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师备课专用教学设计(教案)
- 《桃花源记》第3课时创新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桃花源记》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桃花源记》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桃花源记》第1课时创新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式微》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9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9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整体感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2.了解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3.了解桃花源内的世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2.加强诵读,掌握以渔人的游踪作为叙事线索的手法。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掌握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1.有关陶渊明,你了解多少呢?2.《桃花源记》的开篇部分,渔人见到的桃花林是怎样的?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著名诗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跟着渔人来到了桃花林,初见世外桃源之貌,本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跟着渔人的脚步,深入桃源世界,去感受这个理想世界的生活场景。二、整体感知第二段:进入桃花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2.思考题(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由景及人,写出了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民众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第三段:做客桃花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2.思考题(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具言的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叹惋原因: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明确: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第四段:离开桃花源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2.思考题(1)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明确:暗示“桃花源”是无处寻觅的,只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同时,作者也借此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两个字概括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出来具体内容呢?“如此”概括的是渔人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过程、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一探虚实。仅用两个字,就指代以上所有内容,体现了作者文笔之简练。如果据实写出,反倒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第五段:再寻桃花源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2.思考题(1)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2)回顾课文,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三、课堂小结通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故事大纲: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见识了一派世外逍遥世界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陶渊明向我们展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你认为这样的理想社会存在吗?四、布置作业1.背诵并翻译全文;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深层内涵。3.搜集古人隐居的资料,了解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目的和意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第3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外拓展,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9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9 桃花源记第1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