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展开珠海市第八中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课时备课模版) | |||
项目 | 集体备课内容 | ||
教学内容 | 《桃花源记》 | 2 课时 | |
核心素养目标 |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品析语言,理解内涵 理解“桃花源”及寄托其中的情感 | ||
教学重、难点 | 品析语言,理解内涵 理解“桃花源”及寄托其中的情感 | ||
本课时亮点 | 感悟“桃花源”的内涵及情感 | ||
教学方法、策略 | 自主、合作、探究 | ||
教学步骤 | 学习活动 | 个性化二次备课内容 |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介绍作者和文体 1.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二、 朗读•翻译(一)朗读 1.小组间每人读一段(四、五段合成一部分) 2.每大组读一段——老师正音3.全班齐读 (二)合作翻译 1.小组内解答预习中不懂的词2.小组内解答不了的词全班提问,强调重要字词,或老师或学生板书。3.老师抽查难点句个别翻译 三、整体感知 1.小组内复述文章内容 2.个别学生举手复述 3.总结:本文以____为线索,按_____顺序,记叙了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时间;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第二课时 四、课文理解 (一)发现桃源 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 人物:渔人“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二)进入桃源 讨论:从 _______中看出,这是一个______的桃源。 环境优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活安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民风淳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 (三)离开、再寻桃源 思考: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地方。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简介时代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五、课外延伸 1、思考: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退守过去、不思进取、陶然无为的心理。而今天的我们应该做敢于行动,直面现实的勇士,却并非避世。 2、拓展阅读,感悟归隐情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 六、作业 板书: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进入——离开——再寻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教学反思】:
|
| ||
教学反思 |
| ||
语文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板书设计,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找出行踪,熟读成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