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展开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题目 |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
教学目的 | 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技术的进步是电视普及的重要原因;互联网的优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能力目标: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能够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学生能够辩证看待互联网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理解它是一把“双刃剑” 一、德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肩带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有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教学思想 | 本课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可以由现实问题导入,如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新闻信息、影响较大的影视作品、普及较快的网络歌曲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思考大众传媒的变化对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体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能够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
教学分析 | 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并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
教学安排 | 【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学生】上网、看电视、看报纸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获得信息的媒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哪种媒介使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是报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大家知道报纸的故乡在哪吗? 【学生】上海、北京、日本......
一、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1、设问:你了解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吗?学生回答后,出示文字 介绍,让学生了解。
2、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报纸业的形成阶段
3、出示幻灯片:近代、现代的一些报纸出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报纸业的发展概括。然后,让学生讨论:发展的影响。
一、师生共同归纳讨论:报纸业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一、引导学生小结性地讨论:近现代中国报纸业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 (突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中国影视业的发展 1、通过设问:电影的故乡在哪里?等问题引入本目的学习。
2、出示幻灯片:《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风云儿女》 等电影剧照让学生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3、师生一起谈论中国电视业的一些发展情况: 1958年中国第一个电视台出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展示资料,引入下一目的学习)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1、教师讲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概况:互联网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90 年代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03 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户数已有6800多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2、让学生讨论(以突出重点):互联网的优势及影响。(优势是与报纸、 影视相比较)
【对本课探究小结】启发学生讨论四大媒介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6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6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共5页。
历史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导,激发欲望,小组合作,自学讨论,班内交流,确定难点,归纳总结,科学评价,随堂练习,当堂反馈,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