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2《师说》PPT教学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3564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2《师说》PPT教学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3564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2《师说》PPT教学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3564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2《师说》PPT教学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3564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2《师说》PPT教学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3564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2《师说》PPT教学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3564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2《师说》PPT教学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3564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2《师说》PPT教学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3564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教学ppt课件
展开“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韩愈是卓越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思想方面力主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方面反对六朝浮夸艳丽之风,提倡文以载道,词必自出;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平即鸣,光明磊落。他不仅传承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还第一次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使千年儒风得以发扬光大。学习本文,一要学习韩愈抨击流俗、敢为人师的精神,二要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人们在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海),每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识通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6.明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省略句)
7.积名句(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2015·安徽高考)(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015·福建高考)(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014·大纲全国高考)(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2013·北京高考)(5)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8)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1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点评:文章开头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指出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以此作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紧承,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之中,“传道”是核心,“受业”是手段,“解惑”是“传道受业”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作者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教师的责任,意义非凡。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点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均为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其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读之不知”和“或师焉”相呼应,“惑之不解”和“或不焉”相呼应。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知句读的要从师,有疑问解不开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聪明在什么地方。这里作者仍是在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小事能从师,师亦只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已,而对于真正的“惑”,却耻学于师,这样的人怎能“见其明”呢?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点评: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这一句是在已用老师的职能做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的言行做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的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精辟透彻,高瞻远瞩。
本文虽然是一篇鼓励人们从师学习的文章,却体现了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深刻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韩愈在《师说》中对“从师”问题的深刻认识,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个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多姿语言“愈”生动《师说》一文因多姿的语言而议论生动。(1)简省的表达。如“传道受业解惑”6个字,极其准确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的三大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传道”是核心,“受业”是目的,“解惑”是手段。无论时代怎么变,“道”的内容怎么变,“受业解惑”都是不变的。
(2)整散的结合。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3)顶真的运用。顶真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做下一句的开头。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4)丰富的语气。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推测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些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读 韩 愈梁 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凭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与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第四次才中,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
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只这一点他就比屈原、李白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品读提示:梁衡的文化散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除了正面叙述有关史实之外,还用文学笔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身处逆境、不怨天尤人、爱民如子的知识分子形象。此外,作者还从不同角度烘托这一形象。一是与同处逆境的屈原、李白做对比,凸显韩愈的坦然和担当;二是从人对逆境的心态方面赞美韩愈的精神。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民对待教育的态度,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家,一部《论语》记载的大多是孔子如何传道解惑的事迹,却很少见到他如何教学生识字读书的事。可见,学习最初是为了求道或解惑的。不知从何时起,学习变成了以学习教材字句为主,并渐渐丢掉了最初的目的,到如今,这种情形就更为突出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认为这是“小学而大遗”,这种“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集体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物评价,主要作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0.2* 师说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2* 师说完美版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研读第一段,研读第二段,研读第三段,研读第四段,重点字词回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备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或不焉或师焉,通假异读,传道受业解惑,思考讨论,阅读思考题,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结构框图,师之职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