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
展开课 题
9.桃花源记
总第 2 课时
课标解读
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整体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阋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7-9年级学生针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通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学情分析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识和文言字词。而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节,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
目标要求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重点难点
1.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朗读法,赏析法,合作法。
评价任务
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2.教学要求适当,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回顾】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二、【探究新知】/【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自主思考填写,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组内研学】
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 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 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 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 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 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 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这个理想的 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 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 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 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源。)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1、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 “不足为外人道也”)
【教师点学】/【解疑答惑】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 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课堂检测】
见《学案》《助学》专项测试
【最优化最小量作业布置】
完成《助学》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景奇 人奇 踪奇
【教后记】
人教部编版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9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9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9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9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整体感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