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第2课时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应用。
教学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40=96 1.6 ×60=96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计算、验证、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课堂中分给练习的时间可能不是太充裕。
教学建议:本节课理论性强,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采取多样的学习方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主地进入学习中来,建立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教师: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比例。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根据学生预习内容汇报,指出0.2∶2.5=4∶50中各项的名称。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2.4∶1.6=60∶40中的外项和内项。
将上面的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小结: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它的四项,根据位置分成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即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2.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比例2.4∶1.6=60∶40中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并通过计算验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结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包括分数形式的比例)
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7∶44∶0.2和50∶2.5
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2)看两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是否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7题。
这是开放性题,引导学生可以把等式两边的两个乘数分别看成比例的内项或外项。
五、拓展提升
1.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两个内项都是6,写出这个比例。
18∶6=6∶2
2.请你为6、12、2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
示例:6∶2=12∶4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问题。(了解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应用它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八第4、6题。
独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根据预习说出答案。
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计算验证。
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讨论完成。
2020-2021学年比例的意义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比例的意义第1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预习反馈,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第3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第3课时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预习反馈,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 数学思考第4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 数学思考第4课时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系统梳理,针对练习,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