线段;ⅱ、若从一个点引出n条射线,则一共有n(n–1)/2 个角。 二、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若没有公共点(即交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注:平行线永不相交。1、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注:这一点是在直线外)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或叫平行线的传递性)2、平行线的画法:借助三角板和直尺。具体略。(此基本作图方法一定要掌握,多练习。)3、平行线的判定: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注意:是先看角如何,再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前提是“角相等/ 互补”。一个重要结论: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4、平行线的性质:①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注意:是先有两直线平行,才有以上的性质,前提是“线平行”。 一个结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如:应用于 说明矩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相等,还有梯形的对角线把梯形分成分别以上底为底的两等面积的三角形,或 以下底为底的两等面积的三角形。(因为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平行,平行线间的高相等,所以,就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此章难度最大就在如何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或性质来进行解析几何的初步推理,要在熟练掌握好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逻辑推理,既要条理清晰,又要简洁明了。5、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如:“明天可能下雨。”这句语句______命题,而“今天很热,明天可能下雨。”这句语句_____命题。(填“是”或“不是”)① 命题分为真命题 与 假命题,真命题指题设成立,结论也成立的命题(或说正确的命题)。假命题指题设成立,但结论不一定或根本不成立的命题(或说错误的命题)。② 逆命题:将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互换位置之后,形成新的命题,就叫原命题的逆命题。注:原命题是真命题,其逆命题不一定仍为真命题,同理,原命题为假命题,其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命题。例如:“对顶角相等”是个真命题,但其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是个假命题。不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都要学会能非常熟练地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把“等角的补角相等”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例: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写成包含题设与结论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平移1、 概念:把图形的整体沿着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得到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的移动,叫平移。 确定平移,关键是要弄清平移的方向(并不一定是水平移动或垂直移动哦)与平移的距离。如果是斜着平移的,则需把由起始位置至最终位置拆分为先水平移动,再上下移动,或拆分为先上下移动,再水平移动。当然,如果是在格点图内平移,则可利用已知点的平移距离是某一矩形的对角线这一特点来对应完成其它顶点的平移。2、 特征:① 发生平移时,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即:对应线段、对应角均相等);② 对应点之间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均等于平移距离。3、画法:掌握平移方向与平移距离,利用对应点(一般指图形的顶点)之间连线段平行、连线段相等性质描出原图形顶点的对应点,再依次连接,就形成平移后的新图形。 第六章 实数一、平方根相关概念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即,那么这个正数叫做的算术平方根(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还是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读作“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被开方数. 要点诠释:当式子有意义时,一定表示一个非负数,即≥0,≥0.2.平方根的定义如果,那么叫做的平方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0)的平方根的符号表达为,其中是的算术平方根. 二、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1)定义不同;(2)结果不同:和 2.联系:(1)平方根包含算术平方根;(2)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3)0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均为0.(4)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其中正的那个叫它的算术平方根;负数没有平方根. 三、平方根的性质 四、平方根小数点位数移动规律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者向左移动2位,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就相应地向右或者向左移动1位.例如:,,,. 五、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那么这个数叫做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这就是说,如果,那么叫做的立方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要点诠释:一个数的立方根,用表示,其中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 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 六、立方根的特征立方根的特征: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要点诠释:任何数都有立方根,一个数的立方根有且只有一个,并且它的符号与这个非零数的符号相同. 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立方根也互为相反数. 七、立方根的性质 八、立方根小数点位数移动规律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者向左移动3位,它的立方根的小数点就相应地向右或者向左移动1位.例如,,,,. 九、有理数与无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称为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常见的无理数有三种形式:①含类.②看似循环而实质不循环的数,如:1.313113111…….③带有根号的数,但根号下的数字开方开不尽,如.十、实数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1.实数的分类按定义分: 实数 2.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数轴上的任何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反之任何一个实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一个点与之对应. 3.实数大小的比较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是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正实数大于0,负实数小于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实数的运算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于实数.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运算,而且正数及0可以进行开平方运算,任意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1、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即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或一个是一元一次方程,另一个是二元一次方程;或两个都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未知数个数仍为两个)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即等式成立)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①、因为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所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组(对)数,用大括号联立;②、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有许多组;③、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其中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一般地,只有唯一的一组,但也可能有无数组或无解(即无公共解)。 3、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就是先把X看成已知数,把Y看成未知数;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则相当于把Y看成已知数,把X看成未知数。例:在方程 2x + 3y = 18 中,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为:___________,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为:____________。4、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求字母系数的值:要抓住两个方面:①、未知数的指数为1,②、未知数前的系数不能为0 5、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例:求二元一次方程 3x + 4y = 18 的正整数解。思路:利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方法,可以求出方程有正整数解时x、y的取值范围,然后再进一步确定解。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消元 (整体思想就是:消去未知数,化“二元”为“一元”)1、代入消元法: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为: ①、从方程组中选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将这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②、将变形后的关系式代入另一个方程(不能代入原来的方程哦!),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④、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关系式(或原来的方程组中任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⑤、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就是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前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或利用等式的性质可变为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为: ①、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前的系数既不相反又不相等时,就根据等式的性质,用适当的数乘以方程的两边(注意,左右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这个数),使同一未知数前的系数相反或相等;②、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个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并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就是方程组的解。 3、用换元法解方程组:根据题目的特点,利用换元法简化求解,同时应注意换元法求出的解要代回关系式中,求出方程组中未知数的解。4、用整体代入法解方程组:例:解方程组: 解:将②变形为:(x+2y)×2(2x–y)= 192 ③ ,把①代入③得:(x+2y)×2×6 = 192 ,即 x+2y = 16 ④再把①和④组成新的方程组: 解得: 5、另外几种类型的例题:(1)、若︱m + n – 5︱ + (2m + 3n - 5)²= 0 ,求(m - n)²的值。(2)、已知代数式x²+ ax + b,当x = -1时,它的值是5,当x =1时,它的值是-1,求当x =2时,代数式的值。(3)、已知方程组 与 有相同的解,求m,n的值。 (4)、已知方程组 的解x、y互为相反数,求m、x以及y的值。 (5)、关于x、y的方程组 的解,也是方程2x + y = 3的解,求k的值。 三、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应用问题的一般过程为:审题并找出数量关系式 —> 设元(设未知数) —> 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组 —> 解方程组 —> 检验并作答(注意:此步骤不要忘记) 2、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常见题型: (1)、和差倍分问题:解这类问题的基本等量关系式是:较大量 - 较小量 = 相差量 ,总量 = 倍数 × 倍量; (2)、产品配套问题:解这类题的基本等量关系式是:加工总量成比例; (3)、速度问题:解这类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路程 = 速度 × 时间,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 (4)、航速问题:①、顺流(风):航速 = 静水(无风)时的速度 + 水(风)速; ②、逆流(风):航速 = 静水(无风)时的速度 – 水(风)速; (5)、工程问题:解这类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有时需把工作总量看作1); (6)、增长率问题:解这类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原量×(1+增长率)= 增长后的量,原量×(1-减少率)= 减少后的量; (7)、盈亏问题: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从盈(过剩)、亏(不足)两个角度来把握事物的总量; (8)、数字问题:解这类问题,首先要正确掌握自然数、奇数、偶数等有关概念、特征及其表示; (9)、几何问题:解这类问题的基本关系是有关几何图形的性质、周长、面积等计算公式; (10)、年龄问题: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两人年龄的增长数相等。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不等式1、概念:利用不等符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不等符号有:>、<、≥、≤、≠ 注:有些不等式中不含有未知数,有些不等式中含有未知数。要与方程加以区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一些关键字词:不大于 不超过 不小于 至少 超过 最多 不是正数 非负数 不是负数 非正数 负数 对应符号为:( ) ( ) ( )( ) ( )( ) ( ) ( ) ( ) ( ) ( ) 2、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而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 解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性质 ①、不等式左右两边加(减)同一个数(式),不等式仍然成立(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 ②、不等式左右两边乘以(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式仍然成立(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 ③、不等式左右两边乘以(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注:不等式左右两边同乘或同除以一个数或已知符号的式子时,这个数或式子的值绝对不能是零,否则无意义;注意要与等式的性质相区别:最大区别就是 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与步骤:同于解一元一次方程,都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注:①、去分母时,注意每一项都要乘到,特别是本身没有分母的项;去括号时,注意括号前面如果是负号时,去掉括号后,各项都要改变符号。②、解不等式时,常把小数系数化为分数系数以简化计算,统一系数形式后,再按一般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解题即可。 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列不等式解实际应用问题,和列方程解实际应用问题一样,基本思路都是:审→设→列→解→答。 其中,审题与找出题中的不等量关系是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键,找题中不等关系时要着重理解题中的关键字、句,如“便宜”、“提前”、“不超过”、“不低于”、“至多”等等。此外,解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要加以检验,看所得的解集符不符题目的实际意义。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般的,组成不等式组的几个不等式用大括号联立起来。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里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如果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无解(或叫空集)。 而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两个步骤:⑴、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⑵、利用数轴表示出这些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即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没得找(即无解)。注:要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前面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加以区别:在解方程组时,两个方程不是独立存在的(由代入法、加减法本身就说明了这点),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却是独立的,在解答时先要独立解不同的不等式,再找出它们的解集的公共解集,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不能用加减消元法。另外,组成不等式组的不等式的个数可以是2个以上。 4、列不等式组解实际应用题:一般步骤:审题→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检验、作答 。注: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在于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不等关系列出方程或不等式组,要把所有的等量关系、不等关系找全。 第十章 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1.统计相关概念总体:调查时,调查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调查对象叫做个体.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叫做样本容量(不带单位).2. 调查的方法: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2)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二、数据的描述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两种:统计表和统计图. 统计表:利用表格将要统计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内,表格统计法可以很好地整理数据统计图:利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描述数据,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将表格中的数据所呈现出来的信息直观化. 三、直方图(一)、组距、频数与频数分布表的概念1.组距: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2.频数:落在各小组内数据的个数.3.频数分布表:把各个类别及其对应的频数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得表格就是频数分布表.(二)、频数分布直方图1.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直方图由横轴、纵轴、条形图三部分组成. (1)横轴:直方图的横轴表示分组的情况(数据分组); (2)纵轴:直方图的纵轴表示频数; (3)条形图:直方图的主体部分是条形图,每一条是立于横轴之上的一个长方形、底边长是这个组的组距,高为频数. 2.作直方图的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3.直方图和条形图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它们都是用矩形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当矩形的宽度相等时,都是用矩形的高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2)区别: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中各矩形之间通常是连续排列,中间没有空隙,而条形图中各矩形是分开排列,中间有一定的间隔;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而条形图是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构建知识体系3教案,共1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构建知识体系6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构建知识体系7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