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3课 宋明理学优秀复习练习题
展开宋明理学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6—2017学年广东肇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也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这表明二者的相同之处是
A.注重道德培养
B.主张理在心中
C.继承先秦儒学
D.追求民主自由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唐时期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北宋“二程”
(1)世界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道德观:“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南宋朱熹——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1)道德观: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学*
(2)认识论: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影响
(1)国内: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2)国外: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世界观: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2)方法论: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
(1)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2)世界观: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3)认识论: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
A.思想一统
B.佛道主导
C.三教并存
D.儒学式微
2.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学者“泛滥(即广博)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即佛教)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这位学者可能是
A.孟子
B.董仲舒
C.程颢
D.韩非子
3.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4.“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
A.道家学派
B.佛教禅宗
C.朱熹的理学
D.陆九渊的心学
5.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C.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材料中三个代表人物,博士徐旷、沙门慧与道士刘进喜体现的三种思想并存,故A项错误;材料未突出佛教的地位,故B项错误;三教并存与材料中体现的三个代表人物并存的主旨相符,故C项正确;“式微”出自《诗经》,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显然与汉代后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不符,故D项错误。
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可知,朱熹强调道德和礼仪,这反映不出朱熹适应了皇权的需要,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陆九渊的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陆九渊“心即理也”的观点,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5.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材料反映了对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观点,王阳明以心学的思想加以阐释,“格物者,格其心……格其意”,提出“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反映心学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精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精品达标测试,共6页。
高中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作业题,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复习练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