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B.钟南山C.侯德榜D.张青莲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B.硅C.铝D.铁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湿衣服晾晒后变干B.水放冰箱结成冰块
C.铜器锈蚀颜色变绿D.电流过大灯丝熔断
4.北斗三号全国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星载氢原子钟和铷原子钟。下列有关铷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B.元素符号是Rb
C.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D.R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7
5.下列实验中的玻璃棒不是用来搅拌的是
A.稀释浓硫酸B.测定苹果汁pHC.蒸发氯化钙溶液D.溶解蔗糖
6.某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碳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对应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刚石、C60
B.B点所对应的物质的化学式是H4C
C.C点和D点所对应的物质皆可用来灭火
D.在一定条件下,E点和F点所对应的物质都能转换成D点所对应的物质
7.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CO(NH2)2B.(NH4)2HPO4C.Ca(H2PO4)2D.K2SO4
8.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Mg2+、Ag+、Cl-、OH-B.Fe3+、K+、、
C.Na+、、Cl-、D.H+、Ba2+、、Cl-
9.有关“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多加水,可让粗盐加速溶解
B.过滤时,有滤液溅出,会使精盐产率偏低
C.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D.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得到的精盐仍为混合物
10.下列物质性质,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铜具有金属光泽,可作导线B.亚硝酸钠具有咸味,可用于烹饪食物
C.氮气常温下性质稳定,可用来制造硝酸D.甲醛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可浸泡动物标本
11.香烟的烟气中含有致癌物质二噁英,某种二噁英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二噁英叙述正确的是
A.二噁英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二噁英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二噁英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D.二噁英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氯原子构成的
12.下列图示中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A.AB.BC.CD.D
13.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A.AB.BC.CD.D
14.以CuSO4为原料制备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的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沉淀”时的反应为:
B.若过滤时滤纸破损会导致产率偏低
C.可选用试剂BaCl2溶液检验是否将沉淀洗涤干净
D.若“沉淀”时有少量5Cu(OH)2·2CuCO3生成,则产品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会偏低
15.甲、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如图所示,甲发生一步反应转化为乙有①②两种途径,乙经过途径③发生一步反应可转化为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甲是CuO,则乙是Cu
B.若乙是金属,则单质、氧化物中可能含有同种元素
C.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小16,则甲、乙可能分别是H2和H2O
D.若甲是氧化物,则反应①和反应③不可能全是化合反应
二、填空题
16.化学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1)某学生的中餐食谱为:大米饭、红烧肉、煎鸡蛋、炒青菜、萝卜汤,这份食谱中含有的营养素是蛋白质、无机盐、油脂、______。
(2)下列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A.合金B.聚乙烯塑料C.璃钢D.全棉织品E.羊毛织品F.腈纶织品。选择相应物质的字母填空:
①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②属于复合材料的是______。③属于天然材料的是______。
(3)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与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NaClO)反应除生成有毒的氯气(Cl2)外,还生成一种生活中常用的盐和一种常见的液体物质,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______。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高和降低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则盐酸与次氯酸钠反应_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4)煤燃烧时产生的______(填化学式)进入大气可形成酸雨。
17.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活和科技领域广泛应用。
(1)我国成功发射了探月“嫦娥五号”探测器,该探测器的悬梯等关键部件采用铝合金而不采用纯铝,其原因是______。铝合金中主要含有铝、铜、镁三种金属,为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某同学设计了以下3个实验:
实验甲中铝丝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说明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更强:另一位同学认为实验乙、丙中均无明显现象,对完整的结论没有作用,都可以省去。你的看法是______(填序号)。
A乙、丙都可以省去 B乙、丙都不能省去
C丙可以省去,乙不能省 D乙可以省去,丙不能省
(2)生活中铁制品容易锈蚀,请用洁净无锈的铁钉、试管、经煮沸迅速冷却后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等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来验证铁生锈的条件之一:需要与氧气接触。
三、实验题
18.研究气体的制备及相关气体的性质。
(1)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待氧气收集满后,停止加热并将导管取出。然后向集气瓶中放入氧气传感器(如图B),测得数据如图C。从微观角度解释氧气体积分数下降的原因______。随着实验进行,测出氧气体积分数约为______时数值几乎不再变化。
(3)如D所示实验,关闭K,通入氢气,点燃,将铁丝网放在火焰上灼烧,铁丝网只发红不熔断;打开K,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网熔断,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有关。
(4)①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E装置中应盛装的试剂为______。(填字母,下同)
②若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E中应盛装的试剂为______。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饱和澄清石灰水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四、综合应用题
19.水和水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紧密。
(1)水净化时先加入絮凝剂,沉降过滤后,通过活性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
(2)将硬水通过如图所示的阳离子交换柱后可变成软水(图中阴离子未画出),交换后的水仍然呈电中性。
①一个Ca2+可以交换出______个Na+。
②阳离子交换柱长时间使用后,Na+变少,失去软化硬水的功能而失效。利用生活中常见物质检验阳离子交换柱已失效的方法是______。
(3)20℃时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汽水瓶盖打开前后,CO2的溶解度变化如图中的a点变化到______(选填“b”、“c”、“d”或“e”)点。
(4)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_。
②t2℃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______。
(5)某工厂化验室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硫酸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
五、推断题
20.如图所示,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分别由H、C、O、Na、Ca、Al、S、Cl、Fe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其中D由一种元素组成,A、E、F、G是由两种元素组成,I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生产中,H可与胃酸发生中和反应,以治疗胃酸过多。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D______;H______。
(2)写出C→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写出B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六、科学探究题
21.纯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医药、冶金、化工、食品等领域被广泛使用。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对纯碱的探究。
Ⅰ:制取纯碱:
(查阅资料)
①常温下氨气极易溶于水,Ⅰ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NH3·H2O,NH3·H2O很不稳定,受热就会分解为氨气和水。
②在不同温度下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
③NaHCO3和Ca(HCO3)2的性质相似,受热易分解。
(实验操作)
(1)按上图所示搭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
(2)先打开弹簧夹______(填K1或K2),使对应一侧烧瓶中生成的气体进入饱和食盐水,大约20分钟后,再打开另一个弹簧夹,使其该侧的烧瓶中生成的气体进入饱和食盐水,大约5分钟后中间烧瓶中出现了浑浊,约15分钟后大量白色固体产生。
(3)过滤、洗涤、将固体加热。
(分析原理)
(1)根据资料中提供的信息以及你所学知识分析,D中制取氨气的原理是______。
(2)中间的烧瓶中发生的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类型为:______。写出第二阶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3)将白色固体加热即得纯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Ⅱ:探究性质:
(实验1)用pH试纸测定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pH,分别为8和12;碱性较强的是______(填溶液名称)。
(实验2)将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操作及实验现象如表所示,实验中溶液的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问题:
(1)图1所示的实验是______(填实验序号)。
(2)图3中的阴影部分与图2叠合后,图像基本重合。则图3中的B点的溶质为______(写化学式)。
编号
A
B
C
D
实验目的
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不同
比较影响物质溶
解性的因素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设计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Cu
Fe
加足量的硫酸铜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B
N2
O2
缓缓通过铜丝网
C
K2SO4
K2CO3
先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再蒸发
D
KCl
KC1O3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至没有气体产生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______
温度(℃)
物质
溶解度(g)
0
10
20
30
40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氯化铵
29.4
33.3
37.2
41.4
45.8
碳酸氢钠
6.9
8.1
9.6
11.1
12.7
碳酸氢铵
11.9
16.1
21.7
28.4
36.6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实验①
将碳酸氢钠溶液逐滴加入盐酸中,边滴边振荡
立刻产生气泡
实验②
将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盐酸中,边滴边振荡
立刻产生气泡
实验③
将盐酸逐滴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中,边滴边振荡
立刻产生气泡
实验④
将盐酸逐滴加入中碳酸钠溶液中,边滴边振荡
先无气泡产生,滴加一会后才有气泡产生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以古文献为基础考查我国科学家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受题述文献的启发发现了青蒿素,后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选A。
2.C
【详解】
试题分析: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O、Si、Al、Fe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故选C。
考点:元素的含量
3.C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详解】
A、湿衣服变干是水蒸发走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水结成冰是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铜变成绿色是生成了铜锈,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电流过大使灯丝熔化是热量达到熔点,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4.D
【详解】
A、铷元素汉字名称中,有“钅”字旁可知,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此选项正确;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故铷的元素符号是Rb,此选项正确;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此选项正确;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核外电子数为37,而不是最外层电子数为37,此选项错误。
故选D。
5.B
【详解】
A、稀释浓硫酸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使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及时的散失,A符合题意;
B、测定苹果汁pH时,玻璃棒用于蘸取待测液,不是用于搅拌,B不符合题意;
C、蒸发氯化钙溶液,玻璃棒搅拌用于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C符合题意;
D、溶解蔗糖,玻璃棒用于搅拌来加速蔗糖溶解,D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
A、A点所对应的物质是碳单质,有的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刚石、石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的,如C60,说法错误;
B、B点所对应的有机物中碳元素为-4价,化学式是CH4,说法错误;
C、C点所对应的氧化物中碳元素为+2价,则为一氧化碳,不可用来灭火,说法错误;
D、E点所对应的酸中碳元素为+4价,则为碳酸,F点所对应的盐中碳元素为+4价,则为碳酸盐(或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在一定条件下,碳酸、碳酸盐都可以转化成D二氧化碳,说法正确;
故选:D。
7.B
【详解】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CO(NH2)2,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不符合题意;
B、(NH4)2H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故符合题意;
C、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不符合题意;
D、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详解】
A、Mg2+与OH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两种离子不能共存;Ag+与Cl- 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两种离子不能共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含Fe3+的溶液为黄色,含的溶液为紫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Na+、、Cl-、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且溶液是无色的,此选项符合题意;
D、Ba2+与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两种离子不能共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详解】
A、多加水不能加速粗盐溶解,可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A错误;
B、过滤时,有滤液溅出,会使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减少,故会使精盐产率偏低,B正确;
C、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用预热蒸干,C正确;
D、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得到的精盐中会含有其他可溶性的杂质,故仍为混合物,D正确。
故选A。
10.D
【详解】
A、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导线,此选项错误;
B、亚硝酸钠虽然具有咸味,但有毒,不能用于烹饪食物,此选项错误;
C、氮气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此选项错误;
D、甲醛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可浸泡动物标本,防止变坏,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1.B
【详解】
A、二噁英是有机化合物,但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生物。高分子化合物一般指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万到几百万的化合物,此选项错误;
B、一个二噁英分子由1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4个氯原子,其碳、氢、氧、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4×1):(2×16):(4×35.5)=72:2:16:71,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此选项正确。
C、一个二噁英分子含1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2):(4×1)=36:1,此选项错误;
D、表述错误,应该说二噁英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氯原子构成,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2.C
【详解】
A、氧气有助燃性,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不同,木条燃烧情况不同,正确;
B、实验中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溶剂种类,可以比较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正确;
C、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故不能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错误;
D、实验中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不同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故选C。
13.A
【详解】
A、Fe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过滤,滤出铜,洗涤铜,然后干燥,得到铜,此选项正确;
B、常温下,氧气不能与铜反应,将混合气体缓缓通过铜丝网时,不能除去氧气,此选项错误;
C、K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二氧化碳,再蒸发,得到硫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不能得到硫酸钾,此选项错误;
D、KCl和KC1O3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至没有气体产生,得到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不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钾,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二是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4.D
【详解】
A、根据图示信息,“沉淀”时的反应为硫酸铜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碳酸钠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此选项正确;
B、若过滤时滤纸破损,会有溶液没有过滤就进入滤液中,会导致产率偏低,此选项正确;
C、制备流程中洗涤是除去硫酸铜或碳酸钠,还有硫酸钠,可选用氯化钡溶液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因为硫酸根会与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根会与钡离子生成碳酸钡沉淀,故可以用作检验是否将沉淀洗涤干净,此选项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铜元素反应前后不变,若“沉淀”时有少量5Cu(OH)2·2CuCO3生成,则产品的质量分数偏低,所以产品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会偏高,此选项错误。
故选D。
15.D
【详解】
A、若甲是CuO,则乙是Cu,在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氢气(或碳)反应生成铜和水(或二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正确;
B、由A中分析可知,乙是金属铜,单质可以是碳或氢气,氧化物可以是一氧化碳;碳和一氧化碳中都含有碳元素,正确;
C、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小16,则甲、乙可能分别是H2和H2O;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水通电生成氢气,正确;
D、若甲是氧化物,反应①可能是在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才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③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故选D。
16.维生素 BF C DE 是 SO2、NO2
【分析】
【详解】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水和维生素,故填:维生素;
(2)属于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合成纤维,属于符合材料的是:玻钢;属于天然材料的是:全棉织品和羊毛织品;
(3)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与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NaClO)反应除生成有毒的氯气(Cl2)外,还生成一种生活中常用的盐和一种常见的液体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盐的组成可知,该盐为氯化钠,液体为水,盐酸和次氯酸钠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中HCl中氯元素由-1价转化为0价和-1价,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高和降低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煤中含有硫元素和氮元素,燃烧时产生的SO2、NO2进入大气可形成硫酸、硝酸。
17.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大 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铝 C 准备2支试管,一支试管放入洁净无锈的铁钉,并加入少量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另一支试管放入洁净无锈的铁钉,并加入经煮沸讯速冷却的蒸馏水没过铁钉,再加入植物油 第一支试管铁钉会生锈;第二支试管铁钉不生锈 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
【详解】
(1)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的硬度,故该探测器的悬梯等关键部件采用铝合金而不采用纯铝,其原因是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大;
甲试管中铝能够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铜,故可观察到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化学方程式为,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更强;
乙实验中铝不能和硫酸镁反应,可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镁,丙实验中铜不能与硫酸铝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铝,故可根据实验甲和乙能够比较出镁、铝、铜的金属活动性,故丙可以省去,乙不能省,故选C;
(2)设计实验来验证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如下:准备2支试管,一支试管放入洁净无锈的铁钉,并加入少量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另一支试管放入洁净无锈的铁钉,并加入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没过铁钉,再加入植物油,第一支试管铁钉会生锈,第二支试管铁钉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
18. 分子不断运动,部分氧气运动至集气瓶外 21% 氧气的浓度 澄清石灰水 D
【详解】
(1)A装置为固体和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因为试管口有棉花,所以A装置制取氧气的原料应为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 。
(2)由题意可知,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传感器是敞口容器,氧气的体积分数在不断减小,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部分氧分子运动至集气瓶外,导致氧气的体积分数在不断减小。随着实验进行,当瓶内外氧气的体积分数相等时,氧气体积分数就不再发生改变了,此时集气瓶中装的就是空气了,氧气的体积分数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即约为21%。故答案:分子在不断运动,部分氧分子运动至集气瓶;21%。
(3)如D所示实验,打开K,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熔断,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答案:氧气的浓度。
(4)①因为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所以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故E装置中应盛装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故答案:澄清石灰水。
②A.浓硫酸和氯化氢气体不反应,所以不能用它除去氯化氢气体,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能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所以不能用它除去氯化氢气体,故B不符合题意;
C.饱和澄清石灰水能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所以不能用它除去氯化氢气体,故C不符合题意;
D.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是盐酸,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又不会增加新杂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D。
19.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 取交换后的水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若出现较多浮渣,则交换后的水仍然是硬水,说明阳离子交换柱已失效 c 1:6 乙>甲>丙 9.8g
【详解】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加入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将硬水通过如图所示的阳离子交换柱后可变成软水(图中阴离子未画出),交换后的水仍然呈电中性。
①一个Ca2+和一个Mg2+均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由图可知,一个Ca2+和一个Mg2+可交换出个4Na+,所以一个Ca2+可以交换出2个Na+。
②阳离子交换柱长时间使用后,Na+变少,失去软化硬水的功能而失效。阳离子交换柱中Na+含量较高,属于硬水。则利用生活中常见物质检验阳离子交换柱已失效的方法是:取交换后的水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若出现较多浮渣,则交换后的水仍然是硬水,说明阳离子交换柱已失效。
(3)20℃时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汽水瓶盖打开后,瓶内压强变小,所以CO2的溶解度变化如图中的a点变化到c点。
(4)①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则该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0g:(20g+100g)=1:6。
②t2℃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时,甲、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丙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于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的溶解度,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5)解:设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硫酸的质量是x。
,
x=9.8g
【点睛】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式计算,易错点是由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20.H2 Al(OH)3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
I广泛用于玻璃造纸,则I为碳酸钠;H可与胃酸发生中和,以治疗胃酸过多,则H为氢氧化铝;A、E、F、G均有两种元素组成,D由一种元素构成,E和I可以相互转化,则E为二氧化碳;I可以生成F,H也可以生成F,F为水;F和B可以相互转化,且B和E能反应,B也可以和I反应,则B为氢氧化钙;C可以转化为F,且能和H反应,C还可以转化为G,则C为硫酸,G为盐酸;A能转化为E,且A与G、D均可以反应,则A为氧化铁,D和G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则D为氢气。带入框图,推理正确。
【详解】
(1)通过上述分析,物质D是氢气,其化学式为:H2;物质H为氢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OH)3。
(2)物质C是硫酸,物质G为盐酸,使硫酸转化为盐酸,可以使用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其化学方程式为:。
(3)物质B是氢氧化钙,物质E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点睛】
本题属于限定条件的推断题,推断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反应产生的现象,难度不大,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及综合运用、遇到此类题目,根据题干中给出的物质信息,大胆合理推测,只要能够符合题意,推理即可成立。
21.K2 固体生石灰滴加浓氨水后,吸水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氨气挥发 化合反应 碳酸钠溶液 实验② NaCl、NaHCO3
【详解】
Ⅰ:
实验操作:(2)常温下氨气极易溶于水,使溶液显碱性,先通入氨气,可以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气体;故先打开弹簧K2,使生成的氨气进入饱和食盐水。
分析原理:(1)根据资料中提供的信息可知:NH3·H2O很不稳定,受热就会分解为氨气和水,D中固体生石灰滴加浓氨水后,吸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氨气挥发。
(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特点,属于化合反应;结合实验设计及溶解度表格可知,碳酸氢钠溶解度较小,在溶液中首先达到饱和结晶析出,故第二阶段反应为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固体,。
(3)NaHCO3受热易分解。将白色固体碳酸氢钠加热即得纯碱、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
实验1: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7显酸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强。用pH试纸测定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pH分别为8和12;故碱性较强的是碳酸钠溶液。
实验2:(1)图1所示的实验中开始时溶液pH<7显酸性,随着反应进行变为碱性,最终pH为12左右,故为实验②将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盐酸中,边滴边振荡。
(2)图2中起点pH为8,溶液慢慢变为酸性,为实验③;图3中起点pH为12,溶液慢慢变为酸性,为实验④;C点pH=8,结合实验④现象:先无气泡产生,滴加一会后才有气泡产生;可知AC段反应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图3中C点以后阴影部分与图2叠合后,图像基本重合。则图3中的B点的溶质为生成的NaHCO3、NaCl。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4年中考模拟化学试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4年中考模拟化学试题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综合应用题,推断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综合应用题,推断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推断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