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3-物质的构成与组成(含解析)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706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3-物质的构成与组成(含解析)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706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3-物质的构成与组成(含解析)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59706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3-物质的构成与组成(含解析)
展开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质是由单原子构成的分子 B. 只有单质与化合物才能形成混合物
C. 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D. 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 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 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D. 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金属元素的原子是( )
A. B. C. D.
4.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根据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 根据结构观: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 根据守恒观: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
5.自从央行公告第四套人名币1角硬币从2016年11月1日起只收不付后,“菊花1角”身价飞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菊花1角”材质特殊导致日渐稀少,其使用了铝锌材质。铝、锌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则说法正确的是( )
A. 铝比锌的金属活泼性更弱 B. 相等质量的铝和锌和足量稀硫酸反应,铝产生的氢气多
C. 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铝多17 D.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B. 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C.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 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7.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 2O2 B. Cu2+ C. H D. Mg
8.将密封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 )
A. 气体微粒的数目增加了 B. 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变大了
C. 气体微粒的体积变大 D. 气体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9.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的是( )
A. 大风吹过,尘土飞扬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C. 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 D. 红墨水滴入水中,水变红
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钙的核电荷数是20 B. 镁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
C. 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D. 每个周期结尾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1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12.近日,中国在重庆某地发现了一个超大规模的锂矿,储量高达52万吨,被称之为“中国锂谷”。锂矿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有着21世纪改变世界格局的“白色石油”和“绿色能源金属”之称。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 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D. 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13.下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此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比原子小很多很多 B.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C. 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D.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填空题
14.如①、②图中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局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结构图。则
(1)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D中X=________。 在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 (填序号);
(3)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的________(填序号)化学性质相似;
(4)由氟元素和钙元素组成的氟化钙的化学式为________。
15.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三氧化二铁________氯气________氯化银________硫________碳酸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6.小明按照课本实验(如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闻到刺激性的氨味,并立即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与结论】请你帮助小明完成图2装置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变成红色.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此现象说明________;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说明浓氨水呈________.
(2)(2)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___.
(3)(3)与课本实验比较,小明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一点)________.
(4)【继续探究】小英受小明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4)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两条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滤纸现象差别是________先变红。小英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溶液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的现象差别验证的二氧化碳性质是________。
四、综合题
17.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下列A~E是几种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或元素的信息,请回答:
(1)B结构图中,x=________;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A、C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D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
18.如图是汽车尾气有害物质转化的微观示意图。
据图回答:
(1)该反应共涉及________种分子。
(2)在“ ”中“ ”与“O”的质量比是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解析:A、单质是由单原子构成的分子,错误,氢气、氧气、氮气都是双原子分子;此项错误;
B、只有单质与化合物才能形成混合物,错误,单质和单质也能形成混合物,此项错误;
C、化合物中最少要含有两种元素,故此项错误;
D、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此项正确;
故选D.
分析:A、单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B、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的;
C、一种元素不能组成化合物;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 A
解析:A、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故符合题意;
B、氯化氢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而氢气和氯气混合是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氯化氢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D、一个氯化氢分子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氯化氢是由元素组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分析:A、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析
B、根据氯化氢是混合物分析
C、根据氯化氢是由分子构成的分析
D、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3. C
解析:解:A、该元素的原子是氢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该元素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错误;
C、该元素是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D、该微粒表示的是氯离子,错误;
故选C.
分析: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通常小于4个,据此解答.
4. B
解析: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点燃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故B正确;
C、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氯离子可以结合阳离子构成物质,而氩原子性质稳定,故C错误;
D、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的质量大于10g,而l0mL水的质量等于10g,混合后质量分数大于平均值20%,等质量混合时才是20%,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B、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解答;
C、根据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进行解答;
D、根据质量可以加减而体积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进行解答.
5. B
解析:A、铝比锌的金属活泼性更强,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产生氢气的质量= 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金属的质量 ,可知,相等质量的铝和锌和足量稀硫酸反应,铝产生的氢气多,故B符合题意;
C、由于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铝多17,不是最外层电子数比铝多17,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元素周期表中一个格的含义可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单位是“1”,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特点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解答。
6. A
解析:A、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原因是: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体积变大,故选项错误,A符合题意;
B、花香四溢,因为花香分子不断运动,所以四周都能闻到,故选项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故选项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两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子基本性质:1、质量、体积都很小;2、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3、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4、同种物质间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7. D
解析:A. 仅表示两个氧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 表示一个铜离子,故B不符合题意。
C. 表示氢元素以及一个氢原子,故C不符合题意。
D. 表示镁元素,一个镁原子,金属镁,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元素符号,在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在微观上,表示一个该原子。
一般情况下,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所以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说明这种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8. B
解析: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会鼓起,是因为压强减小,分子间的间隔变大,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体压强比平原地区小。 将密封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 ,袋内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变大,包装袋鼓起。
9. A
解析:A、大风吹起时,地上的尘土飞扬,是物体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A符合题意;
B、由于分子是运动的,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空气中。所以,墙内开花墙外香。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水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空气中。所以,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故C不符合题意;
D、红墨水滴入水中,水变红,说明分子不断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10. C
【解析】分析:A、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进行解答;
B、根据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进行解答;
C、根据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周期都从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第一周期从非金属元素氢开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 ),为稳定结构;进行解答.
解答:A、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因此钙的核电荷数是20;故A正确;
B、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因此镁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故B正确;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图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结构;故C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周期都从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第一周期从非金属元素氢开始).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 ),为稳定结构;因此每个周期结尾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正确;
故选C.
11. C
解析:A、如图所示:质子数为11而核外电子数为10,即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该粒子为阳离子,A选项不正确;B、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也为12,因此该粒子为原子,B选项不正确.C、如图所示: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因此该粒子为阴离子,符合题意;D、如图所示:质子数为10,核外电子数为10,因此该粒子为原子,D选项不正确.C选项正确.
分析: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2. C
解析:A、锂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符合题意。
D、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锂原子核外有2+1=3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中信息分析,元素周期表小格中左上角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右上角为元素符号,中间为元素名称,最下面为相对原子质量;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分析。
13. A
解析:A、由此图可以看出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A符合题意;
B、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但通过此图不能得出此结论,B不符合题意;
C、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C不符合题意;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通过此图看不出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原子的结构数值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图示无法获取核外电子数的分层排布解答
C根据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D根据图示无法得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解答
二、填空题
14. (1)19.00
(2)8;BC
(3)B
(4)CaF2
解析:解:(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故填:19.00。(2)D是氩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的是原子,因此X=18﹣2﹣8=8.在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C,这是因为BC的核内质子数都是17。故填:8;BC;(3)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的B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这是因为AB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故填:B。(4)由氟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钙元素显+2价,氟元素显﹣1价,钙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F2。
故填:CaF2
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由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确定氟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15.Fe2O3;Cl2;AgCl;S;H2CO3
解析:解:根据氧化物的命名与写法可知,三氧化二铁的化学式为Fe2O3;故填:Fe2O3;
氯气是一种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其化学式为Cl2;故填:Cl2;
氯化银中,银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故填:AgCl;
硫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其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故填:S;
碳酸中,氢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故填:H2CO3 .
分析:根据单质与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三、实验探究题
16. (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碱性
(2)吸水放热,加快氨气分子的运动速率
(3)节约药品、不污染环境(合理即可)
(4)下面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色;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水放热,加快氨气分子的运动速率;
(3)和课本实验比较,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节约药品,不污染环境;
(4)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都变红色;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下面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先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碱性;
(2)吸水放热,加快氨气分子的运动速率;
(3)节约药品、不污染环境
(4)下面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3)不同的实验装置,优缺点不同;主要从是否节约样品、是否无污染、是否节能、是否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等方面去评价;
(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先接触下面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四、综合题
17. (1)8;74.92
(2)Al2O3
(3)1
解析:(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结构图中, 12=2+x+2 ,x=8;由元素周期表一格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2)A是氧原子, C是铝离子,A、C两元素形成化合物是氧化铝,化学式是 Al2O3 。(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D元素质子数为19,核外电子数之和为 2+8+8=18 ,故D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19-18=1 。
分析:由粒子结构示意图或元素的信息可知,A是氧原子,B是镁原子,C是铝离子,D是钾离子。
18. (1)4
(2)3:8
(3)2CO+2NO 催化剂__ 2CO2+N2
解析:(1)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分子,一氧化氮分子,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分子,氮气分子,所以该反应中共涉及4种分子。
(2)在“ ”中“ ”与“O”的质量比,也就是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2)=3:8。
(3)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催化剂 2CO2+N2。
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6-溶液(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6-溶液(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3-碳单质(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3-碳单质(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7-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17-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