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0-酸碱中和反应与pH(含解析)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7065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0-酸碱中和反应与pH(含解析)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7065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0-酸碱中和反应与pH(含解析)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7065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0-酸碱中和反应与pH(含解析)
展开1.人体各处液体的pH:口腔为6.5~7.5,胃部为1.0~3.0,小肠为7.8-8.4,血液为7.35~7.45。其中碱性最强的部位是( )
A. 口腔 B. 胃部 C. 小肠 D. 血液
2.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验满氧气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点燃酒精灯 D. 用滴管取液体
3.如图所示,鱼、肉的新鲜度不同,其浸出液pH会发生相应变化.鱼、肉的浸出液pH变大,其新鲜度的变化情况为( )
A. 越来越新鲜 B. 趋向腐败变质 C. 没有发生变化 D. 无法判断
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操作的是()
A. 电解水
B.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 向两份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不断加入镁粉和锌粉
D.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 用白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B. 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性土壤
C. 用洗洁精乳化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 用燃烧方法区分羊毛制品和纯棉制品
6.下列溶液中加入(或通入)括号中的物质,溶液pH明显增大的是( )
A. 氢氧化钠溶液(水) B. 稀盐酸(石灰石)
C. 碳酸钠溶液(氯化钙) D. 氯化钠溶液(稀硫酸)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向固体中液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
C. 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所以浓硫酸可在实验室用作干燥剂
D. 农作物生长需要 N、P、K 等元素,为增加肥效,可把(NH4)3PO4与草木灰混合施用
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C.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 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9.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用白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B. 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性土壤
C.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 用燃烧的方法区分羊毛制品和纯棉制品
10.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1.经测定,某工厂排放废水的pH为4,会污染环境.若将该废水治理,使pH变为8,可向该水中加入适量的( )
A. 废硫酸 B. 生石灰 C. 石灰石 D. 废铜片
12.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CO2 B. SO2 C. 可吸入颗粒物 D. NO2
13.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奶放置一段时间后变酸,pH变大 B. 西瓜汁比苹果汁酸性强
C. 鸡蛋清和牛奶都显碱性 D. 胃酸过多的人应该少饮苹果汁
14.将4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100g 3.65%的盐酸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
A. 14140×100% B. 5.85140×100% C. 100140×100% D. 58.5140×100%
1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中和反应一定是酸和碱发生的反应 B. 用牵牛花花瓣浸出液测定溶液酸碱度
C. 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D. 石灰水中含有熟石灰
二、填空题
16.如图从不同角度反映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的中和反映.图A是实际操作图,图B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C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
根据图B的曲线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操作是将________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2)当滴入的溶液质量为ag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写化学式)________ .
(3)当溶液的pH=7时,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是(离子符号)________ .
(4)当加入的溶液质量为bg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________ 色.
【结论】从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看,有些离子参与了反应,有些离子只是旁观者.反应物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是________和________ .
17.有A、B、C、D、E、F六种物质的溶已知它们分别是K2CO3、BaCl2、Ca(NO3)2、NaCl、H2SO4、AgNO3中的某一种溶液。下图为常温时上述溶液两两混合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表示无明显现象或生成微溶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的空格内用“↓”“↑”“-”表示出对应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F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18.合理的方法使化学学习事半功倍,巧妙的实验令复杂现象更加明晰!请回答:
图1
图2
(1)控制适当的化学反应速率,对于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加快反应速率的示例,请结合图示上述实例进行分类,并完成空白处内容(填一条即可)。________
a.用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制简易灭火器
b.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d.硫在纯氧中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
e.火力发电时,将块状的燃煤打成煤粉
f.用过氧化氬溶液和红砖粉末制取氧气
(2)小冰的妈妈在家煮紫薯粥加入食用碱后,发现紫色的粥变成了蓝色。小冰联想到教材中“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实验,次日在实验室中用紫薯汁自制了指示剂,并进行如图实验,记录如表:
请回答:小冰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①________。
查阅资料获悉:用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和鸡蛋壳反应推测鸡蛋壳成分时,发生的反应为: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事实上,若向变蓝的紫薯粥中加入过量食醋,粥会变成浅粉色。请结合上述知识,运用类比思想,写出纯碱和食醋(含有醋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19.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________(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________。
(2)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20.已知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碳酸氢钠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测定产品中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具体的检验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其质量为a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m1g;
②加热该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m2g.
(1)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用________(填仪器名称)将加热后的坩埚放到________中(填序号)冷却.
(3)根据题意,用a、m1、m2的代数式表示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步骤①、③和④都需要用到精度为0.1g的托盘天平称量,若本题中(m1﹣m2)的值超过0.6g,假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90%,则至少需称样品多少克?
五、计算题
21. 现有一瓶标签已破损的过氧化氢溶液,为测定瓶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该溶液34g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是34.4g,将烧杯内剩余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后得滤渣2g。请计算瓶内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解析:A、口腔pH为6.5~7.5,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A不符合题意;
B、胃部的pH为1.0~3.0,小于7,显酸性,B不符合题意;
C、小肠pH为7.8-8.4,大于7,显碱性,C符合题意;
D、血液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但比小肠处pH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碱性溶液pH范围是7-14,pH越大碱性越强解答
2. A
解析:A、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不能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故图示符合题意;
B、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图示不符合题意;
C、使用酒精灯时,要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故图示不符合题意;
D、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故图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验满气体在瓶口分析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3. B
解析:解:由图象可以看出从5到10在逐渐的增大,而肉、鱼也从新鲜的变到了变质肉、变质鱼,故选:B.
分析:根据图象中的pH值的变化与肉的新鲜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4. B
解析:A、电解水实验中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不符合题意;
B、向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质量不断减小,当硫酸完全反应后,溶质质量为零,继续加氢氧化钡溶质质量又从零不断增加,符合题意;
C、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足量镁、锌反应,酸相等生成氢气质量应相等,不符合题意;
D、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始终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水电解实验进行解答。水电解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8:1。
B、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进行解答。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
C、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加入足量的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要根据硫酸的量来决定。
D、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进行解答。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改变。
5. B
解析: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食醋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钙、水、二氧化碳,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中和酸性土壤,中和酸性土壤应用氢氧化钙,选项符合题意;
C、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燃烧法区分羊毛制品和纯棉制品,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制品,没有的为纯棉制品,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水垢的主要成分、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进行分析;
C.洗洁精、洗衣粉等这样的能使乳浊液变成稳定的混合物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据此进行分析;
D.羊毛制品中含有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据此进行分析。
6.B
解析:解:A、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稀释了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碱性变弱,溶液pH减小,故选项错误. 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酸性变弱,溶液pH明显增大,故选项正确.
C、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的碱性变弱,溶液pH减小,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溶液显中性,加入稀硫酸,两者不反应,溶液的酸性增强,溶液pH减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加入物质后能使溶液的pH明显增大,则反应后应有强碱性物质生成或酸性减弱,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7. B
解析: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 CO2+2NaOH=Na2CO3+H2O ,该说法不符合题意;
B、向固体中液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符合题意;
C、浓硫酸可在实验室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具有吸水性,该说法不符合题意;
D、(NH4)3PO4与草木灰混合施用会产生氨气,降低肥效,该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B、根据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也能产生气体分析
C、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D、根据铵态氮肥的性质分析
8. B
解析:A、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但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B、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液体,故说法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定义中指出的只是这种溶质,并没有限制不能再溶解其他的溶质,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D、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其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浓,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性分析
B、根据物质的三态都可以是溶质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
D、根据溶液的饱和和浓稀要在同一溶质的情况分析
9. B
解析:A. 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和二氧化碳,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钠是强碱,并有强烈腐蚀性,不适合用于中和酸性土壤,做法不合理。符合题意。
C. 洗涤剂能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从而去除油污,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D. 羊毛制品燃烧有烧焦羽毛味,纯棉制品燃烧有烧纸味,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醋酸与水垢的反应方程式2HAC + CaCO3 = Ca(AC)2 + H2O + CO2↑。
B、农业上一般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C、油污与水形成悬浊液,而能与洗洁精形成乳浊液,乳浊液的液体能随着水流动。
D、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味,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燃烧有烧纸味。
10. D
解析:A、图中胶头滴管横放,操作不符合题意,残留的液体可能会腐蚀胶头或者污染试验台,A不符合题意;
B、试剂瓶在存放时,要盖上瓶盖,否则药品可能会变质,图中操作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砝码用完,应用镊子把它放砝码盒中,防止污染砝码,图中操作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D、试管用完后,洗刷干净,放在试管架上晾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洗涤试管的方法分析
11. B
解析:某工厂排放的水经测定pH=4,小于7,显酸性;将其pH调至8,可向该废水中加入适量的碱性物质.
A、废硫酸呈酸性,pH小于7,不能将pH为4的溶液调节至8,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液呈碱性,能将pH为4的废水调节至8,故选项正确.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能与酸反应,过量会以沉淀的方式存在,加入碳酸钙能够治理该废水,但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不能将pH为4的溶液调节至8,故选项错误.
D、废铜片不能与酸反应,不能pH为4的溶液调节至8,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当溶液的pH小于7时,显酸性,加入显碱性的物质溶液的pH会升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2. A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硫容易形成酸雨,会造成污染,故选项错误;
C、可吸入颗粒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之一,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
13. D
解析:A、牛奶放置一段时间后变酸,酸性增强,pH变小,故A不符合题意;
B、西瓜汁的pH值为5.8,苹果汁的pH值为2.9,西瓜汁比苹果汁酸性弱,故B不符合题意;
C、牛奶的pH值为6.4,小于7,显酸性,鸡蛋清的pH值为7.6,大于7,显碱性,故C不符合题意;
D、苹果汁的pH值为2.9,显酸性,则胃酸过多的人应该少饮苹果汁,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14. B
解析:解:4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氢氧化钠质量40g×10%=4g,100g 3.65%的盐酸中含HCl的质量=100g×3.65%=3.65g,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两溶液混合时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氯化钠溶液;
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
NaOH + HCl ═ NaCl+H2O
40 36.5 58.5
4g 3.65g x
404g = 58.5x x=5.85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85g40g+100g ×100%= 5.85140 ×100%
故选B.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可判断将4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100g 3.65%的盐酸混合时,两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氯化钠溶液,由化学方程式求得生成氯化钠的质量、由质量守恒求得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即可列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算式.
15. B
解析:A、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故A正确;
B、牵牛花中的花青素在碱性时呈蓝色,中性时显紫色,酸性时显黄色,所以用牵牛花花瓣浸出液测定溶液酸碱性,用pH试纸测定酸碱度,故B错误;
C、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故C正确;
D、石灰水中的溶质是熟石灰,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根据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某些植物的花瓣中含有能够遇酸碱会变色的物质分析解答;
C、根据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进行分析;
D、根据熟石灰是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二、填空题
16. 氢氧化钠溶液;NaOH+HCl=NaCl+H2O;HCl、NaCl;Na+、Cl-;蓝;氢离子;氢氧根离子
解析:(1)坐标的pH变化是由小于7到大于7的过渡,因此进行的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溶液呈现酸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氢和氯化钠. 故填:HCl、NaCl;
(3)当溶液的pH=7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是(书写离子符号)Na+、Cl-;
(4)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所得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填:红;
【结论】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的氢离子和碱电离的氢氧根离子相互作用生成水的过程,即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NaOH+HCl=NaCl+H2O;(2)HCl、NaCl;(3)NaCl;(4)蓝;
【结论】氢离子;氢氧根离子.
分析:(1)根据坐标变化的趋势结合盐酸的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的pH大于7分析;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溶液呈现酸性,溶液中既有生成的氯化钠,又有未反应的盐酸;
(3)根据当溶液的pH=7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解答;
(4)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结论】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的氢离子和碱电离的氢氧根离子相互作用生成水的过程,即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17. (1);硝酸钙[或Ca(NO3)2]
解析:由分析可知:物质A为BaCl2、物质C为K2CO3 , 两物质反应会生成BaCO3沉淀,所以框内应填上↓;D物质为AgNO3、物质C为K2CO3 , 二者反应生成沉淀Ag2CO3 , 所以框内应填上↓;物质E为NaCl,与D物质AgNO3生成AgCl沉淀框内应填上↓,与A物质BaCl2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 F为Ca(NO3)2 , 与E物质NaCl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与D物质AgNO3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与C物质K2CO3生成CaCO3沉淀框内应填上↓,与A物质BaCl2不反应现象为无明显现象框内应填上-.
故答案为:: ;硝酸钙[或Ca(NO3)2].
分析:物质B为K2CO3和H2SO4中的一种且B只与A产生沉淀,若B为K2CO3则可与BaCl2、Ca(NO3)2、AgNO3等产生沉淀,不符合框图中的反应特征,所以物质B为H2SO4 , 而物质C为K2CO3 , 同时可以断定物质A为BaCl2 . 再根据物质D也和可以和A产生沉淀,则推断D物质为Ca(NO3)2、NaCl、AgNO3中AgNO3;E、F两物质就分别是Ca(NO3)2、NaCl.由于物质E和C物质K2CO3无明显现象,所以物质E为Ca(NO3)2、NaCl中的NaCl;最后所剩余的Ca(NO3)2就是物质F.
三、综合题
18. (1)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或使用催化剂;b、e或c、f
(2)对比法;Na2CO3+2CH3COOH=2CH3COONa+H2O+CO2↑
解析:(1)控制适当的化学反应速率,对于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或使用催化剂,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b.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e.火力发电时,将块状的燃煤打成煤粉;或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f.用过氧化氬溶液和红砖粉末制取氧气;(2)如表中,小冰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对比法;纯碱和食醋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CH3COOH=2CH3COONa+H2O+CO2↑。
分析:(1) 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有: 加热,增大浓度,增大压强(其实就是浓度),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用催化剂;
(2)观察相同滴数指示剂在不同 pH 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属于比较法的应用;
纯碱和食醋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四、实验探究题
19. (1)铜+氧气 →加热 氧化铜;装置二;能让空气更易流通,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2)15%
解析:(1)由装置图可知,是采用加热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来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铜+氧气 →加热 氧化铜。装置二与装置一装置比较,装置二更合理,装置二中的气球在玻璃管的后部,更易让空气流通,氧气与铜能充分反应;故填:铜+氧气 →加热 氧化铜;装置二;能让空气更易流通,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2)注射器内气体减少的量就是氧气的体积,则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5mL-9mL25mL+15mL×100%=15% ;故填:15%。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2)根据注射器内气体减少的量就是氧气的量进行分析。
20. (1)2NaHCO3 △__ Na2CO3+H2O↑+CO2↑
(2)坩埚钳;C
(3)84(m1-m2)31(m1-a)
(4)解: 84(m1-m2)31(m1-a) ×100%=90%
(m1﹣a)= 84×0.6g31×90% ≈1.8g
答:至少需称样品1.8g.
解析:解:(1)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__ Na2CO3+H2O↑+CO2↑;(2)使用坩埚钳把加热后的坩埚移入干燥器C中进行冷却,防止冷却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影响后面的称量的结果;(3)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16862 = xm1-m2
x= 84(m1-m2)31
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84(m1-m2)31m1-a ×100%= 84(m1-m2)31(m1-a)
故答案为:(1)2NaHCO3 △__ Na2CO3+H2O↑+CO2↑;(2)坩埚钳;C;(3) 84(m1-m2)31(m1-a) ;(4) 84(m1-m2)31(m1-a) ×100%=90% (m1﹣a)= 84×0.6g31×90% ≈1.8g
答:至少需称样品1.8g.
分析:(1)根据信息: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为防止加热后物质在冷却过程中吸收空气中水而影响测定结果,应放在干燥器中进行冷却;(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加热前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差可求得分解反应出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即固体减少的质量,由固体减少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样品中碳酸氢钠质量,并进一步计算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4)根据假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90%及固体减少的质量0.6g,由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的代数式,计算出至少需称样品的质量.
五、计算题
21.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34g+2g-34.4g=1.6g
设参加反应的溶质H2O2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1.6g
6832=x1.6g
解得x=3.4 g
则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4g34g×100%=10%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解析:由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由此可判断,最后得到的滤渣即为二氧化锰;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反应前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差,也就是生成氧气的质量;最后根据求出的氧气的质量,利用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求出过氧化氢的质量,再进一步求出质量分数。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34g+2g-34.4g=1.6g
设参加反应的溶质H2O2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1.6g
6832=x1.6g
解得x=3.4 g
则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4g34g×100%=10%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分析: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能明确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两不变),并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氧气的质量,然后再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解题要规范。
食物
苹果汁
西瓜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
5.8
6.4
7.6
溶液pH
1
4
7
10
13
滴入相同滴数指示剂后的颜色
玫红
浅粉
紫
蓝
黄绿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5mL
15mL
9mL
________
2NaHCO3 △__
Na2CO3+H2O↑+CO2↑
固体质量减少
168
106
168-106=62
X
m1﹣m2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6-溶液(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6-溶液(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3-碳单质(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3-碳单质(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7-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7-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