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设计,共13页。
    学习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等疑问代词的用法,“行、引、乘、策”等词的意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欣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素,用典自然,想象丰富。
    3.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作家作品
    简历: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一类是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代表作: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组诗等。
    课文背景:陶渊明义熙元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据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县吏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资料卡片
    本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服务。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差错落。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
    字词广场
    ★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古今异义
    (1)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父母为“亲”,与父母有关的亲属为“戚”。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3)策扶老以流憩
    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一词多义
    (1)实词
    行eq \b\lc\{\rc\ (\a\vs4\al\c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副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动词),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动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名词)))
    引eq \b\lc\{\rc\ (\a\vs4\al\c1(引壶觞以自酌(举起、端起,动词),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来、疏导,动词),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引用,动词)))
    就eq \b\lc\{\rc\ (\a\vs4\al\c1(三径就荒(接近,副词),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职充任,动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动词)))
    矫eq \b\lc\{\rc\ (\a\vs4\al\c1(时矫首而遐观(举,动词),矫枉过正(把弯曲的弄直、纠正,动词),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假托,动词)))
    言eq \b\lc\{\rc\ (\a\vs4\al\c1(复驾言兮焉求(助词,无义),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息eq \b\lc\{\rc\ (\a\vs4\al\c1(请息交以绝游(停止,动词),北山愚公长息曰(叹息,动词)))
    (2)虚词
    eq \b\lc\ \rc\ (\a\vs4\al\c1(犹\b\lc\{\rc\ (\a\vs4\al\c1(松菊犹存(还,仍然,副词),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如同,副词),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尚且,副词)))))
    之eq \b\lc\{\rc\ (\a\vs4\al\c1(悟已往之不谏(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悦亲戚之情话(的,结构助词),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
    而eq \b\lc\{\rc\ (\a\vs4\al\c1(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连词,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承接)))
    以eq \b\lc\{\rc\ (\a\vs4\al\c1(既自以心为形役(使、让,动词),农人告余以春及(把,介词),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目的),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木欣欣以向荣(同“而”,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日)
    (2)策扶老以流憩(名词作动词,拄着)
    (3)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4)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余)情在骏奔
    (2)被动句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代词“焉”作动词“求”的宾语)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之”的宾语)
    乐夫天命复奚疑(疑问代词“奚”作动词“疑”的宾语)
    (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啊”。本文分“序”和 “辞”两部分,“序”部分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深层探究
    eq \(\s\up7(),\s\d5(图构课文))
    eq \(\s\up7(),\s\d5(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了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反映了作者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eq \(\s\up7(),\s\d5(写作特色))
    1.淡远潇洒的风格。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2.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eq \(\s\up7(),\s\d5(难点聚焦))
    1.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
    提示:(1)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2)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否是消极思想呢?对我们来说是否可取?
    提示:我们不能笼统、简单地把作者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谈玄理更有意义些。生活在激流勇进的时代中的现代青年,更应该奋发有为,而不应该消极避世。
    eq \(\s\up7(),\s\d5(名家点评))
    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园之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八句写涉足庭园,情与景遇,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你看他: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时而抬起头来,望望远处的景色;举凡白云出山,飞鸟投林,都足以发人遐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景翳翳以将入”,写夕阳在山,苍茫暮色将至;“抚孤松而盘桓”,则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这一节,由居室而庭园,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尾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一篇隐居心理的自白。“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说寄身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是对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所发出的诘问;作者自己的态度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既不愿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皋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植杖耘耔,暗用《论语·微子》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耘”的故事;登皋舒啸,则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作者分别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然不免消极,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吴功正主编)
    他山之石
    渭 河
    辛 梓
    它从甘肃大地的渭源县缓缓而来,安详而平静,仿佛一个人在低头独自散步。在经过渭南镇时,一如既往。其实,这个镇子的名字,也许就象形地来自于这样一条河:渭南镇的一个又一个村庄,都在它的南面依次摆开,继续着它们俗世的生活:劳作、休息、繁衍。
    当我和这条小河相遇时,我还是青春少年,我正在中滩镇继续自己的高中学业。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的身边有一条河流经过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情。我只是感到好奇。因为缺水的童年里,我只见过一眼清澈见底的泉水的美丽。所以,我总会利用放学的时间或者周末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这条河边,开始了同样美丽的河边生涯。我们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在这里的柳树下散步,读书,也常常能在这里看到相爱的乡村青年如何抵达他们的爱情天堂。除此之外,这条河流对我有多大的意义,我并知道。当然,我更不会发出像作家张锐锋那样的质问:一条河流为什么不找一条最简单的捷径入海?但是,我已经隐隐地觉着,这是一条多么适合一个人成长的河流啊。
    三年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我也就自然地离开了这条河流默默的滋养。可是,当我在这个浊世里拼命向前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是多么地喜欢它,竟然有些恋恋不舍!这条发源于定西渭源县鸟鼠同穴山的河——单就它的发源地——鸟鼠同穴山,就让人浮想联翩,顿生爱意。但这条河在我的冥想与思考中,则是一条隐士之河。我之所以这么认为,理由有四:两千多年前姜太公在渭滨垂钓偶遇文王的传说,不光使渭河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让人总能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联系起来,和张志和词中那位“不须归”的淡泊老翁联系起来,这句话与这首词都与隐士有关。二是它越峡谷,过大川,但不惊涛拍岸,不恣意妄为,平静地流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像内心一片安宁的隐士。我还发现,就连渭河岸边的村庄,也都是安静的。偶尔听见的鸡啼狗吠,作为安静的一部分,反而加剧了乡村本身固有的那种静。三是天水境内的渭河只占全长的三分之一,却接纳了葫芦河、牛头河等6条小河,像隐士积攒鸟鸣轻风的模样,它的行为是包容的恰切注脚。四是古代多隐士,而在这个所谓的信息时代里,人们好像同时无缘无故地浮躁起来了,隐士开始消失。
    现在,曾经的渭河正在消失。几次回乡,经过渭河,面对几经干涸的渭河,我恍惚觉着,现在,真是一个一个没有隐士可居的年代了。埋伏在心里的感叹,指令我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为渭河写下了一首拙劣的诗:
    收获的秋天,卦台山下
    细细的渭河弯曲成伏羲演八卦时身着的一根腰带
    而蛐蛐的叫声像先民们睡眠时
    不禁轻轻发出的祈愿——
    大地吉祥噢
    五谷丰登啊
    野兽出没呦
    渭水长流兮
    ……
    当我走在河边濯洗旅途中的面容时
    时间已经捧走了
    它作为河流清香的泥土气息

    寒风吹,渭水枯
    孤单的落日漫不经心地经过岸边干峭的槐树时
    谁能承担起我们的渴意
    也许,这只是一个自命不凡的诗人的多情。在祖国的版图上,不知有多少河流开始干涸,就连那被尊为母亲河的黄河也一次次地出现断流。如果真是时间取走了“它作为河流清香的泥土气息”,那么,我亲爱的渭河,请你在我的内心里轻轻流过,或者,让我借助想象和记忆,一次次地复原你:一座小镇,依依的垂柳,安静的村庄,清清的河水……
    攻读点:这是一篇诗意隽永的散文,读来让人陷入沉思。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作者告诉我们:曾经给予人们滋养的渭河已经不在,河流清香的泥土气息只能靠想象和记忆,连被尊为母亲河的黄河也一次次地出现断流。我们的精神家园岌岌可危,浮躁让曾经的安宁、神秘、包容悄然消失。作者面对人类的生存问题,对人们过度追求物质的发展产生了怀疑,对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辞官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正如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
    读《归去来兮辞》序言,再读全诗,我们感到它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第1段,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看似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这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第2段,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先写归途之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的景象!陶渊明用“三径”来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现自己的心志。再写田园隐者之乐,突出两点,一是室中独处之乐,一是园中观景之乐。写独处之乐,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极力表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放纵与安适;写观景之乐,有自己“园日涉”“策扶老”“抚孤松”的安闲自在,有“无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飞而知还”的鸟,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结合起来,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作者对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诉读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无心出仕,又像倦飞的鸟,对仕途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诗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洁的品格,以“抚孤松而盘桓”,表明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仍要保持坚贞之志。
    第3段,写朴实的农事生活之乐。诗人再次呼出“归去来兮”,却与开篇的语气和感觉大不相同,第一次是决心归田的宣言,第二次却是已然归田的平静。这种平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无华,可以和自己想见的人说说知心话,可以做自己曾经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无心看的自然美景,这种生活,让诗人真正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初归田园,诗人尚未真正体验耕种的艰辛与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笔抒“心之所之”,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不舍,一种蓬勃生长的归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绝的山泉,感慨油然而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因景生情,这种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时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为结尾阐述人生观张本。
    第4段,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乐于隐居心理的剖白。诗歌紧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写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委婉自问,引领下文的自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言自己无意富贵,而以不羡“帝乡”作陪衬,诗人又一次点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的苦难,他所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种种人生可爱的妙趣,保全心灵任意自得的境界。诗的最后,直接抒发自己乐天安命的情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是诗人积极人生的表现。

    相关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背景资料,相关链接,说字解词,诵读佳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