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背景图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文体简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隐士(隐逸)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
隐士文化的产生:起源----庄子
隐士和社会、山林和庙堂
仕进和隐逸的路上进进出出
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
个人和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对立起来
个体感很强和原则性很强
中国古代文人人格中最突出的特质是自由,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人生追求的根本。
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写作
《晋书·陶潜传》: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名潜,一名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29岁开始入仕,从此的13个年头,时官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之类的小官。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5天,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从此不再出仕。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韵。
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
③六字句为主,一般每句三拍。
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东坡题跋》卷一引)敬佩之情,无以复加。而《归去来兮辞》确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回 去 吧
思考:翻译序文,说出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4、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总结: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诵读:1、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2、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3、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梳理全辞的叙事脉络。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
思考: 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
明确: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谈谈你对这一段中“觉今是而昨非”一句的理解。 昨日之“非”,今天之“是”,陶渊明算是彻悟,一了百了。故一个“觉”字,真有一种迷途知返的味道。陶渊明率性而行,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做了千古的榜样,可千百年来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讨论三个问题: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思考: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这2段中,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一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思考: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院之乐户外之乐
思考: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四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5段又有何表现? “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
思考: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通过想象,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活所迫,本性使然,其乐融融,山水之乐陶冶心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文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归去来兮辞,第2课时,意象能表达情感,田园生活,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后世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示范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归去来兮辞,文本解析序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